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47年冷战的阴影开始笼罩世界,东西方冲突如箭在弦。但令西方领导层窘迫的是,西方对苏联战略情报了解几乎停留在二战前的状态,几幅缴获的德国地图也只标明了苏联欧洲部分领土的大致情况,而苏联亚洲部分领土对西方来说仍是"海市蜃楼"。所以西方不惜违背国际法,派出军用飞机侵入苏联领空进行秘密的纵深侦察,这就是"和平时期空中侦察计划"(PARPRO)。  相似文献   

2.
如何能制止住铁流滚滚的苏联主战坦克?看看这张让西方人惊慌恐惧的苏联T-64坦克滚滚前进的照片吧。1981年苏联的T-64坦克优于任何一支西方武装力量所拥有的坦克。那一年的“五一”节,苏联举行阅兵仪式,殊不知一个英国情报军官却偷偷地溜进了一辆T-64坦克内部,拍下了里面的详情。这位情报官带回的结果极大地改变了冷战时期西方坦克设计与运用战术,让北大西洋联盟有能力造出了针对苏联王牌坦克的反装甲导弹。这次惊人的“偷天行动”最近由英国《间谍》杂志披露出来。小试身手先偷AK-47自动枪故事发生在东西方冷战的20世纪70年代。苏联人一鸣…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韩同盟是冷战遗留下来的。美韩同盟是适应冷战需要,在美国的主导下,为了对付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而建立的冷战同盟。苏联解体之后,虽然东北亚冷战仍然余音绕梁,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美韩同盟的冷战功能受到了限制或腐蚀。然而关国在东北亚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同盟的主导角色,韩美臆想中“威胁”韩国的冷战因素依然存在,这决定了美韩同盟去冷战功能的过程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4.
李华 《军事史林》2023,(2):47-52
<正>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喷气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进行间谍拍照时,被苏联导弹击落。[1]这一事件,不仅是冷战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尽管这起事件已经过去60多年,但是今天就这起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做一回顾与反思,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美国U-2飞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首先,U-2飞机的研制,是因为20世纪中期苏联高新技术特别是军事科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先看核武器,1945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随后,1949年苏联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美国爆炸了第一枚氢弹,仅隔一年苏联也爆炸了一枚氢弹。[2]再看航天技术,  相似文献   

5.
苏联建造大型水面舰的计划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正处于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1962年秋更是冷战最白热化的阶段。苏联向古巴提供导弹的船队面临美国舰队的威胁不得不返回其母港,使得苏联的尊严第一次遭到严重的打击,通过这次事件苏联真正地意识到,如果没有一支真正的海上力量,没有一只能控制海洋的强大舰队,就无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国内对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已基本比较清楚了,而对冷战的另一极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及其内幕则很少有所涉及.这主要是由于在冷战期间苏联将其列为高级机密,无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吴鑫  杨涓 《军事历史》2011,(5):55-61
1949年,美国为遏制苏联,联合12个欧美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有相对完备的行政和军事机构,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冷战结束后,北约由防御性军事组织演变为进攻性军事组织,由区域性军事集团演变为全球性军事集团,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的得力工具,对当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彭华 《环球军事》2010,(6):50-51
随着冷战的来临,苏联与西方之间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间谍战。为尽快打开对苏局面,时任美国中情局局长的杜勒斯把不少“苏联通”请进了中情局。其中一位名叫乔治·凯兹瓦尔特,在他的努力下,中情局获得了来自“格鲁乌”的一条“大鱼”——彼得·波波夫中校。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仍然认为,苏联上校奥列格·佩尼科夫斯基是历史上对西方国家最有价值的间谍。他向英美情报机构提供了大量有关苏联战略导弹研制的情况和其他军事技术文件,可以说是间谍中的间谍。这一间谍案俄罗斯人至今记忆犹新。记者采访了英国历史学家奈杰尔·威斯特。为了研究“佩尼科夫斯基事件”,威斯特被特许可以查阅英美情报机构的档案材料,他因此成为这一间谍案的权威。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北约潜艇部队的关注焦点一直是苏联的战略核潜艇。这类潜艇被认为是北约海军的主要威胁。冷战结束后,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这其中也包括鱼雷的作战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超越时代的航速、潜深,历时30年的艰难开发,苏联一代名艇 25年前,冷战正酣。苏联海军“阿尔法”级潜艇的面世,着实让西方国家吃惊不小。这种性能超群的攻击型核潜艇不但对苏联意义重大,甚  相似文献   

