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全脉冲幅度信息的分析与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脉冲数据在电子情报分析和电子侦察信号处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辅助雷达信号分选和识别,挖掘除频率和方位以外的脉冲信息,对全脉冲数据中幅度信息的相关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提取.将统计分析与脉幅的教学模型相结合,分析了脉冲幅度随天线扫描的起伏规律,并提取了脉冲幅度对脉冲宽度测量值的制约特征.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提取雷达信号特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信号分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比较多种时间同步技术,对与雷达距离上百米的系统,采用有线传输雷达定时脉冲信号的方式来实现快速的时间同步。针对雷达脉冲信号边沿跳变迅速,在传输过程中存在延时、反射和畸变等问题,借助Cadence仿真软件对信号传输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合理的传输电路。实验证明本方案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同步时间可以达到亚微秒级,在雷达信号检测模拟器、雷达诱饵和雷达组网中都有着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3.
脉冲群间多普勒频率变化率的高精度测量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脉冲群间多普勒频率变化率的高精度测量算法,该算法利用脉冲群内相邻脉冲对间的互相关函数估计脉冲群模糊频率,在连续脉冲群间选择任一相同模糊频率进行解模糊得到各脉冲群相对频率,由于这些相对频率包含相同的模糊,从而可以利用差分或滤波算法得到脉冲群间多普勒频率变化率。该算法具有相对频率估计精度高、解模糊过程简单、运算量小、多普勒频率变化率测量精度高等优点。计算机仿真和地面缩比试验均证明了该测量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双基地雷达测距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整接收站测距同步脉冲的延时,使接收站对双基信号跟踪时坐标跟踪系统的输出为单基距.给出了调整接收站测距同步脉冲测距的原理及测距同步脉冲延时调整量的控制计算流程,给出了计算的数学模型,针对典型的目标航迹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在将单基雷达改造为双基雷达时,可避免对原系统核心的软、硬件进行大的改装,使改装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障武器装备模拟训练系统受训人员的人耳体验,降低强噪声对话音通信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限幅陷波的啸叫抑制算法.通过分析大量模拟训练系统环境噪声样本特点,提出了有效改善话音质量的方法,特别是在脉冲性较强的噪声环境下,能够有效改善模拟通信设备的自激和延时增加等问题,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强脉冲噪声环境下可稳定工作,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通过信号传输延迟来提高频率测量精确度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多根延时相同的传输线对被测信号进行延时,形成延时总和为一个基准信号的周期性多路被测信号的延时信号,通过选取与比较基准信号跳变沿前后相邻的两个延时时间的平均值作为基准信号上升沿与闸门开始及终止之间的时间差,以计算被测信号的频率。误差分析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表明:该方法测量精确度由延时时间决定。实验数据证明:该方法在保证测量速度的同时有效减小了±1计数误差。  相似文献   

7.
脉冲高电压的频率对电容分压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制了一种测量脉冲高电压的电容分压器,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分析了高电压脉冲的频率对电容分压器分压比的影响。并用此电容分压器测量了Tesla变压器型强流电子束加速器的谐振特性波形,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8.
小波变换在红外脉冲幅值序列算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四元探测器信号处理中的脉冲幅值序列算法,提出了用小波变换进行序列数据分析和目标识别的方法。通过分析红外干扰弹的工作过程和其辐射能量变化与典型目标辐射的差异,选择db3小波函数对提取出的脉冲幅值序列进行小波分解和重构,有效地区分了目标信号和干扰弹信号,提高了四元探测器抗红外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雷达侦察接收机往往侦收到多个受噪声污染的目标雷达脉冲,如何从噪声中提取雷达脉冲波形,是现代雷达侦察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值分析的雷达脉冲波形估计算法,该算法通过对脉冲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析,给出了一种利用特征向量估计脉冲波形的方法,并理论分析了其估计性能。算法适应于任意形式脉冲波形,且不受各脉冲初始相位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说明算法能够在较低信噪比环境下恢复脉冲信号波形。  相似文献   

