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联对华政策一直都是其全球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恢复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特权 ,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 ,苏联力求实现和保持“雅尔塔”中规定的苏联在远东的利益 ,借以满足它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需要 ,积极谋求苏美蒋三方和国共双方的妥协 ,在中国维持一个为苏联所易于接受的软弱的政府即国民党政府 ,以便造成一个缓冲国 ,从而避免与美英两国直接正面冲突。在革命力量的判断上 ,苏联和斯大林低估了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
何慧 《军事史林》2006,(1):24-28
1969年中苏之间一系列的边界冲突不仅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苏关系恶化达到顶点的标志,而且也是影响未来的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1969年是尼克松上台执政的第一年,也是他探索对华政策的关键时期.美国对中苏冲突的反应如何?中苏冲突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到底有多大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最新解密的一些档案,通过了解美国对中苏冲突的认识过程,尝试找出中苏冲突与美国对华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珍宝岛事件是一场给中苏两国乃至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中苏边境武装冲突。《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剑桥》)的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对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特别是对珍宝岛事件进行了评述。由于作者受资料所限,也因其观察问题的立场方法不同人剑桥》所阐述的某些结论和观点为我们所不能苟同。本文拟分四个方面就《剑桥》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部分略作评述。(一)珍宝岛事件的原因对于珍宝岛事件的原因,《剑桥》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从“中国的地方局势;中国首都的政治斗争;外交方面的动机”①三个方面进行分…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的三线建设中,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三个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努力建立中苏两党、两国团结关系,争取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二是研究制定了以备战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三线建设要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三是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一系列会议,指导实施三线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5.
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英国和法国结为同盟,组成联军,共同对中国进行了一场被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订立了城下之盟,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就英法两国而言,在这场侵略战争中虽是同盟,但它们之间却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任健  陈谟 《军事历史》2001,(1):27-31
50年代末至 70年代,中国曾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额投资,进行了一项浩大的战略工程——三线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回顾与反思这项战略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是当时战略 背景条件下的重大决策   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两党已彻底决裂,中国的外交行动,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美国在东南亚加紧建设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威胁中国南大门;蒋介石阴谋窜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形势紧张;印度挑起中印边境事件。当时的国际…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欧洲17世纪上半叶的30年战争,是哈布斯堡王朝同盟与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两个庞大的强国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全欧战争。其显示出的军事经济特征包括:战争资源投入形式和强度是决定战争规模和胜负的基本前提;炮兵成为会战的基础,火器的大量使用,对战争结局和作战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作战需求牵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后勤保障发生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8.
《宁夏科技》2003,(3):76-81
1953年,中苏两国签订协定。其中包括苏联帮助中国建造一个坦克制造厂和一个坦克发动机制造厂,生产T-54A中型坦克和B-54A发动机。两厂于1955年动工兴建。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进口T-54坦克和T-54A坦克15辆作为原型车,开始仿制苏联当时最先进的T-54A坦克,它在50年代末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试制工作于1958年8月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弹指间光阴飞逝,中东路事变早就被人们遗忘了。然而,这起发生在75年前的战事却是中苏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1929年7月10日~12月3日,中苏两国因中东铁路事件引发一场战事,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人。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被俘官兵7000余人,轻伤600余人;苏军死亡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战事持续近5个月之久,最终以中国东北军的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美日安保条约签约50周年。50年来,美日安保同盟逐步发展成为美日谋求地区主导权的战略工具:美国利用日本作为核心基地,构成了对周边敌对国家的战略防线;日本利用同盟关系,迅速跻身世界经济大国和地区军事强国。日本与美国的战略协作,也由最初的“从美”型被动助美防卫,发展为目前的“伴美”型合作协美防卫。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地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大国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两国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从兵戎相见、邦交断绝走向关系正常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合作抗日的道路。苏联在当时国联所允许的方式下,在不影响其国防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援助中国抗战,谱写了战时中苏军事合作的篇章。在评价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苏联援华主要基于自身利益和战略需要;苏联援华全部交给了国民党政府;苏联援华支援了中国抗战。  相似文献   

12.
