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斗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是由撤离根据地长征北上的红二十五军留下的部队和当地游击武装组建的。在中共鄂豫陕特委郑位三、陈先瑞等人的领导下,独立坚持了近两年的游击战争。直到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副主席才派李涛等人与其联系上。这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对此,笔者曾访问过陈先瑞和杜瑜华等人。现综述如下。 1935年,红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相继到达陕北。中共中央从红二十五军领导人  相似文献   

2.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简介张肇俊鄂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其地域范围包括河南省中部、南部和湖北省的大部,以及安徽、湖南、江西省与湖北的边界地区。目前,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鄂豫皖湘赣边地区人民和...  相似文献   

3.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部队南路突围,与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旌指武当》(主编李少瑜、曾焕雄)一书,经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和湖北省军区中原突围史专题编纂室数  相似文献   

4.
位居秦巴腹地的陕西旬阳县,曾经是贺龙元帅亲率红三军转战鄂陕洒播革命火种,随后程子华又率红二十五军经过并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旬阳苏区的革命老区。1996年金秋时节,担任旬阳县委书记的高怀德,从上任第一天起就用老区人执着的追求,崇军尚武,情洒武装,构筑起了国防建设的坚固长城。高怀德担任县委书记时,县人武部刚刚收归军队建制,干部缺编,经费不足,基  相似文献   

5.
在我军革命战争时期的通信发展史上,无线电通信始终是保障指挥与协同的主要手段,同时,有线电通信也在保障指挥与协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高度重视和指导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线电通信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一、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线电通信网建设规模可观1932年10月,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南。12月,翻越冰雪覆盖的大巴山,迅速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了著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全盛时期,东起城口,西…  相似文献   

6.
正新四军第五师(以下简称五师)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人民武装。五师所创建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湘鄂赣、湘鄂西三大苏区的交叉地带。受红四方面军反"围剿"战争失败影响,这里的革命力量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摧残,  相似文献   

7.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彭杰湖北黄陂、孝感、礼山(今大悟)三县交界处的大悟山、小悟山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它被开辟为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新四军第5师的战略指挥中心,在腥风血雨中与敌鏖战达六年之久。这块...  相似文献   

8.
由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举办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湖北荆州古城举行。来自湖北各地的党史、地方革命史编研工作者,部分大专院校的教研人员,以及一些新四军老战士共13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次学术讨论会,以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新四军第5师和鄂豫边区的主要开创者——李先念的历史功绩为主题,并研讨了有关当年新四军官兵在日伪监狱中英勇斗争的史迹。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17日 ,是我们党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徐海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徐海东同志 ,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徐家桥村 (今属大悟县 )一个贫苦的六代窑工家庭 ,曾当过11年窑工。1925年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坚定志向投身革命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黄麻起义和创建鄂豫皖、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曾历任农民自卫军队长 ,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县赤卫军大队长 ,鄂东暴动委员会西南总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 ,红25军副军长、军长、代理政治委员 ,红…  相似文献   

10.
许竹 《军事史林》2023,(4):22-28
<正>河南地处南北战场的枢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沦陷,1938年2月,党中央派遣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华北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前往河南,在豫东及附近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豫皖苏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彭雪枫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他创办了《拂晓报》,成立了拂晓剧团,鼓励根据地的文艺创作,一方面极大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加深了新四军第4师与边区群众的联系,鼓舞了边区人民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版图的腹部,有一块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的地方,这便是陕南重镇安康。当年刘伯承、贺龙、李先念、王震曾先后转战这里,是川陕鄂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徐海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 ,坚持从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多次打破了敌军的大规模“清剿”、“围剿”等 ,体现出了他机智灵活、多谋善断、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一“诱敌深入” ,“先疲后打” ,是徐海东军事指挥艺术的显著特点。1935年4月20日 ,蒋介石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失败后 ,又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 ,对鄂豫陕苏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 ,企图彻底消灭红25军和摧毁鄂豫陕苏区。面对敌军的大举进攻 ,徐海东根据程子华所介绍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聂荣臻领导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遵循抗战规律,根据抗战的根本对抗性质、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特点,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人民武装三结合的武装体制。主力部队是边区的正规军,是开创和保卫根据地的支柱,肩负着主要的集中对敌作战任务。地方部队是边区从军区到各县党政机关领导下的脱离生产的、地方性的、固定的抗日子弟武装,是主力部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帮手和兵源补充力量。人民武装是边区群众广泛参与、坚持本地斗争、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主要由民兵自卫队组成,是补充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的重要源泉。通过三结合武装体制,晋察冀根据地实现了武装力量之间的流畅转化和紧密配合,实现了最广大数量群众的军事组织化,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一)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是在红4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 重建后的红25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独立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先后取得了郭家河、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歼敌正规军数以万计.但是,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和敌人的残酷“围剿”,根据地的形势仍很严重.红25军是继续坚持老根据地的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鄂豫皖省委面前.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刘进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概况1.阶段划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  相似文献   

16.
位于大巴山南麓,素有“川东门户”之称的四川省达州市,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留下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历史足迹,并涌现出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向守志等一代名将。这片赤色的土地,素有爱军习武、拥军优属的光荣传  相似文献   

17.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开创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1933年11月18日,为了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四方面军造币厂(又称川陕省造币厂)在通江城郊西寺成立,厂长由红色理财专家、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部长、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行长郑义斋兼任,成为二战时期全国各根据地中最具规模的造币厂。对于统一根据地币制,活跃根据地金融;稳定根据地物价,  相似文献   

18.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留在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成立了红二十七军。当时皖西地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险恶。红二十七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自己,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其他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广元市中区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武部利用革命前辈留下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国防教育,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军地协同,依托两个基地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人武部始终坚持军地统一谋划,齐抓共管,他们把基地国防教育纳入整体规划,统一建立国防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把基地国防教育与人武部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几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军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毅历险记     
编者的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同志奉命留守中央根据地,坚持开展赣南游击战争,度过了最险恶的岁月。在白色恐怖下,他历尽艰险,靠大智大勇和人民支援,突破重围,与敌周旋,站稳脚跟,保存革命火种,开辟赣粤边游击根据地,创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这是一页光辉的历史篇章,至今仍不失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广大民兵和军内外读者了解革命前辈“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历史,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学习老一代克敌制胜的智谋和武勇,研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思想等等,不无裨益。二十年来是与非, 一生系得几安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