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防科技》2007,(4):F0002-F0002
2007年3月8日晚10时10分左右,美国“宇宙神-5”火箭携带着“轨道快车”“双胞胎卫星”和其他4颗小型卫星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军用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美国空军此次“派遣”、“轨道快车”进入太空的目的之一是进行卫星自我修复和太空掳夺敌方卫星试验。该试验一旦获得成功,不但可以提高和延长美军间谍卫星的生存能力和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大大提升美军卫星的太空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军事》2008,(6):13-13
2008年3月27日,俄罗斯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用“宇宙-3M”运载火箭将德国的“天基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4”(SAR—Lupe4)侦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提供分辨率优于1米的侦察图像,还可在夜间成像或透过云层成像。SAR-Lupe星座则由分布在3个轨道面的5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重约770千克,设计寿命为10年,星座运行在高度约为480千米的低地球轨道。根据计划,该星座的第五颗卫星将在2008年7月发射。  相似文献   

3.
士元 《国防科技》2002,(3):40-43
印度于2001年10月22日成功发射了首颗侦察卫星——“试验评估卫星”(TES),成为继美、俄、以、法之后,又一个拥有照相侦察卫星的国家。该卫星耗资2500万美元,将用于对印度周边国家进行侦察:据印度一位高级官员称,印度军队缺乏先进的空中监视能力,而TES作为主要工作在较低轨道上(轨道高度500千米)的卫星,将可为侦察任务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4.
按照空间信号测距误差(SISRE)的定义给出了北斗卫星SISRE的计算公式。利用2013年11月的实测数据及相应精密轨道钟差产品对北斗卫星轨道精度及SISRE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斗系统non-GEO卫星广播星历轨道精度优于GEO卫星;各卫星广播星历轨道误差径向精度最好;GEO卫星SISRE均值优于4m,IGSO卫星SISRE均值优于3m,MEO卫星SISRE均值优于4m。  相似文献   

5.
2002年5月15日9:50,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洋一号A(HY—1A)卫星由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升空,808秒后,卫星与火箭正常分离,到达870公里初始轨道,按计划在经过7次变轨后到达798公里的预定轨道。 2002年5月29日上午9:50,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所属北京、三亚卫星地面站成功地接收到第一轨卫星数据。 2002年9月18日上午,在国防科工委主持下,国家海洋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HY—1A卫星在轨交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字仪式。 2003年5月15日上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三亚卫星地面站接收到HY—1A卫星下传的遥感数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BDS)的低轨卫星编队相对轨道确定问题,但由于缺乏实测数据,通过仿真实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500 km空域平均可视BDS卫星数约为9.7,由于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nclined 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IGSO)卫星的存在,亚太地区的可视BDS卫星数明显偏多。仅考虑观测噪声的影响时,基于BDS的相对定轨精度可达0.74 mm,加入星历误差的影响,对近距离编队系统的相对定轨而言,GEO卫星数米的星历误差可以忽略,但当星间距离增大到约200 km时,GEO卫星单差后的星历误差可达厘米量级,GEO+IGSO+中圆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和IGSO+MEO卫星求解的相对轨道精度分别为1.09 mm和0.96 mm,GEO卫星的加入使得精度下降了13.54%。在其余误差得到有效处理后,BDS的相对定轨精度可达亚毫米量级,且无明显区域差异,GEO卫星和IGSO卫星能提高近距离编队系统的全球相对定轨精度,未来BDS将广泛应用于低轨卫星编队相对轨道确定。  相似文献   

7.
徐小涛  庞江成  李超 《国防科技》2021,42(1):100-105
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未来卫星通信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凭借卫星固有优势和新技术优势的融合,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同步轨道和低轨道两类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国外的Inmarsat系统、Starlink系统和国内"天通一号""鸿雁""虹云"系统。结合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的应用特点,分析得出低轨道、军民两用、智能通信、低成本及高质量通信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巨大的商业通信和军事应用价值,我国必须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航空航天和卫星通信技术经验,合理规划利用太空资源,加强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依托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推动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设计时的轨道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给出考虑J2摄动项时近地轨道卫星的轨道模型、星下点计算方法和覆盖判断准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近地回归轨道的迭代设计方法。在区域间断覆盖星座设计时常常选用每天运行12、13、14、15圈的近地圆回归轨道,因而最后列出了这4种回归轨道的轨道高度和倾角。  相似文献   

