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我们农十师一八七团五连是团里民主选举连队干部先行单位,五连干部队伍是全团"公推直选"出的一支最年轻的队伍。我叫吴文刚,今年3月当选五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我和两名副连长都是80后,摆在我们这个年轻团队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今年这地究竟该咋种?新班子紧急召开职工大会,征求职  相似文献   

2.
"吴连长,你什么意思?我花钱雇的‘钟点工’你怎么让停工了,为什么不让他们打顶?你不知道现在雇人成本多高吗?你是不是看见我快退休了就想欺负我这个老头子!"7月9日,在八师一四八团三连办公室门口,57岁的老职工刘建疆拦住了刚从地里回来的连长吴华伟,气呼呼地质问。刘建疆是三连出了名的倔老头,职工给他起了绰号为"一根筋"。刘建疆这老人家是个种田好手,承包了40多亩地,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种棉花就像养孩  相似文献   

3.
不假外出     
正周日,我们去纠察不假外出的战士,刚进县城就发现几个,下车一顿狂追,悉数落网。回到团里登记时,一个兵很奇怪地问道:你们是哪的纠察?班长生气地说:你连自己的团都不知道吗?那个兵说:知道啊!我是××部队的。我们一听都愣了,原来这家伙不是我们团的。一了解,原来是回家探亲的,还拿出假条给我们看。班长又问:那你干嘛跑啊?这家伙想了下说:……习  相似文献   

4.
今年42岁的罗志琼是农七师130团17连的一名职工。2010年,她依靠科技,合理投入,精耕细作,种植的36亩棉花籽棉单产达430公斤,收入10万元,成了团里出了名的科技示范户。1993年,罗志琼跟随丈夫从四川来到新疆,并在130团扎了根。头一年,她种植了40亩棉花,从播种、定苗、中耕、治虫、浇水、打顶到收获,每个环节她都虚心向懂技术的  相似文献   

5.
正初春,伊犁河河水冲破寒冬的束缚,夹带着密密匝匝的冰凌雪块自西向东滚滚而下,它将抹绿河谷,使大地生机盎然。3月7日,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风飕飕地刮着。这一天,是农四师六十七团退休职工郭红丈夫的生日。她一早起来,就钻进了厨房。三个煮鸡蛋、一碗奶茶、一碟咸菜,郭红将这些丈夫平时最爱吃的饭菜摆放在桌子上,自己也坐了下来。"今天忙不忙?晚上回不回来吃  相似文献   

6.
哈哈一笑     
床下有人妻子和丈夫讨论外遇的问题,丈夫突然问妻子道:"假如有一天我不幸有了外遇,亲爱的,你会怎么处理呢?""我绝不会饶恕你的!"妻子坚决地回答。接着她反问丈夫:"假如我有外遇的话,你会怎样对待呢?"丈夫沉思了一下说:"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想我会原谅你的,不计较一切。"丈夫才说完,就听到妻子兴奋地对床下叫道:"出来吧!他不会计较的!"  相似文献   

7.
正"你看,这是我在1984年参加兵团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时获得的奖牌和奖状。当时,兵团领导给我发的奖!"近日,在二师二十一团的一栋居民楼里,73岁的宋振玲对笔者说。手捧着"兵团劳动模范"的奖状,宋振玲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1960年春,19岁的宋振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了她的故乡——山东省滕县的一个小村庄,来到农二师五团(今二师二十一团)七连参加支边建设。在开荒地里挖芨芨草,壮小伙一天能挖1亩半。宋振玲"上班"第一天,就挖了  相似文献   

8.
正"老伴儿,你中午想吃点啥?"听到老伴儿孙仲良的呼唤,柯有琼把头转了过来。失明13年了,她习惯了根据声音来判断说话的人在哪个方向。"你做啥,我就吃啥!"孙仲良转身进了厨房,虽然知道妻子会这么说,但他还是习惯性地问问。在五师九十一团的一套70平方米的楼房里,住着孙仲良和妻子柯有琼。妻子失明,孙仲良2008年从团场中学退休后,就开始在家专门照顾老伴。  相似文献   

9.
王群 《政工学刊》2003,(10):59-60
赵金丽和樊守功是医大同学,同样的志趣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可毕业时,赵金丽被分配到小樊入校前所在的驻宣化红一师,而樊守功却分到了小赵原来所在的西藏某部。天下事就是这么巧,统一分配,却又使他们天各一方。再苦也要撑起这个家1994年6月,樊守功回到内地休假,一对热恋的军人喜结连理。婚假刚刚过半,樊守功却意外地收到了部队的催归电报。这一天,赵金丽寸步不离地陪着丈夫。夜深了,她对丈夫说:“守功,部队那边肯定有情况,你又是医生,明天一早你就坐火车走吧。”“我走了你咋办?”“我也是军人,你就不用操心了。”赵金丽实在舍不得丈夫离…  相似文献   

10.
天山南麓新疆军区某部五连驻地附近,有一个叫吐尼沙汗的维吾尔族老大娘,她是一名清洁工,丈夫早逝,无儿无女,在打扫街道时先后捡到两个汉族残疾弃婴和一个维吾尔族弃婴。五连官兵主动承担起照顾吐尼沙汗老人和3个弃婴的任务。他们  相似文献   

