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道军令与一千张爬犁这里有乌鲁木齐市最美的风景:西大桥长虹卧波,河滩路车如穿梭,红山如扇如屏,高楼鳞次栉比。更有流水潺潺,在诉说着一位将军的故事。1949年冬,王震率大军进驻乌鲁木齐。当时的乌鲁木齐城市破败,民生凋敝。乌鲁木齐河穿城而过,冰水乱流,百姓遭殃。部队决定修和平渠。"和平"之名为纪念新疆和平解放。工程师樊宝兰受命设计新渠,他计算出的数据令人大吃一惊:仅砌筑渠道边坡就需片石7000立方米,而每立方米片石重1500公斤,需100辆汽车拉运一个月!工程计划呈送军区生产委员会,王震请来樊工商量。  相似文献   

2.
真情无价     
农八师有一个名叫小拐的地方,因玛纳斯河在那里拐了个弯儿而得名。几十年来,在玛纳斯河沿岸,136团的干部职工和克拉玛依市小拐乡的哈萨克族群众和谐相处,共用一条大渠,被当地人取名为团结大渠。该团7连与小拐乡团结新村就在团结大渠两边。在团结新村,流  相似文献   

3.
众灵 《兵团建设》2003,(9):24-25
在祖国辽阔、广袤的大西北,在占共和国六分之一的版图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一个集党政军于一体、融企事业于一身的特殊群体,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它既是生产队,又是工作队和战斗队,对新疆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这支如今已发展到250万人的屯垦戍边大军中,有一支历史悠久、威名远  相似文献   

4.
屯田是千古之策。——明·李贽中国在世界上首创"屯垦"大业。自西汉王朝派遣博望侯张骞通西域以来上下2000年,至后来魏、晋、北朝、隋、唐、元、清历朝历代,遣兵设尉,戍边屯田,代代相沿。采取"平时积谷,战时参战"和"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的屯田戍边战略方针,外御强敌、内平动乱,以保国家统一,国泰民安。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一兵团挺进天山南北。解放伊始的新疆,百业凋敝,根本无力解决十多万大军的粮食供应。于是,这支曾经在"南泥湾大生产"中建立殊勋的英雄部队,拉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军垦第一犁"。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命令:"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亘古荒原苏醒了。十几万将士组成的生产大军开进戈壁荒漠,他们把作战地图变成了生产地图,战马当耕马,炮兵瞄  相似文献   

5.
这支队伍从硝烟里走来,士兵们身上有火药味,有泥土气,各种方言混杂,一色的黄军装,十万大军在新疆的初冬显得豪气冲天,“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天山,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许多将士也许以为,新疆,可能是他们攻克的最后一个城堡,胜利的前奏里没有一丝枪炮声,他们的军旅生涯也将因此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6.
4月21日,外电在报道三峡工程的建设进度时,提及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建设大军,这支大军就是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的46万多部队和民兵。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部队和民兵是怎样发挥突出作用的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专门访问了四川省军区司令员丁兆乾少将。 戎马生涯近40载的丁司令员,  相似文献   

7.
世界屋脊帕米尔山体,东延着昆仑山和天山两大山系,顺莽莽昆仑流下一条叶尔羌河,顺西天山流下一条喀什噶尔河,蜿蜒千里汇入塔里木河,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润泽着生命和绿色,孕育了这里古老灿烂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举世瞩目的兰新铁路西段,经过万余名建设者5年多的艰苦奋战。同苏联正式接轨。一条连接欧、亚两大洲的欧亚大陆桥全线贯通了。在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中,活跃着一支敢于碰硬、特别能战斗的新疆某预备役师工兵分队。他们顶风沙,冒酷暑,把青春和汗水抛洒给了一塑无尽的铮铮钢轨,展示  相似文献   

9.
中原古城安阳城北有一条河,名叫洹河。岁月沧桑。滔滔洹水曾哺育无数志士仁人。如今,美丽的洹水之滨,又叫响了一位普通医生的名字,她就是被大家称为“拥军妈妈” 的王俊卿。 故事之一:“红色镜框”挂了38年 1956年春季的一天,王俊卿找来了一张白纸,用楷书在上面郑重地写道:本堂对老红军、现役军人、退伍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布依旋苗族自治州境内,有一条南盘江,一条北盘江。盘江两岸,有一支共和国的新旅军威显赫,成就与辉煌同不息的滔滔盘江水共存。这支新旅就是贵州兴义预备役步兵师。 组建15年来,他们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取得一个个优异成绩。1992年参加省军区军事比武夺得4个单项第一名;1995年秋天,万余名官兵参加“盘剑95”重大军事演习圆满成功;先后两次  相似文献   