9.
考虑非线性和椭圆参考轨道等因素,选择编队卫星周期性绕飞的初始条件,设计自然周期性绕飞轨道,对长期编队飞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利用Hill方程确定初始绕飞条件,设计长期编队飞行的轨道,具有很大的误差。本文在考虑非线性和椭圆参考轨道等因素的条件下,利用数字优化技术寻找周期性绕飞的初始条件,设计不消耗任何燃料的编队卫星轨道。优化的结果可用来研究周期性绕飞轨道必须满足的条件,加强对编队机理的认识。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使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跨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首先引起了各国军事部门的重视。1958年底,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就着手建立为美国军用舰艇服务的卫星系统,即“海军导航卫星系统”。该系统中,卫星的轨道都通过地极,故也称“子午线卫星系统”。1964年该系统建成,随即投入美国军方使用;1967年美国政府批准该系统解密,并提供民用。由于该系统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定位精度,所以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北斗GEO用户算法需要进行5°倾角的坐标旋转处理这一过程,提出了采用经典广播星历参数用户算法直接解算北斗GEO卫星位置的改进方法,并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基于第二类无奇点根数的广播星历拟合算法。该算法采用第二类无奇点轨道根数代替经典轨道根数,解决了由GEO轨道的小倾角特性引起的经典广播星历参数拟合过程中法化矩阵奇异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北斗GEO用户算法中坐标旋转处理过程,减少了GEO用户算法的计算步骤。仿真表明,提出的改进方法在卫星轨道拟合过程中与原算法精度相当;在卫星轨道外推过程中与原算法相比略有精度损失,但仍满足用户导航定位精度的需求。采用实际北斗GEO星历解算的轨道数据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北斗GEO用户算法需要进行5?倾角的坐标旋转处理这一过程,本文提出了采用经典广播星历参数用户算法直接解算北斗GEO卫星位置的改进方法,并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基于第二类无奇点根数的广播星历拟合算法。该算法采用第二类无奇点轨道根数代替经典轨道根数,解决了由GEO轨道的小倾角特性引起的经典广播星历参数拟合过程中法化矩阵奇异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北斗GEO用户算法中坐标旋转处理过程,减少了GEO用户算法的计算步骤。经过仿真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在卫星轨道拟合过程中与原算法精度相当;在卫星轨道外推过程中与原算法相比略有精度损失,但仍满足用户导航定位精度的需求。最后,采用实际北斗GEO星历解算的轨道数据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军事》2008,(4):14-15
北京时间2008年1月21日上午11时45分,以色列“合成孔径雷达技术”(TecSar)侦察卫星从位于印度期利哈里卡尔的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进入预定轨道。约1个半小时后,以色列卫星地面贴接收到卫星信号。TecSar卫星是以色列国防部小卫星技术演示任务的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轨道核爆炸试验及现象,总结了轨道核爆炸效应,探讨了轨道核爆炸对于卫星系统的破坏机理及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风云二号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二号工程告捷后,风云三号、四号工程将陆续启动。  相似文献   

16.
2001年9月29日,1枚“雅典娜”运载火箭从美国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发射场升空,将4颗微卫星送入预定的地球轨道。这4颗卫星分别是萨里卫星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PICOSat卫星(PICO是卫星上进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模糊度解算成功率和基线解精度,提出适用于北斗的相对定位随机模型建模策略,即混合随机建模策略。采用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对北斗单差观测量方差进行估计。对处于不同高度的三轨道卫星观测量方差分别建模:对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观测量方差采用载噪比模型建模,对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地球轨道卫星观测量方差均采用仰角模型建模。根据不同模型实时组建观测量的随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传统简化模型和单一的仰角或载噪比模型,混合随机模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不同卫星观测量的随机噪声特性,模糊度解算成功率和相对定位精度均有提高,总体性能最优,因而能更好地适用于北斗系统。  相似文献   

18.
“格洛纳斯”为俄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词(ГЛHACC)的译音.与美国GPS类似.军民两用。完整的“格洛纳斯”系统包括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网卫星共24颗.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这些卫星分布在3个近圆形的轨道平面上.每令轨道面分布8颗卫星.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工业》2005,(6):62-6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格林威治时间4月15日17点27分发射的“自主交会技术验证”(DART)卫星,在发射11小时后.在轨道上与目标卫星——“多波束超视距通信卫星”(MUBLCOM,1999年5月发射,几年前该卫星就已完成原来赋予的试验任务)实施接近机动飞行过程中出现异常,进而导致试验半途而废。NASA已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以确认卫星出现异常的确切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18—2019年,北斗三号系统陆续发射十几颗中轨道卫星,逐步完成全球组网。北斗三号系统卫星同时播发平稳过渡信号B1I、B3I和新体制信号B1C、B2a。实际数据分析表明,中轨道地球卫星民用B1C和B1I频点包含明显的伪距多路径误差,并且由于中轨道地球卫星的轨道特性,这种现象在卫星低高度角,即出入境时十分显著。利用多路径半天球图(Multipath Hemispherical Map, MHM)与伪距噪声和多路径校正法(Code Noise and Multipath Correction, CNMC)两种算法对伪距多路径误差进行改正。MHM算法对伪距多路径误差的改正并不明显;CNMC算法在高度角大于30°时可以将B1C频点伪距多路径误差从0.11 m降低至0.03 m,将B1I频点伪距多路径误差从0.074 m降低至0.024 m,从而使中轨道卫星的多路径误差降低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