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人民海军对外交往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从8月23日起,我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丰仓”号远洋综合补给舰从上海启程,开始对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4国的访问。到10月17日,我海军官兵告别最后一站——意大利的拉斯佩齐亚军港,圆满结束了对欧洲4国的访问。这是我海军首次对欧洲的访问,标志着我海军航迹已遍布三大洋五大洲。这次欧洲出访既向世界展示我海军的崭新形象,同时也使我海军官兵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世界发达国家的海军建设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本刊记者司彦文、郭建跃随舰采写了一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欧印象记,这里一并刊出,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2.
《当代海军》2006,(3):73
受海军物资采购部门委托,从本期起,我刊作为海军指定对社会布中国海军物资采购信息的刊物,将开辟“中国海军物资采购信息公靠栏”,竭诚为海军各级物资采购部门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从而搭起军事供需之桥。  相似文献   

3.
海军代表团访问阿尔及利亚 海军政委杨怀庆上将率领中国人民海军代表团一行6人,于4月20日开始对阿尔及利亚进行为期6天的工作访问。代表团与阿海军司令亚拉准将举行了工作会谈,并参观了阿海军军官学院和位于奥兰的海军基地及海军造船厂。 海军授予″常宁″号扫雷舰荣誉称号 日前,海军授予南海舰队″常宁″号扫雷舰″基层建设先锋舰″荣誉称号。″常宁″舰驻泊在南海某海岛,海上扫雷训练既艰苦又危险。 海军潜水员创造模拟潜艇快速上浮纪录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与高风险并存。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也存在于各个领域。据悉,在世界海军装备建设领域中,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没有一人,对海军装备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危机进行系统地研究,且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并有所收获。无疑,风险危机在中国的提出和研究,对发展中的我人民海军装备建设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28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学术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世界海军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到爆发,再到大战结束以及战后的初步调整,给各国的海军理论界以极大的影响,各国都在围绕海军与世界大战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中国海军学术界也不例外。人们对海军理论问题的兴趣再次高涨,他们紧紧跟踪当时世界海军学术的新发展,并联系中国海军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f使中国近代海军学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一、学术书刊和学术队伍情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为适应海军建设的需要,于1928年5月创办了《海军…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28日至11月13日,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率领海军友好代表团对日本、印度、泰国和韩国进行访问,其中日本、印度和韩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首次到访。此次访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我与到访国国家、军队,特别是海军的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营造了和平的海上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北洋政府统治的十多年时间里,由于政局的动荡,中国军事近代化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一时期也并不非一无所获,在非物质形态的军事学术领域,就有一些新的发展。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环境里,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所取得的进步,便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海军学术队伍的萎缩和研究重心的转移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海军学术界对于振兴中国海军仍抱有较大的希望。1912年8月,《海军杂志})在北京创刊,成为中国海军学术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海军专门杂志。该刊犹如清末在日本创办的《海军》一样,以海军建设问题为其学术主题。在第…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海军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海军战略思想。毛泽东提出"建设强大的海军"战略思想使新中国建立了海上防御力量,初步具备了海上打击能力。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思想使人民海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提出"建立一支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的战略思想,使人民海军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胡锦涛提出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人民海军的战略思想,全面提高海军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部队,是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正式在北京成立,萧劲光任司令员。经过57年建设,海军目前拥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兵、海军陆战队五大兵种。水面舰艇——1949年11月,以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培训学员为基础,在南京组建了海军第一支水面舰艇部队。目前,水面舰艇部队已发展为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水面舰艇包括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舰、导弹艇、鱼雷  相似文献   

10.
从1985年开始,截至去年8月,我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已十几次出访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二十多个国家,但欧洲国家仍是空白。为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军队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经中央军委批准,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丰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  相似文献   

11.
钱晓虎 《当代海军》2004,(11):10-12
9月2日早上,位于广东汕尾的我海军两栖作战训练基地迎来了法国、德国、英国、墨西哥等4个国家的7名军事观察员和52名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国际问题研讨班的中外学员。他们在这里全程观摩了南海舰队举行的“蛟龙-2004”实兵登陆演习。这是继去年8月我军首次邀请  相似文献   

12.
院校培训开基立业在我海军岸导部队组建的同时,一所专门为其培养技术人才的院校应运而生。它就是被称之为岸导部队"孪生兄弟"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的前身——海军高级专科学校。1958年8月,上级派来的诺维科夫等苏联专家到校援助工作。苏联专家的到  相似文献   

13.
此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我与坦、南国家和军队,特别是海军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4.
1950年12月初,我从中直机关所属的北京俄专毕业,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俄语翻译人员光荣参加海军建设并分配到沧口航校工作,得以目睹海军航空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历程。今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一位权威的军事理论家指出:在现代海战条件下,没有舰载航空兵的海军不是一支真正的海军。因为岸基航空 兵有限的航程限制了舰艇的活动范围,而只能在近海活动的海军是不能有效地保卫自已国家海疆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水雷战是海军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水雷虽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规兵器,但它不仅可以完成战术和战役使命,而且还可以成功地发挥战略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海军都在积极开展水雷战的研究和开发。有矛就有盾,有水雷战就有反水雷战,反水雷战却是世界级难题,几天布设的水雷,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扫除,动用的舰艇和兵力,投入的费用都远远大于布雷,有时甚至可达几十倍或上百倍。可见,水雷易布难扫的特性决定了反水雷作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我国海域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水雷战,但扫除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在长江口的布雷,1972年美国对越南北方各港口的布雷以及30年代国民党在厦门湾海域的布雷,都是对我人民海军反水雷能力的直接考验。我人民海军扫雷部队在3个不同时期的成功扫雷,表明我人民海军具备反水雷战的能力,对未来反水雷作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作为我军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海军,也走过了48年的战斗历程。48年来,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握手。2001年10月1口,英国朴茨茅斯港一这一大阳光明媚,码头上热闹非凡,一位大人物将要到这里来。这个大人物就是英国海军最高指挥官、第一海务大臣、皇家海军参谋长艾森海上将一按中英双方商定的计划,今天上午,艾森海上将要到前来进行友好访问的我海军“深圳”舰作客,拜会我编队指挥员吴福春少将,并会见他的老朋友、“深圳”舰舰长李晓岩上校。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当权官僚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热。近代中国海军便是清政府兴办洋务的产物。为了培养掌握海军先进技术的专门人才,清政府建立了近代中国海军的早期教育体系。分析其得失,于今天的军事教育不无裨益。一、兴办海军学校,改进教育方式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需要大量拥有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专门人才,清朝陈腐的科举制是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因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海军学校培养和训练海军的技术人才,已成当务之急。正如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所言:“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才为水师根本,而学生又为人才之所自出。”(《清末海军史料》上册第395页)自同治到宣统40多年间,清政府建成了10多所海军学校,培养出掌握各种技术的海军人才1799人。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新阶段,针对海上安全环境的新变化、海军转型建设的新形势以及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要求,海军党委着力推动海军民兵建设模式转变,在试点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力量结构、落实组织编成、提高训练质量,推动海军民兵快速发展,使海军的后备力量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并逐步拓展到潜艇、水面舰艇、陆战、航空地勤、陆勤等多个专业领域,成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