忻华 《军事历史研究》2007,1(1):139-148
美台同盟是典型的非对称同盟,具有一般非对称同盟常见的内在的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的源头,是美台双方决策者判断形势和作出决策时心理认知状态的差异。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相符效应”和“认知失调过程”这两种模式,审视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美台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美台同盟独特的认知结构。对认知结构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美台关系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60年来,我军的装备科研和军事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从艰难创业、仿制改进到独立设计、自主创新的辉煌发展历程.其基础源自于上世纪50年代中苏在工业和军事技术领域内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军工技术合作的开展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为了做强、做大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中国军工企业需要学会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对外开放水平。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友好国家的防务技术合作关系,促进工业界的防务技术交流与合作。”本文对国际军工技术合作进行的分析对我们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初,欧洲正处在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拿破仑统率的法国资产阶级军队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王朝;同时拿破仑的侵略扩张政策也激起了受害国家人民的反抗。就在这种形势下,普鲁士王国加入第4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宣战,发誓要给拿破仑“这个来自科西嘉岛的穷小子”以严厉的惩罚。1806年10月14日,普鲁士、萨克森联军在耶拿和奥厄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两国紧密的防务联系也许会给外界以新加坡是美国同盟的印象,新加坡却是极力地要避免真的沦为美国的同盟。如果两国联系依旧紧密.这个城市国家倒更倾向于建立一种相对松缓的关系.以寻求战略上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7.
许林  栗硕 《环球军事》2014,(21):10-12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作为规定同盟双方军事力量运用范畴、责任、事态等内容的具体性文件,发挥着指导日美两国军事行动的纲领性作用,堪称是日美防卫合作的“风向标”。1978年11月,日美两国公布了第一版防卫合作指针,其中主要规定了美国对日本的防护责任;冷战结束后,日美两国同盟关系曾一度陷入漂流状态,然而1996年的《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却再次为其确立了军事合作的意义,基于此,1997年9月,双方公布了第二版防卫合作指针,其中规定了平时、日本有事、周边有事等三种事态下,日美两国各自应该承担的军事责任;2014年10月8日,日美公布了新防卫合作指针中期报告,其中指明了日美第三版防卫合作指针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日美两国在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军事合作态势,并重点突出了日本对美国进行防护的军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要研究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史和中国军事史,便不能回避一个多年来很少为国内学术界重视的问题,即曾经任广州政府军事总顾问和苏联远东军司令的加伦(B·K·bUoxen)元帅与蒋介石的关系问题。 他们之间的关系始于1924年10月底加伦到广州以后,终结于1938年11月加伦遇害之时。在整整14年间,他们曾3次合作。第一、二次合作是为了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中国军阀,统一中国,第三次合作是为了抗击中、苏两国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保卫远东与世界的和平,他们也有过冲突,那是1929年的中东路战争。 加伦是忠诚的共产主义者,蒋介石是共产主义的死敌。他们代表着不同国家的利益。两  相似文献   

19.
自菲律宾成为美国殖民地以来,美菲之间的军事联系日益密切。1946年菲律宾独立后,两国军事合作逐渐走向成熟,美对菲军事援助的作用也日渐凸显。美菲军事援助关系的典型性和延续性表明,军事援助是美菲同盟的重要纽带,也是美国控制菲律宾的重要手段。援助关系的不确定性又是导致军事援助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美菲同盟关系变化与发展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0.
田庆凯  张垒 《环球军事》2013,(24):40-40
近期,美国重要民间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布了题为《2030年中国军力与美日同盟》的战略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今后15到20年,对逐渐得到强化的美日同盟来说,最有可能的挑战并非中国与美日之间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而是将来在亚太地区不断增强的中国军力。美日同盟若不积极加以应对,就无法维持亚太地区的现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