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西行进取 ——红四方面军迈步长征行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边界地区武装起义诞生的工农武装发展而来。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全军3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是一支英勇善战的英雄部队。她在成立后不过半年多的时间里即取得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和潢(川)光(山)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  相似文献   

2.
朱德于1934年10月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红军总部、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长征初期,朱德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导致红军处处被动挨打十分不满.想方设法减少红军的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赞同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举动,朱德被迫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其间,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张国焘右倾分裂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努力说服争取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为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取得长征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家康 《军事史林》2016,(12):45-51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的懋功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确定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张国焘对待北上方针是口头上拥护,实际上抵制.他不顾中央的一再劝告,顽固地推行错误的南下方针,直至另立“中央”,分庭抗礼.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南下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4.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全国斗争形势的需要,命令红四方面军的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及总部西渡黄河,以打通通往苏联的国际通道,为抗日战争建立巩固的西北后方。11月10日,过河部队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相似文献   

5.
1935年10月初,张国焘“自作主张”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后,率部继续南下。在名山东北百丈镇与敌决战的时候,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被国民党的川军三面包围。 红军指战员顽强地和敌人浴血奋战。前沿阵地上尸首遍地,血流成河。激战数十日,终以万余名红军将士的生命为惨重代价打开了一个得以突围的缺口。 红军指战员们饱经战争的创伤。眼下,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又死死地纠缠着这支南下的部队。一个又一个为筹集粮食、衣物的官兵冻死在雪地里…… 在一个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的日子里,朱德走在行进的队伍中,他那冻得失去了知觉的双脚似乎不听使唤,在下坡的路上重重地跌了一跤,他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作为苏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红军反“围剿”和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在实践中认识到临时中央推行极“左”路线的错误,抵制了要求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主张,与朱德等人领导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周恩来为长征作了许多准备工作,为党和军队保护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重要领导骨干。长征初期,周恩来与李德等人作坚决斗争,作出了红军转兵贵州的决定,并对遵义会议的圆满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胜利会师后,周恩来坚决主张北上,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倾向作斗争。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1910年4月5日,徐立清出生于河南商城吴店区申家湾(今属安徽金寨县)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8月,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1军(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第32师经理处书记、红4军(军长邝继勋,后为徐向前)1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4军32团政治处主任、红4军12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  相似文献   

8.
为防暗杀,红军加强保卫 20世纪30年代初,张国焘是川北红四方面军的第一号人物.四川的军阀们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把他除掉.1933年10月,刘湘出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后,即在各城镇乡村张贴告示,悬赏10万大洋收买张国焘的人头.当时,红四方面军总部就设在四川通江县城的中山公园里.  相似文献   

9.
在古赵都邯郸北侧的滏阳河畔,被当地群众誉为“红军院”的军分区第一干休所里,住着一位原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的老红军邵云,他11岁参加红军,身负11次枪伤,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救过他的命。近日,笔者见到了已年近90岁高龄的邵老,提起长征路上的战斗经历,邵老如数家珍。在他的讲述中,那段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何雷 《国防》2016,(10):4-7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英雄壮举.在两年时间里,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历尽千难万险,转战14个省,长驱数万里,战胜了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会师于陕甘,成功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长征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地走好强国强军的新长征.  相似文献   

11.
张军贤 《国防》2006,(7):80-83
王稼祥是长征实现从失败退却向主动转移的关键人物。1934年10月,王稼祥带伤参加长征。他积极提议召开会议,纠正中央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在遵义会议上,他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他积极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指挥红军军事行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王稼祥积极宣传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维护全党全军团结,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终于使红军转危为安,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担架上的“阳谋”1933年4月,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王稼祥身负重伤。由于当时苏区医疗条件差,无法把残留弹片全部…  相似文献   

12.
1935年6月,毛泽东、张国焘率领两支红军主力队伍,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会师后,张国焘坚持南下,反对中央的北上的方针.张国焘甚至想以非常规的方式胁迫中央跟着他南下,红军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命运抉择.毛泽东毅然与张国焘分道扬镳,带着红一方面军走出是非之地,踏上艰难而又光明的北上之路.  相似文献   

13.
曹杰 《国防》1996,(11)
胜利的曙光——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甘南,向红一方面军逐渐靠拢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前后,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两广军阀发动“两广事变”,反对蒋介石政府,出兵湖南。蒋介石被迫将陕甘“剿共”主力军胡宗南部调往湖南。这时,中共中央连电张国焘,要红四方面军在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迅速北上甘南,同红一方面军一起创建西北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4.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位于川北的红四方面军在北至陕西南部、南至涪江的广大区域内发起嘉陵江战役。此役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川陕会剿”计划,在成都平原西侧开辟出新的革命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红四方面军成功实现了向西的战略转移,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实现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聂荣臻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领导,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向何处去?就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攸关的严峻时刻,遵义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使红军最终选择并落脚陕北,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落脚陕北,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有远见的正确选择。聂荣臻在实现这次伟大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支持和维护毛泽…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张国焘事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场坚持还是反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严重斗争。张国焘反对党中央北上的正确方针,擅自率军南下,坚持退却逃跑;自恃人多枪多,向党中央闹独立,妄图用枪指挥党;以致另立中央搞分裂,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在党和广大指战员的坚决斗争下,张国焘的阴谋未能得逞。重新回  相似文献   

17.
<正>吴开连,男,1919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31军第93师276团,历任司号员、保管员、战士,并经历长征。吴开连,男,1919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31军第93师276团,历任司号员、保管员、战士,并经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93师改编为129师386旅772团,他参加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不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画卷和不朽丰碑,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最近有两位英国人———马普安和李爱德先生,在重走长征路后却声称:“‘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2/3,大约为3700英里(约6000公里)”(凤凰网:《两英国人重走长征路称“长征”只一万多里》)。这对于两位英国先生来说是一个“得意的收获”,因此,李爱德还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要说二万五千里,也许就得把当时红军第二、第六、第四方面军所走的路程加在一起。”(《两…  相似文献   

19.
彭德怀是著名的军事家,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和红3军团的创建者.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他先后任红3军团军团长和陕甘支队司令员,率部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战胜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完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长征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这次起义的参加者中,有位名叫莫·弗·库马宁的苏联顾问,他是南昌起义中唯一的外国人。库马宁生于1897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苏联红军,是苏共老党员,在第一次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炮兵营长、团长和步兵旅长等职。1926年奉派来华,担任黄埔军校军事顾问,并以“齐冈”作为自己的中国名字。北伐战争时任李宗仁部第7军第二任军事顾问,参与指挥攻打临淮、蚌埠等地战斗。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后,库马宁改任贺龙部第20军军事顾问,协助贺龙率部扫荡吴佩孚残部,击溃张作霖的部队,取得许昌、郑州大捷。在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贺龙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率第20军南下,库马宁随军来到南昌。贺龙出任南昌起义总指挥后,库马宁积极出谋划策,为南昌起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8月5日,起义部队按原计划分兵两路向广东进军,库马宁随贺龙的部队南下,不幸在9日的汤坑遭遇战中被俘。库马宁在狱中不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