12.
海湾战争不仅重塑了中东地区政治生态,而且对欧洲冷战的结束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两伊战争之后的伊拉克自恃交好两大阵营且以阿拉伯世界"功臣"自居,利用西方聚焦苏东转型事务之机,以德国统一进程作为其合法性来源并以武力"收复"科威特。苏联从中东的战略收缩、阿拉伯世界的声讨以及美国通过测试东德遗留的成建制苏式武器装备而对伊军力的清晰了解,使得伊军迅速溃败。海湾战争直接加快了华约的终结、苏联的解体与欧洲冷战的最终结束,此后政治伊斯兰与西方矛盾开始升级,逐渐酿成新的意识形态冲突。  相似文献   

13.
刘奎  常拉堂 《军事历史》2021,(3):105-110
冷战时期,美苏全球争霸,海军是苏联的主要作战力量之一.为对抗美国海军,苏联在冷战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概念,指引了海军装备的发展.冷战初期,苏联海军提出了"火箭核突击"作战概念,将战略核潜艇建设置于首位;冷战中期,苏联主要以"远洋进攻"和"饱和攻击"作战概念为主打造海军;冷战末期,苏联海军在国家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提出"区域性防御"作战概念.苏联海军作战概念和装备发展演变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广泛且深远,为未来其他国家的海军建设和发展留下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谭正平 《当代海军》2006,(12):56-59
在冷战期间,波兰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与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同归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切听命于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根本对立。冷战结束后,进行了颜色革命,向西方看齐,于1999年3月12日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波兰的“向西看”政策无孔不入,波兰海军也不例外,曾经对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瑞典、丹麦和挪威构成了较大威胁的波兰向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抛出橄榄枝,并参加北约组织的各种军事演习,昔日的“棕水海军”,通过大肆购买美式装备,包括“佩里”级导弹护卫舰,把“红白旗”(波兰国旗)挂在该级舰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可进行远洋作战的“蓝水海军”。  相似文献   

15.
黄培德  闻舞 《环球军事》2007,(20):24-25
它由德国建造,而后成了英国海军的战利品,最后又在苏联潜艇部队里服役。在苏联海军的档案里,它已经在冷战初期被解体拆毁了。但实际上,直到冷战结束,它仍然在执行秘密任务,这是一艘德国潜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6.
苏联东欧剧变后,国际敌对势力加紧运用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企图一举把社会主义中国搞垮。然而,这一幕没有在中国出现,中国人民在吸取教训中警醒、奋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绝不能低估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带来的严峻形势。其一,意识形态渗透目标具有确定性。几十年来,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虽几经调整,但战略目标却始终没有改变,而且近年来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明确、具体。早在美苏冷战时期,西方敌对势力就制定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宣传提纲,把反对共产…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斯大林来说,在被朝鲜海峡分隔的中国海海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冷战中的苏联将有巨大的好处。当时斯大林已经同意向中国转让潜艇以及建造技术帮助中国组建极具攻击性的潜艇部队,在中国附近数千万平方千米的海区牵制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海军力量,减轻对苏联的直接压力。赫  相似文献   

18.
<正>1945年8月,苏联开始实施研制核武器的“核计划”。不久,随着冷战爆发,苏联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间的冲突和对抗加剧。为打破美国核垄断,重塑战略均势,苏联在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同时,又投入巨资建立起庞大的核工业生产体系,在伏尔加河、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等“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布局了完整的核武器科研、设计、实验和生产设施。  相似文献   

19.
美苏载人登月竞赛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政治史、军事史及科技史中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考证苏联载人登月计划的夭折史,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冷战史学者的关注,如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底层研究文献的揭示,相关真相也逐渐清晰地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2007,(12):36-41
一、国外军工行业发展的现状"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军事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竞争的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变革而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成为超级军事大国,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