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政工学刊》2008,(5):63-63
20世纪60年代,随着前苏联和美国加紧进行核武器试验,世界上反对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美、苏为了保住它们的核优势,乘机推动签订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该条约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有效期25年。1995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审议大会。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辩论,会议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个条约。条约承认5个核大国拥有的核武器,并规定有核国家不得向无核国家转让核武器,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审议与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大会,于4月17日至5月12日在纽约总部举行。经过缔造国的认真讨论,最后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一条约。 1、条约的积极意义和不足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70年3月5日生效,有效期为25年。进入60年代,随着苏美加紧进行核试验、完善核武器,法国等国相继进行首次核爆炸,全球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美苏为垄断核武器、确保  相似文献   

3.
5月3日,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与会代表围绕核裁军、核不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等关键议题举行谈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指出,5年前举行的第七次审议大会无果而终,各国应力争使此次审议大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1996年,联合国、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国际军控与裁军谈判取得了重要成果。 1,《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达成,为进一步核裁军奠定了基础。1996年9月10日,第50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所有缔约国承诺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其它核爆炸,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禁止和防止核爆炸,不以任何方式参与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条约不仅限制有核国家发展新型核武器,而且将防止更多的国家研制和发展核武器。  相似文献   

5.
国际5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宣布,中央情报局局长波特·戈斯当天上午向他递交了辞呈,他已接受戈斯的辞职。但布什没有说明戈斯辞职的原因。5月7日,伊朗议会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如果美国继续在浓缩铀的问题上向伊朗施压,那么这种举动将会迫使伊朗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5月10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美国国会作证谈到陈水扁过境美国受挫风波时说,美国必须  相似文献   

6.
从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第50届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算起,到现在已经有4年多时间。除印度等少数国家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155个以上)已成为条约签署国,承诺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核爆炸。大规模的核爆炸试验在缔约国已经停止进行。但在现今的世界上,核武器仍然是最具威慑力的武器。只要核武器存在一天,对它的研究、维护和管理就要继续进行下去。所以签署 CTBT 后,各有核国家——尤其是美国——并未放弃对核武器  相似文献   

7.
核军备竞赛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后,国际核军控形势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世界上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下简称“禁核条约”)的国家已分别达到186个和149个。然而,就在国际核军控有望取得新的进展时,印度逆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于今年5月11日、13日两天内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此举犹如  相似文献   

8.
声音     
《环球军事》2009,(10):5-5
“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夙愿,也是中国一贯倡导和为之努力的目标。中国认为,核裁军应遵循‘公正合理,逐步削减,向下平衡’的原则。”——中国代表5月4日在联合国有关《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问题举行的一般性辩论中发言,呼吁继续推进核裁军进程。  相似文献   

9.
国际●2日,日本政府采取租借方式从日本国民手中获得对钓鱼岛的管理权。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3日,美国拒绝朝鲜方面最新提出的关于双方签署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建议。8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社论称,美国的对朝政策正在逐步增加在朝鲜半岛爆发核战争的危险。10日,朝鲜重申任何制裁朝鲜的决定都将被视为对朝宣战。10日晚上,国家主席江泽民应约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江泽民指出,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1日,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决定生效。●4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呼吁制止以色列在耶路撒冷附近修建"柏林墙"。●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发生两起自杀性爆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美国对其核政策进行了相关调整,这必将对世界核军控形势产生重大影响。一、美国核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承诺不对签署并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2010年4月6日,美国公布新的《核态势报告》,调低了对传统大国之间核威胁的评估,认为全球“核大战的危险变得遥远”,  相似文献   

11.
最近,国际裁军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事态:俄罗斯杜马分别在4月14日和4月22日相继批准了两个重要的军控条约:《进一步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START-Ⅱ条约系1993年1月3日由苏、美两国首脑签署的双边军控条约。该条约规定,至2003年苏联和美国分别将各自的战略核武器削减至3000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阻止核武器的扩散,共建世界和平, 190个国家在1970年共同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原计划将于明年对条约签署后40年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作一个回顾与总结,但目前该条约却有可能被各国所抛弃。  相似文献   

13.
文威入 《环球军事》2013,(22):24-25
10月22日,日本政府宣布,加入新西兰等国为控诉核武器的非人道性以及呼吁不使用核武器而在联合国发表的《不使用核武器公约》。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参加此类涉核条约。此前,国际社会曾多次发表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共同声明,但日本均以美国“核保护伞”等为由,拒绝在声明上签字。而此次确认声明对日本不具有约束力后决定签字,作秀意味明显。  相似文献   

14.
国际●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会议通过投票选举,确定上海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3日,联合国核查人员采取突然行动,进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位于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一个官邸,检查了1小时30分钟后离开。28日,伊拉克向核查小组递交曾参与武器研制的科学家名单。●12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宣布,朝鲜解除1994年朝美核框架协议签订后对核计划的冻结,立即重新启动和建设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29日,朝鲜首次暗示将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7日,美国总统布什命令美军在阿拉斯加州  相似文献   

15.
4月8日,美国与俄罗斯领导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根据这项新条约,美国和俄罗斯将在7年内将各自部署的战略核武器削减到不超过1550件,并把各自战略核武器运载工具削减到不超过700件,另允许双方再保留100件备用,协议有效期为10年.  相似文献   

16.
四年前在布拉格,奥巴马总统宣布希望降低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政策中的角色,削减美国所持核武器的数量并制定出无核世界的终极目标。一年后,奥巴马重返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一轮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并当即表示希望能够做更多的工作,比如进一步削减核武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些都是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目标,但要将这些目标变为现实仍需克服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后的第一次审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关于核战争的威胁,现在还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在21世纪,核战争仍然是很实际、很可怕的威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严酷现实。”这话很值得深思。 20世纪七次核危机是核战争爆发前能量的积蓄 1945年7月16日,美国阿拉莫戈多核试验场一声巨响,宣告了核时代的来临。原子弹一问世,政治家们就迫不及  相似文献   

18.
时事月报     
国际5日,中欧就解决中国滞留欧盟海关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7日,欧盟委员会首席发言人弗朗索瓦丝·巴伊说,欧盟已批准中欧就中国输欧纺织品滞留港问题达成协议。至此,中国滞留欧盟海关的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的最后一个法律障碍被扫除。7日至9日,第二届世界议长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大会通过了名为《缩小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差距:让各国议会发挥更大作用》的宣言。13日,在经过一个多月的休会调整后,第四轮六方会谈在北京复会。19日,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与会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朝鲜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  相似文献   

19.
自2002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朝鲜从而爆发朝鲜核危机以来,世界的目光开始聚集到朝鲜半岛。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核危机局势达到顶点。伊拉克战争使布什无暇同时顾及朝鲜问题,但在战争胜利后,布什又重新开始着手解决朝鲜问题。目前,在处理朝鲜核危机上,美国一方面通过外交斡旋、经济封锁的途径来迫使朝鲜妥协,另一方面也一再声称并没有放弃使用军事手段以强制达到其目的。事实上,在朝鲜战争后至今的  相似文献   

20.
2002年5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布什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俄美《关于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等文件。其中尤以新条约令世人所关注。《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的内容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只有短短的5款。条约规定在2012年12月31日前,各方实战部署的战略核弹头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