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人才思想特别是其用人为将之道,对当前我军选拔任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诸葛亮戎马一生,吸收与引进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在他大量的著作中,多篇都是谈用人为将之道的。如《将苑》50篇和《便宜十六策》,大部分是论述人才的识别、选拔、使用与管理的。其用人为将之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识别人才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并把政治品质放在第一位。在《将苑·知人性》一文中,诸葛亮指出:人才“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这就必须揭开蒙在外表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2.
原因之一:识人不准,埋Z人才。就全局的情况看,人才和人才苗子并不缺乏,问题就在于有些领导没能发现人才。领导识人不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缺乏识人的慧眼。伯乐识良马,英雄识英雄。正确用人是领导工作的要旨,而准确识人又是正确用人的前提。许多出类拔苹、事业成功的人士,在谈及自己的成长过程时,都强调在关键时候多亏某某领导发现和重用,倘若不然,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功。第二,识人选人范围大窄。有些领导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眼睛里只有身边的几个人,不深入基层,不接触全面,空发“人才难得”的感叹。人才不可能都在领…  相似文献   

3.
办任何事情 ,关键在人 ,包括要选准人 ,用好人。而知人善任的关键在于正确地看人、识人 ,要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知人识人观念。  相似文献   

4.
古兵书《六韬·选将第二十》中,有段耐人寻味的话:“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恭敬者;有精精(精明)而无情(才情)者;有湛湛(清彻)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性性(诚恳)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不清醒)而反忠实者;有诡激(奇辩不实)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严正)而反易人(平易近人)者;有嘀嘀(严厉)而反静意(诚恳)者;有势虚形劣而出外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兵书的作者认为,以上这些就是人的“外貌不与中情相应”的情况,即所谓的“情貌不一”。由此可见,“知人”是何等的不易!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杨大眼”这样一个条目,内称:“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武都(今属甘肃)人,民族、生卒年不详。”条目颂其功,也违其兵败“被免官为兵”。此人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古代高级将领,《魏书》和《北史》,都为其立传。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曾是北魏屡战屡胜的名将。这样一位名将,使人很难想像,竞然是一个还没有脱离文盲状态的人。可是他“恒遣人读书而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皆口授之”。看来,他确实是个能人,自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本能,就是贪多求全,几乎什么都想做加法;而人生的智慧,则是节制有度,善于给自己做减法。 对欲望要做减法。人有很多欲望,如官欲、财欲、名欲、色欲等,有些欲望通过努力能实现,有些欲望则无法遂愿。无法遂愿时,欲望就成了痛苦的渊薮,欲望越大,痛苦越甚。独臂英雄丁晓兵就深谙此理,他在El记里写道:“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  相似文献   

7.
奴才,叫起来难听,干起来红火。古往今来,奴才这行当久兴不衰,倍受追崇,不知有多少人以奴才为荣。大奴才沾大光,小奴才得小利,别看奴才在主子面前低声下气,背着主子比主子还主子。“口衔天宪,手持王爵”者有之;“诸梁秉权,竖宦充朝”者有之;“执辔覆车”者也有之;随主而荣,从奴才到“将军”者盛之。  相似文献   

8.
《兵团建设》2012,(8):46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的用人之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及有价值的用人策略。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看其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某事物的看法,观察其志向。志向高远、立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原毁》一文中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意思是说凡事业上有了成就、人格上有了名望,总是随之遭受别人的毁谤。这是为什么呢?韩愈分析道,“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就是说,毁谤诬告别人的人不是懒惰者就是忌妒者。这两种人看待别人都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意思是说抓住人家的一点不及其余,只看人家的过去,不看人家的现在,惟恐人家出了名。韩愈之说,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干部提拔前表现尤为突出。据说在有的单位,如想整谁,只要传闻此人将要提升或者看到干部提…  相似文献   

10.
他所带领的班组,由一个普通的基层小集体变成“载人航天先进集体”、“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200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火工技术研究所以普通工人名字为班组命名的第一人。他就是有志、有识、有恒的杨尹渝,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着,走出一名新时期航天工人成长、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近读《陈云文集》,发现他在识人用才方面有着丰富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他的这些思想和见解,对我们今天做好干部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说他是“兵头”,这话可没错。全厂400多民兵,哪一个不听他的!” 说他是“将尾”,那也差不离。全厂拥有20多个分厂,他在武装岗位干了20多个年头,如今的“官衔”——人武部“部长”还是副职。然而,正是他——北京市国营二三九厂人武部副部长李柱,却常常这样说:“不看‘官衔’的大小,而看奉献了多少。”  相似文献   

