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吕明武  史爱清 《国防》2002,(8):53-53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先于拥兵40万的项羽入关破秦,按约理应为王。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秘密派人给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送去情报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本就不服气的项羽获悉刘邦欲称王的意向,当即勃然大怒曰:  相似文献   

2.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曾两次进谏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以勇猛善战、智勇双全而著称的樊啥。刘邦率兵破咸阳,入秦宫,见富室帷帐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意欲留在宫中。此时,樊啥气冲冲地闯进来责问:“沛公(指刘邦)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宫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勿留宫中。”在谋臣张良的共同劝说下,刘邦翻然醒悟,当即退出秦宫,还军霸上,没有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揭开了楚汉争战的序幕。楚汉战争中,刘邦消灭了项羽,之后,坐天下当了皇帝。有一次,他病了,厌…  相似文献   

3.
楚汉分争,刘邦项羽两人之斗不仅仅是武力的角逐,更是心力的较量。项羽曾谓刘邦说:“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两人。愿以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回答:“吾宁斗智,不斗其力。”八个字再精确不过地概括了刘项两人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项羽是一个斗力的无心人,刘邦是一个斗智的有心人。斗力,是项羽的长项;斗智,是刘邦的绝活。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一入关,“屠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犯,一身清风。把尾巴夹了起来的刘邦摇身一变,从一个五毒俱全的财色之徒变成了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范增是个极有眼力的人,一眼看出了刘邦的野心,曾告  相似文献   

4.
汉文帝时 ,陈平和周勃分别为左右丞相。有一天 ,文帝与他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问右丞相周勃 :“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 ?”周勃面露愧色 ,连说不知。文帝又问 :“天下钱粮的收入、开支 ,一年要多少 ?”周勃冷汗直流 ,还是回答不出来。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很镇静 ,回答说 :“各有主事的人嘛。陛下要问判决狱案 ,应该找廷尉 ;要问钱粮 ,应该找治粟内史。”文帝很不高兴 :“那还要丞相干什么呢 ?”陈平解释说 :“丞相么 ,管住臣下。陛下如果不知他如何控制臣下 ,那就该拿他问罪。丞相之职 ,上辅天子掌管全局 ,下协调各方使各级官吏各司其…  相似文献   

5.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上至治理一个国家,下至管理一个团体或单位,领导者唯贤是举,知人善任,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之一。“以贤举善用人”是领导者有才识、学问和德政的表现,因此其本人就是成功者。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政绩显著的帝王将相,还是农民起义领袖,无不得益于云集左右的贤人良才。刘邦由一个泗水小亭长,何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妙策无他,就在善于用人。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失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  相似文献   

7.
史载“玄武门事变” :“己未 ,太白复经天 ,傅奕密奏 :‘太白见秦分 ,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 ,且曰 :‘臣于兄弟无丝毫负 ,今欲杀臣 ,似为世充、建德报仇 ,臣今枉死 ,永违君亲 ,魂归地下 ,实耻见诸贼。’上省之 ,愕然 ,报曰 :‘明当鞫问 ,汝宜早参。’庚申 ,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 ,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 ,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 ,元吉曰 :‘宜勒宫府兵 ,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 :‘兵备已严 ,当与弟入参 ,自问消息。’乃俱入 ,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陈叔达等 ,欲按其事…  相似文献   

8.
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倾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众马羡慕不已。于是,想成功的马都来找白龙马,询问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总是一无所获?白龙马说:“其实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累。  相似文献   

9.
死于固执     
《兵团建设》2012,(3):52
公元前206年,刘邦拿下了咸阳。按照楚怀王之前对天下诸侯的承诺——"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可以做关中王。项羽晚了一步,但他心中另有打算。秦朝被消灭之后,被秦国灭掉的六国旧势力基本上已经与领了各国原来的地盘。对项羽来说,不回楚国做大将,唯一剩下的就是关中王这个空缺,天下没有其他的容身之地。  相似文献   

