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防科技工业》2004,(2):36-37
21世纪的海洋技术,将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加速发展。自从197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之后,海洋探测卫星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愈显重要,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发射了海洋探测卫星。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更需要自己的海洋卫星。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  相似文献   

2.
在欧洲一些国家,每一种徽章,都代表一种标志,凝聚着一种荣誉。这是我在德国、俄罗斯学习期间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刚入学时,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徽章,外国人习惯于用肤色识别人,常常把我们误认为是朝鲜人或越南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徽章,以证明我们是中国军人。”这是我创作第一枚徽章的内动力。记得第一次戴上自己创作的徽章时,内心充满着激动,脸上写满了荣耀——因为通过这枚小小的徽章可以向世人宣告,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而言,它所预示的前景远比在短期内展示给世界的东西要重要得多。有一点是十分明了的,中国对长期的历史教训进行了再学习: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军队,但只有强大的文明才有远洋舰队。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03,(12):8-11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5.
李俊亭 《军事史林》2004,(10):35-36
整整40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们祖国西北地区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随后下久,中国第一枚核导弹试验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空.  相似文献   

6.
正在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叫"九〇九"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核动力的发源地,现在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这里,实现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在这里,发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度核电。在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相似文献   

7.
1964年 10月 16日,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日子:这天下午3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2月28日,中国的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1999年 7月 15日,我国又庄严宣告:中国早在八十年代就掌握了中子弹技术。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中国的核武器研究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书写了一曲曲令世界震惊,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壮歌。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之所以能为发展我国的国防 科技事业、增强综合国力做出突出贡献,是因为 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党委和一种精神来领导和支 撑着这个集体。 统揽全局 善谋大事 …  相似文献   

8.
于富兰 《国防》2002,(5):18-18
1964年,我参加执行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运输任务。机场在实验基地不远的戈壁深处,刚到那里,我们一下飞机,身后就跟了一大群人,盯着我使劲地看,那里的战士都十几年没有见过女人了。只有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从不觉得自己跟男同志有啥区别。 有一天我发烧38.7℃,脸都烧红了。可偏偏这时候来了任务。参加执行任务的同志都  相似文献   

9.
当我国将要修建第一条数字化铁路——青藏铁路的消息发布后,少数几个掌握数字化铁路先进测绘技术的西方国家漫天要价,数字化铁路的核心是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如果让外国公司承担这项工程,将泄露铁路沿线的机密地理信息。这时有一个人腾地站了起来:中国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测绘必须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连续两年在武汉市饮食行业评比活动中勇夺金杯的香宾酒家,是总后基地指挥部的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香宾酒家自1985年开始营业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风格,他们坚持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卫生第一、效益第一,热  相似文献   

11.
1958年,中国风洞建设真正起步。从那时候起,建设一座世界级的大型风洞便成为中国风洞人的梦想。今天,我们在中国最早的空气动力建设规划中,仍然能够看到当初聂荣臻元帅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建设大型风洞的设想。回顾中国风洞的建设历程,中国风洞人就犹如田径场上的接力运动员,把自己的探索、奋进一棒接一棒地传下来。当这支接力棒传到一个人的手中时,已到了冲刺阶段。只不过,那个人握着接力棒一冲就是46年。2000年,他开始担任中国第一座直径为5米的立式风洞总设计师。这座流量世界第一,尺寸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型特种风洞将在2005年底建造成功。之前,作为亚洲最大风洞群的建设者和奠基者,他亲自主持和参与设计了11座不同型号的风洞。那个人是刘政崇。刘政崇,64岁,技术将军,人称刘将军,因为老是担当总设计师,也经常被叫做刘总。刘将军花白头发,高高瘦瘦,地道东北人的豪爽,喝酒海量,网迷但不会QQ,会两门外语,痴迷红色,喜欢吹萧,爱吹《苏武牧羊》和《花儿与少年》。他笑称自己是“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20岁的头脑”,跟年轻人开玩笑说自己是“老帅哥”。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但他的激情并不灼人。他的激情散落在他热爱的生活中,收束在理性的数据和图纸上,在他钟情的壮丽的风洞里吹,在他骨骼和经脉里低沉地流淌、狂暴地歌唱。  相似文献   

12.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了征服太空的历史进程。之后,我国自行研制的30多颗不同型号的卫星相继上天,走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之路。在我国航天事业这一个个辉煌背后,包含了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群体——航天测控兵的诸多甘苦和奉献。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部分——被人们誉为“现代大篷车队”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第二活动站全体官兵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3.
2003年8月28日,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贸)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中国船贸的成立标志着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有了自己对外贸易与合作的窗口,利剑在手,中国造船业的这艘旗舰将在创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征程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的金秋,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记录在“中国第一船厂”诞生。11月3日,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属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香港华光航业控股有限公司建造的绿色环保型17.5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中华勇士”号,提前4个月命名交船。至此,该公司今年已累计交船206.5万载重吨,成为中国第一家年交船总量突破200万载重吨的船厂,书写了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崭新的历史。外高桥造船公司的成长路径是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1999年10月18日,在浦东长江口一片荒芜的滩涂和芦苇丛中,打下了建设“中国第一船厂”的…  相似文献   

15.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乌云笼罩了整个欧洲。在这场惨烈而血腥的战争中,原本寂静的天空也未能逃脱成为人类厮杀战场的命运。最新的科技成果——飞机第一次成为战争的主角。交战的两大阵营中涌现了1800名王牌飞行员。在他们当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朱斌候。他用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将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书写到了世界空战史册上。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蓄电池行业,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行业内独领风骚57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在57年的发展中把每一天都看成是一个新的起点,不断超越自己,坦对物竞天择。"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风帆,一个低调却不失霸气,稳健却不失进取的名字,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风帆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刘宝生。在谈到风帆的技术研发能力时,刘宝生把AGM电池放在了第一位……  相似文献   

17.
戚发轫,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 院院士。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 他亲历了我国卫星事业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 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全过程。没有刻意 追求,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 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这么多的"第一" 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戚发轫的生命中。 为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35周年,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这位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的亲历者。  相似文献   

18.
一路上有你     
邹森 《中国民兵》2007,(9):53-53
年近四十,我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呆在书房,回味自己走过的路;翻翻书架上自己装订的13本《中国民兵》合订本和10本个人新闻报道剪贴本,不禁时有感慨。我由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有人说是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可只有我自己清楚;一路走来,是《中国民兵》伴我成长,是它无言的鞭策、鼓励、教诲圆了我的梦。  相似文献   

19.
正1927年,南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诞生,从此,党和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1950年9月16日,周恩来总理亲手起草指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部队。9月17日,空军陆战第一旅在上海成立。不久,旅部迁移至河南开封。伴随着第一支空降部队的成立,新中国也拥有了自己的女伞兵。 第一代女伞兵   ──清一色“业余选手” 1950年9月29日,是空降健儿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空军陆战第一旅进行了新中国空降兵的第一次跳伞。62名干部战士在苏联顾问团的帮助下,经过短短的11天训练,实现了“从天而降”的梦想,向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请问首长,男同志能够跳伞,为什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