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雷达寻的制导导弹最终飞行段当目标多卜勒频率在主瓣杂波谱中呈现时,会导致较大的脱靶距离。本文使用一个称之为 SAMS(导弹系统统计估计)的程序对杂波影响做了定量分析,它是 SLAM(统计线性伴随方法)的系统和广义的变型。寻的导弹通常由三个时间常数,一个限幅器,一个二阶导弹弹体运动环节以及比例导航表示。主瓣杂波与目标随机机动、闪烁、衰减和接收机噪声一起被加到这个系统中,通过处理系统方程和伴随系统的协方差分布,计算出了脱靶距离和每种噪声的影响。结果揭示出如果目标多卜勒频率先于命中时刻2秒在主瓣杂波谱中出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最优制导规律依赖于剩余飞行时间的缺陷,利用最优线性二次型的形式,以脱靶量和能量消耗综合最小为性能指标,通过对可调时间参数T的约束,建立了一种不依赖于剩余飞行时间的最优末制导规律.对导弹攻击机动目标的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依赖于剩余飞行时间的传统最优制导律相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制导规律具有优良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组合末制导律及其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的比例导引具有很多缺点。第一,在攻击大机动目标时的控制精度差;第二,对导弹的需用过载要求大;第三,增益高的比例导引中任何噪声都会使它的性能大大降低。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组合末制导规律,即比例加追踪法的组合末制导规律,它继承了纯比例导引所具有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同时还可以降低导弹的需用过载,提高导弹的打击精度。经过大量的数字仿真,所提出的组合末制导律,导弹的平均过载和峰值以及终端脱靶量均小于比例导引。  相似文献   

4.
以反辐射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设计为应用背景,研究不同制导律下天线罩误差对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影响。建立了比例导引律和速度追踪律下的天线罩误差寄生回路模型和制导回路模型,采用伴随法和无量纲方法,仿真分析了2种制导律下天线罩寄生回路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噪声源下的无量纲脱靶量,并进行了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比例导引律对应的寄生回路稳定域要小于速度追踪律;在雷达导引头噪声的作用下,比例导引律下的无量纲脱靶量大于速度追踪律,而在目标机动的情况下,比例导引律的制导精度要优于速度追踪律。  相似文献   

5.
零控脱靶量有限时间收敛制导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速机动目标的拦截问题,研究了一种考虑导弹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零控脱靶量有限时间收敛制导律。对导弹-目标三维相对运动几何关系进行解耦,并考虑导弹的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推导了一种新型三维零控脱靶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自适应滑模控制理论和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选取俯仰平面和偏航平面的零控脱靶量为滑模面,设计了零控脱靶量有限时间收敛三维自适应滑模制导律;对该制导律的稳定性和有限时间收敛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证明。仿真结果表明,与比例制导律相比,所设计的制导律可使导弹的零控脱靶量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零,且具有更高的制导精度。  相似文献   

