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滑县小铺乡陈庄村西头有座红砖院落。这就是该村青年民兵、退伍军人李新广投资2万元自办的敬老院。 1983年,李新广退伍返乡后,贷款购买了一辆大型轿车搞客运,年收入近万元,日子过得很舒坦。去年春节前,李新广给102岁的五保老人攸松林送饭,一进门,只见老人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他急忙把攸大娘抱到屋里床上。原来,攸大娘无人照料,滑倒爬不起来。他安顿好大娘,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李新广回到家对爱人张炳梅说:  相似文献   

2.
信息窗     
罗月英精心照料五保老人荣立三等功9月18日,安徽省毫州武装部为几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五保老人的张店乡黄楼村女基干民兵罗月英记三等功。《人民日报》等三十多家报刊先后报道了她的事迹。(孙剑云)  相似文献   

3.
基干民兵田亨万敬养一位孤寡老人的事迹,在川西平原广泛传播着。新春伊始,笔者来到他的家乡广汉县白里村访问了他。那是1974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寒风卷地。民兵田亨万一觉醒来,听邻居家传来“嗯哟嗯哟”的呻吟声。小田明白,一定是五保老人陈宗安的胃病又犯了。他披上衣服,疾步推开陈大爷的门一看,惊呆了:老人脸色苍白,侧卧床上,双手捂着胸口,大口大口地往外吐着血。小田急忙用平车推着老人去医院抢救。  相似文献   

4.
一位离异妇女,既抚养自己的儿女,又赡养着34名孤寡老人。她就是河南省虞城县张集镇女民兵范索云。范索云从小心地善良。童年家境贫寒,受过好心人关照和尊老爱幼教诲的她也喜欢关爱人。一位6旬孤寡老人生活孤独困难欲寻短见被群众发现。还在读高小的范索云主动当老人“孙女”照顾老人。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她索性把老人接到家里,像姥姥一样看待,直到10多年后老人满足地离开人世。其间,爱人很不理解,与她分了手。范索云的善良感动了干部、群众。人们极力推荐她担任镇敬老院的负责工作。30多位五保老人的敬老院仅有范索云和一位厨师,范索云像对亲爹娘一样赡养、爱护着老人。敬老院里  相似文献   

5.
固始县南大桥乡董营村李营组民兵排长朱仲祥等10位 民兵,义务照顾“五保”瘫痪老人,7年如一日,在当地被传为佳话。1990年7月23日,朱德发老人膝关节炎严重恶化,导致下肢瘫痪。老人年事已高,膝下无儿无女,生活不能自理。民兵排长朱仲祥同妻子一道主动伺候老人,同时朱仲祥将10个民兵编排日期,轮流照料老人,体贴备至。今年7月25日,  相似文献   

6.
“本村5月份好媳妇是白书玉、吉本芬 ……”“好公婆是鲁建敏、牛书珍……”“帮助扶持五保老人、军烈属事迹突出的是刘志堂。” 这是最近笔者在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杨寨村委会墙上看到的由“民兵道德法庭” 评议后公布的结果。 据了解,这种以“民兵道德法庭”的形式来规范村民行为,提高道德标准,在该县已有501个。它管的虽多属  相似文献   

7.
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村青年民兵吕法亭,1985年看到本村及邻村几位孤寡老人缺吃少穿、无人照顾的困难情景,渐渐萌发了以雷锋为榜样义务赡养“五保”老人的思想。性格开朗的母亲惊呆了:“有钱的富户都不干,你是发的哪阵疯。”一日三餐,法亭只要和母亲碰到一  相似文献   

8.
大处精明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就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9.
蒲圻市中伙铺镇碣桥村一组民兵排长但显明,20年如一日,照顾两位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近几年,他先后被咸宁军分区、蒲圻市人武部评为优秀民兵。但显明今年27岁,他家与年近70岁的老人余德俊是邻居。老人独身40年,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并长期患有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从1980年,但显明担任了民兵排长起,就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一年四季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初,在古老的金沙江畔,李锡芬和丈夫黄朝云含泪掩埋了病故的83岁老人杨朋氏。一个动人的故事随即传扬开来。 李锡芬是四川省会东县野牛坪乡五村二社的普通农民。 23年前,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的弱智五保老人杨朋氏住在生产队牛圈旁的一间破屋子里,加之她双目失明,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那时的野牛坪乡干热出名,用水要到几里外的金沙江去挑。孤苦伶仃的老人只能在过去熟悉的沟沟坎坎、牛脚窝里捧点水喝,饱一顿、饿一顿地挣扎在生死线上。  相似文献   

11.
1月3O日,云南威信县人武部部长骆怀金、副部长廖忠云带领干部职工驱车前往扶贫点(簸火村、马家坪、下马田两社)为17户特困户和扎西敬老院5户五保老人“献爱心、送温暖”。  相似文献   

