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师八团五连的刘合东,今年35岁,经过8年的辛苦努力,已从一个打工仔发展成为连队有名的农机大户。刘合东老家在河南新野。2003年,他携妻子和两个孩子从老家来到八团五连承包土地。2006年,团场实施精准播种,他开始从事机务工作,先是给连队的农机驾驶员打工。熟能生巧,没几年,刘合东也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播种机手。2009年,团里鼓励职工购买大型农机具,他自筹资金3.9万元,购买了一台"824"型拖拉机,机械化的种植给他带来了生产效益和收获,家庭连年增收。随着兵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对机械的需求增加,今年他又投  相似文献   

2.
风中的老树     
"她是一棵树,她是一棵风中的老树。她用不屈的身躯阻挡着风沙,为大地留下一片葱绿。她是一棵树,她是一棵风中的老树……"一位农场的诗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杜仁秀。杜仁秀是石河子大学的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退休后拿出100多万元,到阿拉山口风区植树,一干就是5年。许多人用惊奇的眼光看着她,对她的行为感到不解,一个60多岁的老太婆,孤身来到阿拉山口植树,究竟是为了啥。1999年,杜仁秀怀揣着40多万元,只身来到农五师九○团准备承包土地。当踏上这片土地时,她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种沉重的悲凉。阿拉山口是全国著名的大风口,8级以上的大风年平均达165天。而九○团又恰好处在风口上,每年的大风给九○团造成数百万元的损失,严重的年份损失上千万元。因为风沙大,九○团一个连队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75岁的回族老人许建美和马合录来到农四师64团4连财务室。他们从口袋里拿出用方格本密密麻麻记录的98户捐款人名单和1780元现金交给连队财务人员。青海省玉树县发  相似文献   

4.
从2000年至2002年,仅3年时间,农八师一四九团轧花二厂厂长刘某、统计兼出纳童某、会计杨某、棉检员杨某4个党员干部共同贪污公款33.8万元。更有甚者,就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贪污公款21.8万元。举报2002年12月7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该团党委书记、政委马军民的办公室响起,电话举报:"二轧花厂领导私卖团场皮棉,货款装进自己腰包,纯属贪污。"马军民放下电话,立即与团纪委联系。该团纪委书记刘传胜也接到了举报电话。他与马军民研究后,迅速立案侦察。同一天,农八师、石河子纪委也派人到一四九团调查此案……侦破当团纪委调查人员来到距离团部7公里的二轧花厂时,厂区内空荡荡的,只有棉检员杨某值班,此  相似文献   

5.
"从2012年11月份到今年4月,半年的时间里,我和妻子外出打工挣了4万多元,靠的是技术挣钱,还不需要承担多大风险,家里的农活也没有耽误……"6月28日,五师八十六团八连职工邵株选对笔者说。6月29日,八十九团回族职工马健峰和妻子正在家里制作回族传统糕点。在管理好自己农田的同时,每到农闲季节,马健峰都会和妻子一起制作糕点,每天纯收入就达200多元,成为家庭重要的增收来源。  相似文献   

6.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铸就了吕国柱的魂魄。绿色蕴蓄着金秋的财富,孕育着百姓幸福的生活。2001年吕国柱任农五师九○团团长后,对农牧团场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九○团地处阿拉山口风口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团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九○团是驰名全国的"北疆"牌棉花生产基地,棉花是团场的经济命脉。要扩大优质棉基地,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其中涉及高新科技——节水灌溉。在历届党委努力的基础上,吕国柱和团党委一班人抢抓国家实施的高新科技示范园项目落户九○团的机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2002年,九○团率先在兵团进行地埋滴灌试验并取得成功,全面实现了以喷灌为主、滴灌创新、管袋灌为辅的节水灌溉体系。以节水灌溉为突破口,超宽膜膜上点播、种子包衣等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在九○团开花结果,当年,九○团7.5万亩棉花皮棉单产133公斤,总产首次突破1万吨大关。  相似文献   

7.
农五师九○团,从1987年开始采用喷灌技术治理重盐碱地并取得成功。十几年来,他们坚持走节水道路,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摸索出一些管理办法,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九○团一眼喷灌井控制面积800~1000亩,喷灌设备总价值约50万元,由12~15户职工承包。该团党委认真分析职工的承受能力,认为损坏丢失的喷灌设备是地面部分,包括移动支管、给水栓、喷头及支架,价值约12~14万元,职工完全有能力购买这部分设备。于是,他们决定以井为单位,由承包职工购买喷灌地面设备,自己管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正基层故事JICENGGUSHI2月25日一早,农十师一八一团十七连职工杨永生开车从团滴管带厂运回了滴灌用毛管。2011年,杨永生种植的80亩打瓜为他带来了近7万元的纯收入。现在,他已经开始提前准备今年生产用的农资。"若不是团里扩容了连队防渗渠,又开挖了排减渠,我的收入不会这么多。"杨永生告诉笔者。提起以前给庄稼浇水,杨永生有一肚子的苦水。因为自己的地处于水渠下游,轮到他浇水时几乎到半夜了,有时水还没到地头,人就睡着了。无奈,他就脱了鞋,把一只脚放在水渠里,水  相似文献   

9.
在十师一八七团,十六连连长钟波可算是个名人,尤其是居住在一八七团的哈萨克族职工,没有人不认识他,大家常念叨:"有事找钟波,他可是哈萨克族职工的好兄弟。"钟波是2003年通过兵地大中专毕业生交流来到一八七团的,几年里,钟波向  相似文献   