10.
脉冲轮廓是脉冲星的一个重要物理特性,是脉冲星导航的关键观测量。为深入研究脉冲轮廓的理论特性,建立了脉冲星的标准脉冲轮廓数学模型与观察脉冲轮廓数学模型,用指数函数拟合了蟹状星云脉冲轮廓的轮廓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模拟了蟹状星云的标准脉冲轮廓。通过模拟非齐次泊松随机打靶实验获得了光子到达时间的仿真测量值,模拟了蟹状星云的观察脉冲轮廓,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巡天观测的脉冲轮廓。对含噪声的脉冲轮廓进行小波阈值去噪,通过数值分析,认为GCV阈值去噪方法对观测脉冲轮廓有很好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振弦式传感器压力测量系统设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振弦式传感器并基于脉冲计数法进行压力测量可达测量精度受脉冲计数精度、电路噪声及温度补偿等多重因素影响。介绍了一种成熟的设计方案,通过采用优化的扫频激励方式、合理的脉冲计数方法、低噪声信号调理电路设计和有效的温度补偿等途径,获得了较高精度的压力测量值,是脉冲计数法测压场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供了在02装置上进行的水中亚微秒负脉冲高电压击穿的实验研究的结果。击穿场强≥250KV/cm,进行统计性测量。实验研究用的电极材料为不锈钢,尺寸和形状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速数字逻辑器件的超宽带脉冲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有几种典型的超宽带脉冲产生方法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组合高速数字逻辑器件实现了一种简单的产生超宽带纳秒级窄脉冲的电路,并对产生的窄脉冲进行时域叠加合成高阶波形.实验电路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和仿真吻合良好.实验表明,该窄脉冲产生电路能得到重复频率100 MHz、幅度达446 mV的窄脉冲.最后,结合UWB调制技术对该发射机的信息传输速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提高空间机动目标跟踪精度的机动检测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机动检测方法——χ2-β检测法。该算法以脉冲前后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观测新息和常推力α-β动力学模型中辅助变量β的物理特性,给出脉冲机动前后沿检测判据。仿真实验比较了χ2检测法和β检测法的特性,结果表明:χ2检测法,对机动前沿的敏感性与采样点和机动阀值相关,较多的采样点与较大的机动阀值可以降低虚警率,但会增加检测延时,反之,可以减小检测延时,但会增加虚警率;β检测法,对机动后沿的敏感性与滤波跟随性能相关,在测量精度的保证下,可对机动后沿准确检测。两种方法联合起来,可有效检测多种形式脉冲机动,性能优于传统的机动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提高空间机动目标跟踪精度的机动检测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机动检测方法-χ2-β检测法。该算法以脉冲前后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观测新息和常推力a-β动力学模型中辅助变量β的物理特性,给出脉冲机动前后沿检测判据。仿真实验比较了χ2检测法和β检测法的特性,结果表明: χ2检测法,对机动前沿的敏感性与采样点和机动阀值相关,较多的采样点与较大的机动阀值可以降低虚警率,但会增加检测延时,反之,可以减小检测延时,但会增加虚警率;β检测法,对机动后沿的敏感性与滤波跟随性能相关,在测量精度的保证下,可对机动后沿准确检测。两种方法联合起来,可有效检测多种形式脉冲机动,性能优于传统的机动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脉冲激光测距机测程指标的自动快速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目前验收脉冲激光测距机测程指标所采用的方法——“消光法”存在的不足,并在“消光法”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准激光技术和延时模拟空间距离的方法,实现了测程指标自动、快速和不解体检测  相似文献   

17.
以脉冲发生器为研究对象 ,介绍了脉冲发生器的基本原理、硬件构成和实现方法 ,阐述了一种基于DSP -FPGA数字系统的PWM控制脉冲生成方法 ,并给出了仿真及实测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高压脉冲放电时电抗器结构受力及电流密度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使用电阻应变片对电抗器铜带进行应力测量。利用厚壁筒受压模型对应力测量系统的结果进行计算,设计内置气囊增压法来等效铜带上的应力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并对标定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使用半桥补偿电路、屏蔽线及电桥盒共地的方法来减小脉冲电磁干扰及测量回路中寄生电阻和电容带来的电气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测量点处的环向应变峰值比轴向应变峰值大,边缘处的应变大于中心处的,需要在电抗器铜带边缘处加强外包约束。根据应力测量结果推断:铜带边缘处电流密度约为中心处电流密度的1.2倍。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仅测脉冲到达时间(TOA)定位方法不能适应复杂体制雷达信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TOA测量的位置信息场定位算法。首先由主站自提取辐射源的脉冲样本图,副站利用主站自提取的脉冲样本图匹配分选出该站接收的辐射源脉冲列,并将其对应的TOA数据传回主站,而后由主站基于各站的TOA测量构造目标位置信息场函数,通过网格搜索法实现对辐射源位置的估计。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方波脉冲和ESD脉冲对3种集成电路进行了注入损伤效应实验,目的是比较二者对器件损伤的异同之处。分析时,首先对实验数据作拟合分析,建立起相关的数学模型,然后将模型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可得到结论:实验器件有高压强场致PN结击穿和热效应2种损伤模式。对同一种器件,2种注入方式下的损伤模式相同或类似。方波注入下,各损伤阈值参数可拟合为1个式子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ESD注入下则还不确定;对同一器件,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阈值不同,目前结果表明相差2~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