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这些古代兵书,大体可分以下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和《司马法》、《黄石公三咯》、《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书兵)等。二是研究战史的。如明茅元仪《二十一史战略  相似文献   

2.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等七部兵书,或称《武学七书》,又简称《七书》。它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战争指导者智慧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武经七书》对后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和战争活动,都有过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兵书分类是军事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兵书分类的详略,一方面受当时军事学术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为当时兵书数量和种类所决定,而兵书数量和种类又恰能反映当时军事学术的盛衰情况。兵书类目在综合性图书分类法中的位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兵书的重视程度。因此,通过对各时代兵书分类的考察,可以窥见各时代军事学术发展的概貌。一、兵书分类,是军事学术发达的标志。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分类目录是西汉刘歆《七略》中的《兵书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它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类。《七略》是在由专门人材分  相似文献   

4.
《尉缭子》是我国战国中后期的一部重要兵书。到了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过去不少学者对《尉缭子》中的兵法思想研究颇多,但对《尉缭子》中的军队教育思想研究甚少,尤其是对《尉缭子》中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真可谓寥若晨星。本文企想就《尉缭子》中的有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便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仁学者的赐教与斧正。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中国古代兵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在军事理论,特别是应用理论研究方面,不仅著述多,而且多有创新。就保存下来的著述来看,影响较大。有重要学术及应用价值的有十余部,如《阵纪》、《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投笔肤谈》、《白豪子兵》、《兵经百篇》、《车营扣答合编》、《草庐经略》、《等海图编》、《守城要览》、《登坛必究》、(武备志)等。推动明代兵书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军事斗争实践。明代时期,武器装备有了新的发展,火器逐渐更多地用于了战争,形成了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局面。这一新情况的出现,不仅改变…  相似文献   

6.
《武经七书》自宋代集刊以来,备受后世兵家的重视和尊读。历代谋臣名将且不说,谙熟此书者,帝王中也不乏其人。清朝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康熙皇帝(1654—1722),是清初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军事家,统治中国达61年之久。康熙在位时,非常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兵书,尤其爱读《武经七书》。他虽政务繁忙,频频征战平叛,但阅读《武经七书》却手不释卷。他读兵书,往往能够把握兵书的精神所在,吸取其精华,运用和发挥其中合理又合乎现实的原则,摈弃那些过时和带迷信色彩的东西。据《清圣祖实录》卷243载,康熙曾总结读经体会说:“《武经七书》,朕俱阅过,其书甚杂,未必皆合于正,所言火攻水战皆是虚文,若依其言行之,断无胜理。且有符咒占验风云等说,适足启小人邪心。昔平三逆,取  相似文献   

7.
我国兵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高峰,自秦汉至唐,逐渐衰微,到宋朝,这种衰微的趋势持续了一个短暂的时期后,很快地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继先秦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时期。造成这种兵书繁荣发展的主要历史氛围,即是国防的多事之秋。外族的入侵、军事上的连连失利及北宋的亡国等,刺激着一些文臣武将们对边事和军事的关注。民族生死存亡的呼唤,国防战势攻守的需要,把兵法的研究和兵书的整理著述推向了新高潮。据史料记载,这个时期的兵书多达100余部,虽然大部分已经流佚,但从保留下来的有限著作来看,这个时期的兵书有一个鲜明的军事伦理特点,这就是:以史为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议和与抗战为焦点,以继承和申发传统的武德精神为主导价值取向。 宋代的兵书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多部。但有的多是对前人的思想的综述,如《武经龟鉴》,内容虽然很丰富,但无更多创新;有的则是阴阳迷信占重要成分,如《九贤秘典》等。今仅选择具有创新意义且又有丰富军事伦理意义的几部略加阐释。  相似文献   

8.
(三) 作者研究古代兵书,应该尽可能弄清楚兵书作者所处的时代、主要经历和政治倾向,这对于深入理解兵书的思想是有裨益的。今天存世兵书的署名,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署真实名姓。如《孙子》署孙武撰;《守城录》4卷,署宋陈规撰;《历代兵志》8卷,署宋陈傅良撰;《惧谋录》4卷,署清顾炎武撰。在兵书中,这种署名的居多数。署别名、化名。如明代兵书《投笔肤谈》,本为何守法所撰,书上却署西湖逸士;清代兵书《洴澼百企方》,是吴宫桂所撰,却署惠麓酒民。依托古人。如《六韬》,署姜太公;《火龙经》,署汉丞相诸葛亮;更有署黄帝、风后、玄  相似文献   

9.
在“武经七书”中,《三略》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古代兵书。《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历代多以为是黄石公所著。据考证,《三略》既非黄石公所著,亦非张良在圯桥所受之书。作者可能是一位熟悉张良事迹,又博览群籍的隐士。他以张良的军事思想为主线,兼采诸家之说撰写了这部兵书。其成书时间当在西汉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这部兵书已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0.
《武经总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武经”命名的兵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具有军事百科全书性质的武学教科书,它在我国古代兵书典籍中居有重要地位。研究《武经总要》的军事伦理思想,对于挖掘我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遗产,丰富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宝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武经总要》的主要内容和成书过程《武经总要》是一部综合历史上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宏篇巨著,它对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选将、步骑训练、行军宿营、战术阵法、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以及历代用兵实例、阴阳星占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是“百代谈兵之祖”,是中国历代兵书的经典之作。正如明末兵学家茅元仪所概括的:“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之首,成为历代军事学校考选武举的教材。  相似文献   

