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南人民游击战争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由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粵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粵中纵队、粵桂边纵队、琼崖纵队、粵桂湘边纵队,笔者统称为华南游击纵队。本文仅就华南游击纵队的建立、发展及其历史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往我们在研究抗日战争时,对八路军、新四军研究和关注的比较多,而对华南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研究、注意得相对较少.其实,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在华南敌后建立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而且很有自己的特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烽火中,他们虽然孤悬敌后,但他们积极密切地配合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和盟军,英勇作战,打击敌人,功勋卓著,东江纵队从而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使广东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3.
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团队,其前身是活跃在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等地的红军游击队,1938年1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抗战时期,该团活跃在苏南和苏中敌后,被当地人民誉为“老虎团”......  相似文献   

4.
君威 《军事史林》2006,(10):39-4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一部和陕北红军一部、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9师东进抗日游击纵队、冀南军区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2纵队、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新四军第1师,主要活动在苏中地区,是我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的一支劲旅。一、改编部队,奔向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其中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及所属部队之一部和第3支队第6团等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1师。第1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辖第1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全支队共二千三百余人。第2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南、浙南等红军游击队改编  相似文献   

6.
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重视开展广泛深入的群众舆论宣传工作,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鼓舞了游击队干部战士的士气,获得了革命群众的同情与支持,从而保存了革命火种,最终壮大了革命队伍。由项英、陈毅直接领导的赣粤边游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游击区之一。中共粤边特委及其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的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群众舆论宣传工作,保证了两次战略转变的顺利实现,其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绩和主要经验在15个游击区中有较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1943年底,东江纵队在香港九龙市区内组建了一个游击中队,方兰(女,由东江纵队司令部派出)任中队长兼政治指导员,中队的其他党员骨干有陈佩雯、黄扬声等同志。当时只有十几个人,1944年发展到100多人,1945年发展到300多人,活动范围遍及全市区。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边境地区建立的闽粤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11月以后,在中共闽粤赣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三省边区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在反对国民党第一、二、三次“围剿”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田会议以后,红军和游击队空前壮大。至1930年夏,在闽粤赣地区有赣西南第3军、第20军、第22军,闽西第12军、第21军,东江第11军。此外,还有寻乌游击队(后编为闽粤赣赤卫军)、东江游击大队、武北四支队等。上述闽粤赣边区工农武装斗争的发生和发展,为建  相似文献   

9.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除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游击战争外,江西、福建等地一些苏区还有一些红军游击队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能够建立起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坚持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以致史籍中没有或很少提及。但这些没有能够建立起巩固的游击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所开展的游击战争,同样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同样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组成部分,不应被后人忘记。  相似文献   

10.
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简称筑先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将军的名字命名的一支抗日武装。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它广泛地活跃在冀南、鲁西北地区,巩固了以冠县、馆陶、邱县为中心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8年10月入侵广州,中国华南抗战就此揭开序幕。此后,广东(含海南岛)和广西境内组建起多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后统称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配合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支援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人们习惯称呼的港九,即香港、九龙和新界。这块被英国殖民主义占领的我国领土,面积为1,061.8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港九游击大队,曾在这里打击过日军、汉奸、土匪,援救过国内许多知名人士和英美等国被困的人员。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约2万人突破英国军队在深圳东西一线的边界防线,分两路向新界、九龙、香港进攻。港九英军约1万2千人,仅防守了17天,就向日军投降了。在日军进攻香港时,我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当时东江纵队尚未成立),即从惠阳方向派出蔡国梁、黄冠芳、刘黑仔、江水等同志率领武工队,进入沙头角和西贡,并深入到狮子山、牛池湾、启德机场以及九龙、香港市区活动;从宝安方向派出曾鸿文、黄高阳、林冲、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除八路军、新四军外,还有活跃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游击队等多种作战力量,如东北抗日联军、回民支队、铁道游击队等。它们犹如一把把尖刀,在崇山峻岭、白山黑水间勇敢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战斗在华南地区的东江纵队便是其中的一支。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广州以东的东江地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战斗过的地方。这里也建立过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虽然后来遭到挫折,但共产党仍然领导游击队进行斗争。在日军进攻广州  相似文献   

14.
军事纵横     
我军在1941年实行精简整编中,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普遍发展民兵、自卫队等群众武装,并使三者密切结合的指示,将部队划分为主力军和地方军,将主力旅或纵队机关兼军分区或军区机关,主力团担任军分区基干团,由地区队、基干游击队和游击队组成地方军。同  相似文献   

15.
君威 《军事史林》2006,(12):31-3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功勋部队,其前身可追溯到1927年10月星子起义后组成的赣北游击队、红32团和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后组成的红28团,是由抗日战争后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广泛活动,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凝聚了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关头的正确指导,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成立于 1927年9月23日,是一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令敌人胆战心寒的人民军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远离中共中央的领导,独立坚持革命武装斗争 23年,前赴后继,红旗不倒,为琼崖人民的革命斗争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勋。广州军区海防某团是琼崖纵队唯一保留下来的部队,是琼崖纵队光辉战斗历程的一个缩影,其前身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挺进支队, 曾先后打响了琼崖人民武装革命和琼崖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抗日锋火担重任 1945年,琼崖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 1946年春,新四军第2师第6旅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兼理第5军分区工作。5月,第5军分区基干武装与在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吴肃任参谋长,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6月,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8月下旬和华中军区第2军分区部队一起,于邵伯地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主力的进攻,取得阻击战的胜利。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与兄弟部队一起迟滞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19.
<正>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华南敌后武装斗争,逐步建立了以东江和琼崖为中心的华南抗日根据地。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相比,华南抗日根据地较为分散,力量亦较有限,故而中国共产党一直寻机发展华南,以壮大区域武装力量。1944年1月,日军中国派遣军发布“一号作战”的命令,“乃企图开拓大陆交通线,以保持中南半岛之陆上联络”。[1]按照“一号作战”的计划,时驻广东的日军第23军将分三期执行“北进作战”“西进作战”“打通粤汉路南线及赣州作战”。[2]“一号作战”期间,日军主力尽数集中于前线作战,客观上形成广大敌后沦陷区兵力空虚的局面。所以,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广东广泛开展武装斗争契机的出现,初步设想了“发展华南”战略。据日军第23军规划,在“西进作战”之前,需要“扫荡”广东境内的抗日力量,由此造成西江、粤中、南路[3]等地区大部沦陷。随着桂柳会战的酝酿与爆发,广东地区的国民党部分军队与日军主力相继进入广西战场。中共中央在提出“向北发展”以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亦重视发动西江、粤中、南路方向的敌后武装斗争,要求广东...  相似文献   

20.
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所属护路军(铁道纵队前身),于1946年5月组建。这支部队从诞生那天起,先后转战于东北漫长的铁路线上,守护和抢修铁路、桥梁、水塔,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为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向南满各地大举进攻,占领四平后沿中长铁路北犯。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央“变阵地战为运动战”的精神,决定放弃长春、吉林,撤至松花江以北。为掩护我军撤退,5月21日,北满军区领导要我动员3000名日本侨民做民工,并率领回民支队、松江军区工兵排和参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