11.
号角已经吹响,但这不是一次远征。这是一次冲刺,这是一次急行军。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这支部队以14小时急行145华里的速度穿插三所里,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最快的穿插速度,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局,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亲自起草电报通令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从此这支部队有了"万岁军"的美誉。今天,冲锋的姿态依旧。作为全军首批改装的陆军机械化集团军,这支王牌部队拥有我军第一支防空兵部队、第一支电子对抗部队、第一支信息化装甲部队……靠着这一个个第一,集团军站到了中国陆军建设和发展的前沿,冲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案例]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中央决定走屯垦戍边这条路。进驻新疆的十万大军,团以下的指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汉,不少部队官兵怕留在新疆后风俗不同,语言不通,无法安家。王震知道这一情况后,在大会上公开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我王震今天当着大家的面保证,我绝不会让我们的部队里出一个和尚!"话音未落,  相似文献   

13.
正这支部队历史辉煌,她的前身是毛主席亲自组建起来的"莲花赤卫队";这支部队作风优良,两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南泥湾》《说打就打》部源自这支部队;这支部队英才辈出,先后培养出"视纪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爱民模范"欧阳海等在全国、全军有深远影响的英模;这支部队战功卓著,敢打敢拼、坚忍不拔,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留下了邵家庄伏击战、黑山阻击战、五圣山前沿争夺战、西山口攻击战、"LJ—B"行动5大极害传奇的经典战例;这支部队拥有敢打硬仗、敢打恶仗的"猛劲",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拼劲",愈挫愈勇、愈战愈勇的"韧劲"。这就是"猛进雄师"——陆军第四十七集团军。  相似文献   

14.
我国陆地边界线总长2万余公里,周边与15个国家接壤,沿边有9个省、自治区, 边疆人口近3亿。新中国成立55年来,边防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1994-2004 年跨世纪的10年里,国家投资共建成1.5万余公里边防巡逻路、4600余公里边境铁丝网以及300余套视频监控等设施,边防旧貌换新颜。前不久,国家边防委组织记者深入云南、广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边防一线,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了10年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给共和国边疆带来的沧桑巨变。本期推出的是本刊记者行走新疆边防见闻录。  相似文献   

15.
巴音沟河像一条巨龙,由天山北麓的崇山峻岭呼啸而下,按照人们的意愿向大地喷洒着琼浆玉液,滋润着安集海垦区的广袤沃野,于是,这里便成了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安居乐业的绿洲。巴音沟河曾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暴龙,千万年来姿意流淌,几乎每年都有洪水泛滥,给沿河而栖的各族人民和众多生灵带来无尽的灾难。历史转到了195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这里建立了巴音沟河流域管理处,在这条古河道上筑堤修闸,建库凿渠,对这条河进行全面的开发治理。自此,巴音沟河这条巨龙,才收敛起它那暴戾的野性,变得安详柔顺,为人类造福。3月中旬,北疆大地仍被茫茫的厚雪覆盖着,当我们来到这里采访时,巴管处的水利职工正在破冰疏渠,为迎接春洪而战。管理处处长、党委书记刘东告诉我们,巴管处管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屯垦戍边60年,沧桑巨变载史册。金秋十月,兵团即将迎来60岁生日。6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新疆的实际,决定创建一支肩负屯垦使命和"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任务,寓兵于农,劳武结合,开发建设大西北的产业军。从此,在新疆屯垦戍边事业上有了最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最佳载体。60年来,兵团人继承和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的大漠戈壁上大兴水利、垦荒造田、植树造林、兴建城镇、办厂经商……兵团人以可歌可泣的伟业  相似文献   

17.
本刊将在近几期中连续刊发农四师机关张成隆同志撰写的"伊犁河遐思"3篇散文。本期刊发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首篇,其余2篇的标题分别是《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观河知恒淡泊致远》。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当代兵团》的忠实读者,每每拿到新一期的杂志,我都细细品读。在"辉煌60年"栏目中看到《同在一片蓝天下》这篇文章,细细读来感触很深,我看到了第一批进疆解放军战士的爱国情怀和平定匪患的坚定信念;看到了兵团人为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流血牺牲;看到了老一辈兵团人建设边疆"赤手开天地,大胆易沧桑"的无限豪情。如今兵团发生了  相似文献   

19.
根治叶河,征服沙漠,建设三线,繁荣南疆。一个规模宏大进军荒原的会战拉开帷幕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垦部部长王震在开发塔里木誓师大会上就指出,开发塔里木,农一师在阿克苏,农二师在库尔勒,将来在喀什再成立个农三师。1965年10月,在喀什组建农三师的时机已经成熟,经中央西北局批准,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喀什组建农三师。  相似文献   

20.
正用"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来形容兵团60年的发展变化最为凝练。追溯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兵团科技发展史。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兵团独具特色的组织形式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和"中国第一"、"新疆第一":陈顺理选育出我国第一个长绒棉新品种"胜利1号";刘汉珠选育出新疆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