10.
刘邦入关灭秦是秦汉之交的重要事件,关于刘邦西征路线选择的原因,“避险说”是自古及今的主流观点,但准确地说,它只宜于解释刘邦西征第二阶段的历程,而对前期刘邦明知函谷道险峻还依然涉险履艰的行为难以解释。函谷道较其他通道更为捷近,有利于刘邦在与项羽的竞争中实现率先入关的战略目标,以及刘邦对函谷道更为熟悉,是促使刘邦在西征前期不径行武关道,而迎险直趋函谷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翻开《聊斋志异》,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李匡九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人。一日,其治下的一个乡绅被诬陷,为辩白,欲找李匡九,但在衙门前被门役挡住。门役说:“老爷已知此事,你只需拿出二百两白银,便可洗刷罪名。”乡绅请求减去一半,门役说:“我去问问老爷。”门役知道李匡九早已戒烟,待他审理乡绅的案子时,故意上堂轻声问:“老爷要不要吸烟?”李匡九摇头拒绝。门役便走下堂对乡绅说:“我为你求情减  相似文献   

12.
国防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御敌卫国的自觉信念。全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乎国家安危和民族兴亡。我国古代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重视对国民进行“武备”教育。战国时军事家吴起对魏武侯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意思是说,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方法,首先贵在提高警惕,无忽无怠。兵书《司马法》中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名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了一篇《教战守》,专门论述了“天下虽安,不可忘战”的道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证明,朝野国防观念淡薄往往是导致军事失败,国家危亡的重要原因。唐朝在“贞观之治”、“开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宣汉县樊哙乡,提起二村二社的女社长、基干民兵排长雷天菊,人们总会赞不绝口地称她为“女强人”。1994年以来,她先后被省、地、县评为巴蜀巾帼扫盲“识字女状元”、“科技当家人”、“优秀基层干部”……面对妻子的荣誉和成绩,她的丈夫唐仕兴坦诚地说——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和军医打赌每个健康的小伙子都得服兵役,可是约翰从来没有入过伍。一位军官问他:“你,身强力壮的,怎么不为国家履行义务呢?”“我自己也正在纳闷呢!”约翰回答说,“每一次征兵  相似文献   

15.
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推翻暴秦政权、完成陈胜、吴广起义初衷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刘邦、项羽身上。在长达8年的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刘、项二人演出了一幕幕斗智斗勇的历史活剧。最后结局是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项羽兵败该下,凄惨别姬,乌江自刎。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这是至理名言。刘邦、项羽的胜败结局再次说明,胜负固然是许多因素促成的,但是“人和”优势的得与失,是能否赢得军争胜利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那么,“人和”的局面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比较刘邦与项羽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16.
“安得猛士守四方?”刘邦一曲《大风歌》感召了多少戍边卫国的志士仁人。今天,担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机动任务的武警云南总队第三支队特勤  相似文献   

17.
<正>不时都听到有人谈及“中庸”,说“中庸是十分深奥的人生哲理”、,“你误解了中庸”,“中庸是天下之至理”.《中庸》是我国许多世代读书人必读的重要经典,如果它是天下之至理,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读了两干多年,我国许多事物以至科学仍未能充分发展.有不少时候,我国是积贫积弱,历代有许多老百姓象牛马般过了一生,经常有旱灾、河水泛滥、兵灾战乱,老百姓大批大批地死去.就是所谓汉朝盛世,也有“贫者无立锥之地”之说.反观不少别国别地,他们从未见过我国的《中庸》,反而能够康乐富强!我们是否应该反省、检讨一下呢?  相似文献   

18.
宜城县人武部兴办青年民兵之家是从1981年开始的。10年过去了,民兵之家办得如何呢?最近,我们专程到宜城县进行实地调查。10年来,县入武部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民兵的思想文化阵地,使全县的民兵之家经久不衰。目前,全县182个村,村村有“家”。而且绝大多数达到“七有”:有房子、  相似文献   

19.
军事纵横     
暴力本身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呢?是经济力量,是占有大工业这一强 大的手段。 ——恩格斯 只有经济建校发展得更快了,国 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毛泽东 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 可以养兵。 ——(战国)商鞅 从来强兵,必先强国——未有不 富而能强者。 ——(清)彭玉麟 欲养兵,则不能不任劳怨以筹饷。 ——(清)胡林翼 军事的基础首先就是人民的经济 生活状况。(普鲁士)麦克斯·耶恩斯  相似文献   

20.
一、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中学英语新教材以其新颖性、丰富性和实效性吸引了学生.这只是个条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使学生真正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