13.
干部在军队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决定了各级党委在准确识人、公道用人上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政治机关具有干部使用的建议权。因此 ,准确识人 ,为党委、首长公道用人提供可靠依据 ,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识人过程中 ,容易产生四种偏差 :(一 )视角差。对人的看法上往往容易产生一些偏见。一曰“近视” ,即把识人用人的着眼点 ,放在自己“目力”所及的小范围内 ;二曰“短视” ,即把识人用人 ,局限于眼前利益或个人局部利益上 ,缺乏长远眼光 ;三曰“斜视” ,即不能辩证识人 ,把德与才、优点与缺点放大或缩小来看。(二 )地位差。多数情况下 ,领导…  相似文献   

14.
<正> 在鲁迅看来,悲剧并非指那种非社会性的个人不幸际遇,他认为悲剧创作必须着眼于社会性,并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悲剧命题:“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人生的价值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小悲欢”。它之“毁灭给人看”也不是一种“巧合”,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为基础的。鲁迅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性和必然性,正是他的这种卓越的悲剧理论的艺术实践。本文仅就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鲁迅小说的悲剧性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始终保持“昂扬锐气”,是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共产党员人践行“三个代表”应有的精神状态,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人要振作和发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锐气从何而来,关键是要顺时应势,做到有锐气之识、锐气之胆、锐气之谋。所谓锐气之识,就是要有发扬锐气的见识,包括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这是发扬锐气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新思想观念,就是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打牢锐气之基;用“三个代表”的思想观念调整我们的视角,磨砺锐气之剑。用新的认识和观念,重新审…  相似文献   

1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提起伯乐,皆知其人为相马大师,尤善识千里马。其实伯乐原名孙阳。春秋时人,秦穆公之臣,因其善相马,人们便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赞美他,后人便把伯乐识马喻为“慧眼识人才”。认为千里马难求,只因伯乐难得,只要有了伯乐,千里马自会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喜欢干什么,干事有什么特点,久而久 之,人们会因此给他一个“雅号”。人武系统有闻名 全国的“扶贫司令”彭楚政,还有很多有这种或那 种“雅号”的人武干部。这里撷取一组来自人武系 统的人物报道。请看我们——  相似文献   

18.
情系科技企业兴汤才俊晚上,重庆陵川机械厂家属宿舍热闹非凡,看电视者有之,吹牛者有之,跳舞者有2,打牌、搓麻将者更有之,唯独向阳村八幢二楼11号的小房间里,坐着一位身体魁梧的中年人,在聚精会神地划图纸,构思未来的新技术、新产品。他,就是荣获工厂“最佳优...  相似文献   

19.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天,在塔特家的门前,有位英国海军军官,探头探脑地在张望,他是个年轻的布雷专家。在楼上的塔特一看是英国海军军官,赶快从窗口内跟他招呼,要布雷专家进来玩玩。塔特是个双重间谍,既为德国提供情报,也为英国提供一些情报。他早打定这位英国海军军官的主意,想从他嘴里弄到一些对德国人有用的情报。英国海军军官笑笑,走进了塔特的房里。塔特马上热情招待,拿出烟和咖啡。一阵寒喧之后,塔持问着:“有什么重要消息?”英布雷军官说:“你等着看好戏吧,我们布置了一个新的水雷区,专门等着德  相似文献   

20.
看赵本山小品《卖拐》、《卖车》,在为“忽悠”者巧设圈套和被“忽悠”者虽有警觉却终落圈套的表演而捧腹的同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作为领导干部来讲,在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的同时,是否也要过得了“忽悠”关,抗得住“忽悠”?一般来讲,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人权、财权、物权,除自身容易位高权大脾气长、自己把自己“忽悠”得飘飘然外,最要命的是被别人“忽悠”。因为你手中有权,找你办事的人就多,求你办事,当然要讲好听的话、奉承的话、感谢的话。这些话初听起来或许有所警惕,但听常了、听多了,就会从不习惯中习惯,在顺耳中接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