10.
农六师一○三团一连职工梅建国多年前就梦想拥有一台自己的大马力拖拉机,去年他花18万元买回大马力拖拉机时,高兴得真是没法说。但好马需要配好鞍、好车还要犁相配,正当梅建国为没有资金购置扬犁而犯难时,连长陈建春送来5000元钱,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梅建国说起这事,话语滔滔不绝":这几年连里党员都设岗定了责,我是陈连长的帮扶对象,是他帮我致了富,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最后一筐西红柿了吧,今天一共是344公斤,5块钱一公斤,一共1720元。"6月28日,十二师五一农场二连职工陈大华和妻子在菜贩装车时对着账单算着收入。在该连温室大棚基地内,笔者看到,像陈大华这样正忙着销售西红柿的职工还有很多。"今年西红柿的产量和价格可以,我9个棚这一茬下来,销售收入估计有36万元,利润差不多18万元左右。"陈大华笑着说,这么高的收入着实让笔者吃了一惊。"能种上大棚,有这样的收入,在四五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这几年党的政策好,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这才  相似文献   

12.
刊中报苑     
在农五师八十一团,有一个被人们叫得很响的名字——"土地王"。他就是该团36岁的青年农工王坤。从1995年开始,王坤在农五师八十一团承包荒地,从当年的800亩发展到1997年的3100多亩。他会管理、懂技术、能吃苦,3年累计向团场交售籽棉320吨,甜菜9600吨,小麦408吨,创产值496万元,个人收入上百万元。1998年,经过竞聘,王坤向团里上交27万元,租赁承包了累计亏损300多万元的11连,成为团场第一个租赁承包一个连队的人。去年,王坤的步子迈得更大。他以46万元的总标数,承包了八十一团3个连队的16800亩土地,组建了该团首家开发农场,在他农场打工的人达400多人,,大多是王坤从安徽农村接来的。是年,王坤的农  相似文献   

13.
6月11日,五师八十九团园艺一场红提葡萄种植户任红科开着电动车回到今年新购的楼房里,脱掉带有汗味的工作服,一阵淋浴之后,换上家居服,一身的凉爽和轻松。晚饭过后,妻子在一旁绣十字绣,两个孩子在宽敞明亮的书房里学习,他一边看着电视节目,时而抓一把干果细细品味,这舒坦的生活犹如梦幻一般。今年39岁的任红科,2007年从陕西农村来到八十九团。面对兵团大片的农田和高科技农业设施,这位年轻的"陕西娃"看到了以前在电视里看到的现代农业。时年5月,他承包了团场一份葡萄地,与妻子一起管理8亩葡萄。那  相似文献   

14.
袁道勃  张宝 《兵团建设》2006,(11):42-42
农三师四十八团的刘玉华,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刘百万”。为此,记者慕名来到四十八团,采访刘玉华。 陪同采访的四十八团副政委罗莉介绍说,刘玉华是山东烟台人,今年64岁。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可对园艺技术很有研究。1993年到1996年的3年间,他承包。T118亩果园,向单位上交纯利达97万元,个人收入86万元.“刘百万”的称号由此响遍四十八团。  相似文献   

15.
妻子说,他是公家的人。母亲说,儿子的心里装着全连的职工群众。老百姓说,韩连长一心想着怎样让我们致富。六十五团四连是农四师畜牧业的一个亮点。2002年,四连总产值1100万元,职均收入1.2万元。四连连长韩成功也自然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走进四连营区,家家户户都在盖棚圈、搞养殖;走进职工家里,宽敞明亮的砖混新房展示着主人的新生活。走进韩成功家,令笔者大吃一惊,这位领着全连数百人致富的连长,住的居然是80年代初盖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有些暗,60年代打制的木头家具  相似文献   

16.
讲述"这么多招商引资企业在团场落户,为我们提供了打工增收的好机会,我和妻子每年利用冬闲打工,能挣到将近3万元呢。"2月9日,六师新湖农场新旺社区职工梁齐兵满意地对笔者说。梁齐兵和妻子承包了70亩土地,近几年,一到冬闲他们就去团场招商引资企业昌泽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地膜车间当操作工,夫妻俩每月能挣6000多元,这额外的收入,让一家人日子较从前宽裕了不少。近年来,新湖农场始终坚持把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作为保障和改善  相似文献   

17.
周永攀是农二师27团4连的一名职工。前不久,笔者来到周永攀家,只见红色铁门上张贴着朱红色的"福"字,显出了几许喜庆;院子里,水泥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各种农机具摆放很整齐,圈养的鸡、鸭、鹅叫个不停,使这个家显得生机勃勃。1992年3月,周永攀和妻子肖彩华从河南商丘来到农二师27团4连,成为团场职工。凭着肯下力气,  相似文献   

18.
周晓葵 《兵团建设》2009,(24):21-21
杨钦东是农七师126团2连的一名职工。2003年,他从河南省来到126团2连。刚来时,由于没有资金承包土地。他就给其他职工打工、代管地,农忙的时候拾棉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相似文献   

19.
甘做服务员     
3月11日一大早,在六师共青团农场四连的文化广场上,职工齐典山和他的妻子许万秀在清扫积雪。他们夫妻已义务清扫连队道路、广场等公共环境7年。1997年,20岁出头的齐典山和许万秀从甘肃武威老家来到共青团农场四连落户。小两口刚到农场时主要靠打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在连队,干部职工从生活上、生产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每逢过年过节,连队还送来清油、面粉等  相似文献   

20.
郝金来是农八师148团农12连职工,这几年他发羊财的事,成为12连职工谈论的佳话。郝金来养羊有秘笈:以市场为导向,一边养羊一边盯着市场算账。所以他发家致富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了。1997年开春,郝金来与妻子和3个孩子来到148团,刚来的时候,家庭生活十分艰苦。要想致富,简直是天方夜谭。情急之下。他想到发展庭院养殖业,也许是一条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