6.
讨论“海响尾蛇”导弹在临近遭遇点时采用相对比例导航制导律对付机动目标的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空中目标作大机动时导弹制导误差难以预测的缺点,将导弹和目标视为一个结构随机跳变系统,并将目标作大机动当作系统的外部扰动输入,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结构随机跳变系统理论对脱靶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进行了计算。通过仿真表明,该方法可对大机动目标进行制导误差预测,还可为变系数导引律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用普通战机挂载中远程空空反辐射导弹,对抗雷达探测距离占有绝对优势的先进飞机或隐身飞机的新战法,并计算最大发射距离.该战法是在被敌方机载雷达截获并面临导弹威胁的情况下,主动发射空空反辐射导弹攻击目标辐射源,然后进行置尾机动,破坏来袭导弹的中制导,使它脱靶,达到消除来袭导弹的威胁和攻击对方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准最优制导规律,它采用有相位超前补偿的比例导引法。制导增益、相位超前和最大相位超前量出现时的频率是根据导弹和目标的动态延迟来确定的。准最优制导规律的实现除了需要视线速率外不需要其它任何信息。为了验证准最优制导规律的性能是良好的,采用了线性寻的系统和真实的非线性寻的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将准最优制导规律的性能与古典比例导引法的性能做了比较,获得了如下的一些结果:1) 在线性寻的系统中当存在发射误差或目标做等加速运动时,为使脱靶量达到设计要求,准最优制导规律的最小剩余时间与比例导引法相比可以减小一半。2) 准最优制导规律产生的加速度值小于或等于比例导引法的加速度值。3) 准最优制导规律由于采用相位超前补偿,它对测量噪声的敏感性要比比例导引法高。因此设计者根据测量噪声情况必须精心设计噪声滤波器。4) 真实的非线性寻的系统仿真结果与线性的寻的系统伤真结果性能是相同的。通过结果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准最优制导规律用于对付高机动目标是一种很有效的制导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临近空间防空导弹,在拦截高空高速大机动目标的条件下,对导弹的制导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微分对策制导律的理论知识及其具体算法,通过Simulink工具进行模块化建模,并将制导律模型引入导弹六自由度模型中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导弹飞行轨迹和需用过载,表明微分对策制导律要比常用的比例导引制导律更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制导炸弹对地垂直攻击的要求,研究了导弹攻击地面运动目标的弹目三维运动规律,构造了带有落角约束的导弹运动方程,并利用反步控制方法,研究了带落角约束的三维近垂直击顶新型末制导律。仿真结果表明,该新型制导律能够在目标机动的情况下满足近垂直击顶的要求,脱靶量也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制导炸弹对地垂直攻击的要求,研究了导弹攻击地面运动目标的弹目三维运动规律,构造了带有落角约束的导弹运动方程,并利用反步控制方法,研究了带落角约束的三维近垂直击顶新型末制导律。仿真结果表明,该新型制导律能够在目标机动的情况下满足近垂直击顶的要求,脱靶量也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临近空间防空导弹,在拦截高空高速大机动目标的条件下,对导弹的制导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微分对策制导律的理论知识及其具体算法,通过Simulink工具进行模块化建模,并将制导律模型引入导弹六自由度模型中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导弹飞行轨迹和需用过载,表明微分对策制导律要比常用的比例导引制导律更优.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传统的比例导引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比例导引方法对导弹剩余飞行时间的估计依赖性强,剩余飞行时间估计误差将大大降低制导性能,甚至造成导弹脱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降低敏感度制导律,建立了该改进制导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制导律对剩余飞行时间误差敏感度低,并能够提高制导性能...  相似文献   

15.
应用非线性H∞控制理论,在建立导弹与目标相对运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拦截机动目标的鲁棒H∞制导律.这种鲁棒H∞制导律将目标的机动加速度视为有界的外界扰动输入,导弹的加速度视为控制输入,实现了导弹制导的鲁棒性.仿真表明,这种鲁棒H∞制导律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良好的拦截效果,能够有效地拦截机动目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红外制导导弹拦截大机动目标时制导精度下降的问题,引入视线角加速度导引律,在对其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伴随系统理论对引入视线角加速度导引律后的导弹平稳性和脱靶量进行了仿真分析与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视线角加速度导引律能有效降低目标机动及入射角偏差所引起的脱靶量,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制导过程中碰撞角约束问题,提出了一种偏置比例导引律。该导引律采用时变的自适应导航比,兼备了顺轨和逆轨拦截能力,并可拦截高速机动目标和低速机动目标。针对机动目标推导了时变偏置角速率偏差的平面解析解,并且给出了自适应导航比的表达式;将平面制导律向三维扩展,给出了二维加速度与三维总加速度的计算关系,提出了三维期望碰撞角的实现方法。通过与3种导引律对比,验证了所提出导引律在碰撞角误差、脱靶量和控制力等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一种弹道中段和末段的复合制导规律,使导弹作战空域扩大了,并获得良好的拦截特性。文中对三维空间导弹飞行的制导规律进行了推导,求得了一种闭合回路的非线性最优制导规律的解析解,它适合于导弹中段和末段制导。此种复合制导规律,它的弹道中段和末段的交接段航向误差为零,对目标机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制导算法是在惯性坐标系或在导引头坐标系中以反馈形式给出,在弹上使用,实现起来比较简单,适用于在线运算。  相似文献   

19.
红外制导防空导弹飞行试验受用弹量的限制,仅能考核制导精度指标,对导弹落入概率、杀伤区边界条件以及引战配合效率等重要战术技术指标难以进行合理考核。给出了导弹制导精度、脱靶量和落入概率的内在含义,针对红外制导防空导弹攻击高低速目标的制导精度指标,采用弹道仿真与飞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导弹落入概率和制导精度的评定方法,用弹道仿真数据评估导弹落入以目标质心为中心的不同区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一、前 言 常规制导武器的最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制导精度,用以打击目标的易损部位,提高摧毁概率。武器脱靶量越小,所需战斗部也就越小,导弹可以小型化。这种命中概率高的导弹,我们称之为精确制导导弹。精确制导武器的准确性不再更多地受距离的影响。如果目标能够被获得,通常就能命中,一旦命中,就能被摧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