11.
6月11日,笔者来到六师芳草湖农场丰泽苑小区14号楼,走进职工王敏的新家,装修时尚,窗明几净。王敏热情地招呼笔者坐在沙发上,一边沏茶,一边讲着现在的生活变化。"现在农活闲了,我们夫妻每天都回总场居住,下午在农场新修的公园散散步,晚上在广场跳舞健身,娱乐、健身都有好去处,不像以前在连队居住,晚上只能看看电视,或者到职工家唠嗑……"45岁的王敏是芳草湖农场东河坝社区三连的职工,1992年,她和丈夫刘东明从河南沈丘搬迁落户到六场三连,承包种植50亩地,自从2006年起,王敏夫妇每年除了承包身份地,还流转土地100亩,种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在二师二十五团生活着这样一些幸福的人……勤劳致富奔小康"我正在啤酒花地打药。拉麦草?我回去就给你拉行不?"打电话的是二十五团六连职工龚开  相似文献   

13.
诽谤伤人     
贾培铎 《政工学刊》2003,(10):43-43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期,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轼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一切外事都是内心的投射?你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你也是如来。”这个哲理小故事推而广之还可以这样看: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中伤别人就是中伤自己。你把别人都看成了“如来”,你就赢得了人心;你把别人看成了“牛粪”,你就背弃了人心,焉能不“败得很惨”…  相似文献   

14.
"今年咱俩继续要摆擂台,如果你的30亩枣地产量比不过我的30亩地,嘿嘿,你可要认输哦!""比就比,谁怕谁,今年我的枣地肯定不比你的差。"在三师五十三团良种连6号红枣地里传来一阵嬉笑声,原来是职工马维新和买合木拉·阿不拉在地里摆起了擂台,看今年谁家的红枣产量高。马维新,一口浓重的甘肃口音,别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患白血病的丈夫,生活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她,以一个善良女人对丈夫深沉的爱,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为了丈夫,她四处求医;为了丈夫,她倾家荡产;为了丈夫,她日夜操劳……终于,丈夫的病情得到了缓解,这一天,她泪如雨下。  相似文献   

16.
【心语】几年在外漂泊,时间不短,如今已经30岁的我们不具备优势,只能勤勤恳恳地积累工作经验和学习电子、电器技术,在团场这些都能派上用场。只要自己肯干、踏实、一定能在团场、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的。——郭成【故事】9月7日傍晚,在一师七团移动公司上班的高艳玲早早下了班。今天是她的生日,她已和丈夫郭成约好到团里一家饭馆吃晚饭。然而一直等到日头下山,饭馆里的客人越来越少,仍不见丈夫的影子。高艳玲有些坐不住了,拿出手机,电话那边终于传来了郭成的声音:"有事吗?这会儿我正忙呢。"  相似文献   

17.
走进高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家女主人是个非常勤快、爱干净的家庭主妇,虽然是间土屋,家里也没有什么摆设,但屋里收拾得非常干净。寒暄过后才知道,高家的家务一向都是孩子们干,女主人陈翠珍说这些话的时候,女儿高甜羞涩地冲客人笑笑。高甜笑得很甜,因为她终于如愿以偿,能够和哥哥高峰一样走进大学里读书了。农四师六十四团三连是个人多地少的单位,而高家全部收入就靠那20多亩地。这20多亩地年纯收入也就二三千元,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不但没有收入还可能会亏损;而支出呢?兄妹俩的学杂费每人1年至少都得千把块钱,全家还要吃饭,还要买农资,就算家里不买衣服(事实上高学良、陈翠珍两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病残35年的妻子蒋成秀,含泪把她的丈夫叫到身边,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瑞虎啊,你对得起俺啦!这几十年让你受苦受累,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我是一个活着的废人,俺实在不想再拖累你,求求你为俺做最后一件好事,行吗?”丈夫也眼含热泪,他知道妻子说的那一件好事是啥。他打断妻子的话说:“别再胡思乱想  相似文献   

19.
已签订了籽棉订购合同,却不上交农产品,这一行为是否违法?近日,农七师首例籽棉订购合同纠纷一案,由车排子垦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违约方马某不按合同约定的数额上交籽棉,被判令交付一二五团籽棉6390公斤或现金2.1万余元,并承担违约金4345元、诉讼费3600元。2002年初,家住农七师一二五团十五连的农工马某租赁承包了本连的133亩土地,并与一二五团签订了一份籽棉订购合同,按合同约定,马某于年底应向所在连队交付籽棉2.8万余公斤,但马某却以所承包土地中有40亩属于荒地为由,仅上交籽棉21976公斤,并将下余的  相似文献   

20.
家,是人们心中宁静的港湾。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家,甚至是生命的全部。为寻找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农五师八十三团五连职工廖新惠付出了全部的爱和勇气。今年38岁的廖新惠,曾经有个不幸的家,由于夫妻感情不和,家在风雨飘摇中破碎了。离婚后,廖新惠独自带着6岁的女儿生活。那时,她觉得生活的天空一片灰暗。心灰意冷的她把所有痛苦埋在心底,全部心思扑在种地上。每天天刚放亮,她就来到棉花地,直到夜幕四合,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给女儿做饭。春去秋来,一棵棵棉苗在小廖的精心侍弄下,鲜活成一片洁白的棉海。拾棉花、扛棉包,廖新惠像是在拼命。这一切深深吸引并打动着一个英俊朴实的小伙子。他叫贡挺才,1991年从家乡四川来到五连。廖新惠的痛苦经历和勤劳能干,赢得了小伙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