12.
曹操与《孙子》的关系,是孙子学史上重要的问题。过去有关曹操删减《孙子》篇目的说法长期流行,一度导致有人认为《孙子》十三篇就是曹操的著述。在宋代,包括《孙子》在内的七种兵书被立为兵经,其中唯有《孙子》留有曹注,其它六种兵书皆用白话,可见曹注《孙子》一度是变相取得了与兵经相等同的地位。本文认为曹注《孙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曹操并没有删减《孙子》篇目之事,曹操也不是第一个为《孙子》作注的人。曹注《孙子》虽然简古,具有多方面价值,但同时也有不少失误之处,不宜作过高的追捧。  相似文献   

13.
在我接触明代《孙子》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宝库中,有明一代兵书数量最多,门类最全,其中《孙子》研究最有特色:《孙子》研究著述在兵书中占主导地位。分析一下明代《孙子》文献状况和《孙子》研究大发展的历史原因,将对我们今天继续开展《孙子》研究、发展《孙子》文化,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明代《孙子》文献概况与主要特点 明代有关《孙子》的兵书约有100来种,200多部。通过下面简单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孙子研究在明代兵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战略 ,研究武警战略 ,不能不学习研究古代兵书。读《握奇经》、《六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等兵书 ,甚受启发 ,简谈所得感受 ,愿与读者共享 ,切盼指教。《握奇经》的精彩内涵《握奇经》(作者凤后 ,是三皇五帝时分管“天道”的高级官员 )是我国古代一部兵书。说是“书” ,实则是极粗线条带诗韵性的研究提纲 ,但却是一部具有精美内涵的纲。全文仅 384个字 ,句句精彩 ,勿须我们点缀 ,摘其几段 ,足见一般。“大将所居 ,言其事 ,不可妄示人。故幄机 ,又曰握奇”。“治兵以信 ,求圣以奇 ,信不可易 ,战无常规。可握则握 ,可施…  相似文献   

15.
《武经总要》(以下简称《总要》),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兵书。它的作者署名到底应该是谁,成书究竟于何时?学术界对此认识有分歧。如在署名问题上,有人持丁度主编说,有的主曾公亮主编说;在成书时间上,有人认为始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历经五年而成于庆历四年(1044年),有的却认为始于庆历三年。因此,有必要作一番辨证。《总要》作为一部官修兵书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唐李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关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史上学术界意见多有分歧,除了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的看法外,主要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宋人阮逸伪托之作。这一看法首先由北宋陈师道提出,此说一出,后人…  相似文献   

17.
《武略》系太平天国对《武经》的改称。宋朝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兵书,颁行武学,称《武经七书》。清朝康熙时,命岁、科两试首题于《论语》、《孟子》中出题,次题于《孙子》、《吴子》、《司马法》中出题,作论二篇;乡、会试亦照此例。因此,书坊即从《武经七书》中抽出《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刻印成册,称《武经三书》。《武略》是洪秀全据《武经三书》亲自删改、定名刻印,用来考试武士子的兵书。当时,天国颁行的《钦定士阶条例》规定,武士予必须“攻习真圣主钦定《武略》”。凡省试复试,默写《武略》一节,天试复试也要默写《武略》一节。《武略》一书国内尚未发现。英国伦敦不列颠博  相似文献   

18.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是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而且也是隋代富有谋略、战绩卓著的军事家。在其执政的25年中,先后组织指挥平定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等人相继发动的“三方之乱”,组织指挥并取得了北击突厥、南灭陈朝等重大战役作战的胜利。据宋代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载录,杨坚曾著有《新撰兵书》三十卷(五代后晋刘昫的《旧唐书·经籍志》则称为“《新授兵书》三十卷”)。可惜的是,该书早已散佚失传。我们虽然无法从杨坚自撰兵书研究其军事思想,但从其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仍可窥见其军事思想的某些精  相似文献   

19.
唐代兵书有限,完整保存下来的更少。现存兵书主要有《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长短经》等。另有一部《李靖兵法》《又称《李卫公兵法》可惜大部分佚失,“世无完书”,只是在《通典》引文中保存了部分内容。唐代兵书著述之所以不够丰盛,且佚失较多,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由于大唐处在兴时期,经济空前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就极易给军事文化的发展带来一种负效应。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趋向是“重文轻武”,不少人把谈兵看成是“粗鄙”之事”。所谓“士大夫讳言兵事”,正是当时人们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一) 《司马法》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著名兵书。《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全书共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这部兵书的许多篇章都已佚失,今本仅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等五篇,共三千三百余字。《司马法》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问题。历史上人们对《司马法》这部兵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