12.
社区乐园     
鲁老汉的石头情走进农一师5团社区居民鲁宾老人家,恍然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客厅、卧室、厨房到处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石头。鲁宾老人虽已年近80岁高龄,但他人老心不老。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喜欢上了石头。此后,他时不时就会到河滩、干渠里捡石头。石头捡回来了以后,他就一边看书一边研究,慢慢地读石、品石,还给每个石头起了名字。家中有一大堆捡来的石头。洗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在301     
2006年2月21日,是95岁的季羡林大师在解放军301医院住院满3周年的日子,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我们来到该院南楼病房,拜访了这位世纪老人。季老精神非常好,他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红光满面,笑容可掬,一双睿智的眼睛透着智慧的光芒。说话语调不快但吐字清楚,偶尔还打着手势。他与我们愉快地握手、合影、谈笑风生,亲切、自然、质朴,让人很难感觉坐在眼前的就是学贯中西、名扬中外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4.
他曾与雷锋在一起当兵,复员后来到农五师八十四团。40多年过去了,老人一直传承着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见到贺本源老人时,他正在农五师八十四团中学和学生一起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从他那深邃的目光和动情的歌声里,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1959年12月31号,18岁的贺本源穿上新军装,登上了从湖北省荆州市开往沈阳的军列,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60年元旦是在火车上度过的。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贺本源很  相似文献   

15.
老战友     
两位老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进疆的,一位从河南来,一位从江苏来。河南来的没上几年学,江苏来的上过高中。河南来的老人姓郑,现在的邻居都叫他老郑。江苏来的姓赵,邻居都喊他赵老。大家把老郑叫老郑是因为他在连队种了一辈子地,把赵老叫赵老是他退休前在师里当领导。赵老和老郑虽说地位悬殊,但俩人感情很好也很平  相似文献   

16.
上过一当莫学“乖”赵希庄,程伯福有个新战士在路上救起一位骑自行车摔伤的老人,将其送回家后,反被其子疑为肇事者。他清楚他讲明事情经过后,那家人却说:“即使不是你,我们也没法找到肇事者了,你就好人做到底吧!”硬是被逼着交出了200元“同情费”。新战士有口...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民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位老人将要离世时,将他的四个儿子叫到一起。老人未曾说话,先拿出一把筷子,分给每个儿子一根,要他们将筷子折断。四个儿子分别很容易地就将各自手里的筷子折断了。此后,老人又将另外四根筷子捆在一起,让儿子们折。结果,四个儿子谁都未能将那一捆筷子折断。这时,老人说话了。他讲了一个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要儿子们在他去后加强团结,这样,就  相似文献   

18.
老娘土     
正3月,老人走到农田前,想捧起一抔泥土。儿时,他从河边拔了一棵梨树苗,栽到了院子里。第二天,树苗却枯死了。娘哄他:"给小树苗带些土,好让树活下来。土像娘一样,能让俺的娃儿慢慢长大"。他最信娘的话。一会儿,他在娘的怀里睡着了。梦中,他参军去了远方。让他实现梦想的地方叫兵团。火红的年代里,他背着钢枪,与战士们刀耕火种,开荒造田。在地窝子边上,有个上海姑娘爱上了他。几年后,他们带着娃儿回家看娘。"娘,我参军走时,你给我带了些  相似文献   

19.
高雄 《兵团建设》2006,(3):30-30
4个儿子同在一个连队,4个儿媳妯娌间和和睦睦,全家15口人三世同堂。这一家之主的老人是如何处理好这一大家子事的呢?近日,笔者走进了农六师新湖农场三分场三连职工王家俭家里,探望了这位从甘肃来兵团已40多年的老人。王家俭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1982年他在三连当连长,所产粮食交够国库,备足种子,留够口粮,还是吃不完,  相似文献   

20.
方名勋,出生在“将军县”兴国县五里亭乡南外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家里,他的一家有两个红军烈士和一名共和国卫士。他高挑消瘦,年过五十,也许受军人家庭的渲染,自小他就与国防绿缔结了难以分开的缘分。年轻的方名勋曾带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和向往,想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但终因种种原因,他未如愿成为一名军人。但他依然不改对绿色军营的眷恋,年复一年为兴国县武警中队作奉献。每年,新兵一踏进兴国县中队,便会看到自己的营房窗棂明净,床铺焕然一新,桌椅整齐安稳。新兵们从“老兵”口中得知,这些都是“编外指导员”方名勋的所为。一年又一年,这个中队便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当退伍兵一走,新兵来临,方名勋便会义务修理好战士们的课桌、凳椅、门窗等,30多年来,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