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向冀鲁豫平原发展的战略基地,它东起平汉路,与冀鲁豫区衔接,西抵同蒲路,西北面与晋绥区相连,北至正太路,与晋察冀区相邻,南迄黄河,包括晋东南、冀西、冀南黄河北之豫北部分地区。作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主要组成部分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是晋冀豫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29师、第115师344旅以及山西抗日决死队第1、第3纵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战略方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在同日伪军反复激烈的较量中,共同开辟和创建起来的。本文…  相似文献   

2.
1943年初至1945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也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恢复、再发展,华北抗日军民对敌展开大规模攻势作战,直至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时期。这时,邓小平担任第129师政委、中共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又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他就如何巩固抗日根据地问题,总结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掌握抗日根据地建设规律,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隐蔽地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胜利反攻。据此,邓小平和刘伯承(1943年9月赴延安)领导晋察冀边区军民,对敌展开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为实现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5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的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先后在河南林县组成。独立第1旅由太行第1军分区第34团和第2军分区第38、第39团组成,旅长崔建功(政治委员缺;后旅长蔡艾卿、政治委员崔建功);独立第2旅由太行第4军分区第43、第45团和第5军分区第48团组成,旅长向守志、政治委员余洪远。两旅组建后,即在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指挥下,参加豫北反攻作战、道清战役等,共歼敌近万人。 1947年8月15日,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及两独立旅为基础,在河南博爱县王卜昌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思想 ,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 ,结合以太行为中心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其主要内容分析 ,这一思想科学界定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性质特征 ,正确规定了党对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指导原则 ,全面揭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发展规律 ,对党的政权建设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先后创建了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按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这些地区的会门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八路军第129师在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第115师在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均以很大的注意力进行会门的统战工作,成建制地收编了一些抗日的会门武装;同时通过与会门的统战关系在游击区建立秘密交通线;对与日伪勾结、受国民党顽固派操纵的反动会门则坚决予以打击和镇压。八路军对会门的统战工作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竹 《军事史林》2023,(4):22-28
<正>河南地处南北战场的枢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沦陷,1938年2月,党中央派遣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华北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前往河南,在豫东及附近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豫皖苏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彭雪枫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他创办了《拂晓报》,成立了拂晓剧团,鼓励根据地的文艺创作,一方面极大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加深了新四军第4师与边区群众的联系,鼓舞了边区人民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山东军民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努力,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为全国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八路军第115师发挥了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江苏淮海、盐早地区创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敌后19块根据地之一。1945年夏季,苏北抗日根据地,北达陇海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联,南至宝应、盐城一线,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相依靠,西临运河,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东濒黄河,有2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整个区域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苏北抗日根据地由于地扼华中、华北联系的枢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11月16日,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我心目中十分敬重和无限缅怀的老首长秦基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十多年间,我与秦基伟同在一支雄师劲旅中战斗和工作。他一直是我的直接首长,他任太行第1军分区司令员时我任团长,他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时我任副支队长,他任第9纵队司令员时我任旅长,他任第15军军长时我任师长兼政委,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  相似文献   

10.
由晋察冀地区的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15师一部、晋察冀军区部队共同创建的被誉为“华北抗战堡垒”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八路军总部的正确指挥下,在粉碎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和疯狂“扫荡”以及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的基础上逐步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着重论述1939年至1942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与日本侵略军的激烈搏斗中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120师主力东进,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至12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形势的发展,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完成“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主力、120师主力和129师主力先后挺进冀鲁地区,协同当地军民更加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因其成绩卓越、经验丰富,曾被毛泽东赞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①,“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是“沦陷区民众抗日斗争的导标”③。8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的1945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干民兵扩大到9…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朱德为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率部出征,挺进华北敌后,并转战太行,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作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采访组一行在河北省邯郸军分区政治部李副主任、袁干事陪同下,驱车100公里来到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旧址涉县寻访。  相似文献   

14.
姜山 《军事史林》2024,(1):9-19
<正>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三块根据地组成,1941年8月正式形成。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淮北抗日根据地初期,因自身局限性、干部轻视、日伪顽打击等因素,民兵发展缓慢,质量偏低。  相似文献   

1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11月,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于民兵扩大到90多万人,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晋、察、冀、绥、热、辽纵横数千里,人口达4000万的战略基地”①,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②;“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  相似文献   

16.
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新的形势。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说明如下: (一) 平原游击战争的新形势平原抗日根据地在某些地区(如冀中、冀鲁边、冀南等——原编者注)已起了质的变化。由于在平原地区敌我斗争已进入空前紧张尖锐的形势,而使我平原抗日根据地在某些地区性质上起了变化,成为游击根据地。其主要标志是:我大块根据地被敌逐渐分割  相似文献   

17.
晋绥抗日根据地,东起同蒲、平绥铁路,西至黄河,南至汾(阳)离(石)公路,北达绥远省之包头、百灵庙、武川、陶林一线,包括了山西省西北部及绥远省东南部,境内辖地46个县。行政上划分为晋西北、大青山(绥远)两个战略区。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20师、决死队第2、第4纵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在同日本侵略者反复激烈的斗争中,共同开辟和创建的晋绥抗日根据地,既是陕甘宁边区东面的屏障,又是中共中央联系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在战略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40年夏季,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征收公粮.皖南事变后,公粮征收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税收的主要来源.为确保各阶层合理负担公粮,华中抗日根据地政府每年夏秋两季征粮前都修订公粮征收条例,调整征收政策.虽然在1941年春后,华中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顽围攻,有些地区居民的公粮负担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并没有使根据地居民负担过重.华中抗日根据地公粮征收,不仅满足了当地的军需民食,动员了根据地居民积极抗战,而且扩大了中共在华中乡村地区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十分丰富,是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核心是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关键是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民主政权的根本保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刘少奇亲自主持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打开了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为中国民主政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创建了多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并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歼灭了大量日军.在当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广泛动员民众,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以及农、青、妇等多种抗日群众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