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一、先进制造技术是决定船舶建造模式的关键因素造船模式的发展是随着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成组技术、系统工程、工业工程等人类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船舶建造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建造模式,向精益造船、绿色造船方向发展。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诸国的造船企业,十分重视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造船技术。多数船厂都已建立了以成组技术为指导的现代造船模式,实现了船体、舾装、涂装一体化造船。现代造船模式的形成,除应用成组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作为建模的主要核心技术外,还需有  相似文献   

2.
转变造船模式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现代造船模式及"转模"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国际船舶市场 以来,就发现中国的造船模式还是沿用50年代的船体建造、 船台散装、码头舾装、全船涂装的传统造船方式,生产效 率低。从此开始,中国船舶工业开始学习日本造船企业的 生产设计,到1995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转换造船模式(以 下简称"转模"),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促进了中国造船 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转模,指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转变,旨在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造船方式。其目的在于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缩短造船周期,扩大造船总量,提高造船竞争能力。我国从传统的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历经了约十年的历程。认识从感性走上理性;探索从技术层面深入到生产与管理层面;改革从局部推向系统和整体,探索不断、创新不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一、加快总装造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应对国际船舶市场的挑战,适应世界造船业的发展,使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快总装造船步伐。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应对船舶市场严峻形势的需要,是企业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集团公司"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船舶集团"的必然选择。最近几年,船舶市场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贯彻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对全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引导,近日,国防科工委先后发布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这三个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分别对"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在科技发展、配套业发展和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旨在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跨越,增强船舶科技整体实力;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推动造船与配套协调发展;努力解决阻碍我国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薄弱环节,尽快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在杂志第9期和第10期上分别刊发对这三个专项规划的解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一艘艘新型船的下水.一张张新订单的签约,我国造船企业的造船能力越来越强.造船的吨位越来越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都在努力争创世界一流造船集团.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猛.近十年来稳居世界第三位.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船舶行业的上升趋势.鼓舞着我国的造船人。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贯彻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对全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引导,不久前,国防科工委先后印发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这三个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分别对"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在科技发展、配套业发展和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旨在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跨越,增强船舶科技整体实力;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推动造船与配套协调发展;努力解决阻碍我国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薄弱环节,尽快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已在上期杂志刊发了对《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解读,这期再刊发对另外两个专项规划的解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2007年新承接船舶订单首次跃居全球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42%和33%。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正在向世界造船强国阔步迈进。  相似文献   

9.
山东抓住世界船舶市场持续兴旺的历史机遇,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和国际化船舶配套体系,大力培植发展船舶产业链群,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重要装备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造船模式下,车间作业计划与工艺设计串行工作方式的缺点,基于并行工程的原理,提出了分段作业计划与工艺设计的集成运行模式,为实现造船CAPP系统与PPC系统的集成化和并行化提供了实现的基础。针对集成模式的特点,建立了分段作业计划系统资源优化的数学模型,应用遗传算法解决了针对任意分段装配工艺方案的多资源平衡优化问题,可以得到每项作业最优的开工时间,同时能够给出多种资源的最优分布结果,满足了多工艺方案之间资源利用率的比较。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计算机模拟结果说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闻舞  耿雅茹 《环球军事》2012,(22):43-45
航运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而造船,业是航运通畅的基础。日本本土大小造船公司近1200家,其中最大的5家造船企业当属三菱重工业、世界造造船IHI、川崎造船、三井造船、环球造船,具备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共有28家之多。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工业》2004,(1):26-27
中船集团公司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顶级客滚船——1600米车道客滚船10月8日交付瑞典船东,标志着中国造船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在江南造船厂140年华诞之际,6月3日10时50分许,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宣布“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开工”,我国最大、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分别发来贺信、贺词,对江南建厂140周年和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的开工建设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4.
一、广船国际造船物量整体情况分析 广船国际以造船业务为核心业务,专注于灵便型船舶产品的开发和建造,抓住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及国家对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一契机,创立自主品牌,发展造船业务,近三年来公司造船开工、下水、  相似文献   

15.
5月20日,由同方股份公司投资3200多万元建造的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万吨级造船扩建工程项目—1.65万吨级干船坞主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鉴定,工程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质量评定结果优良。至此,该公司的造船生产能力一举实现了从3000吨级到2万吨级质的飞跃,年造船总量可达6-8万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4月3日,我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14.7万立方米薄膜型LNG船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顺利交付船东,中国人终于成功摘取了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中国乃至世界造船史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刻,距离该船在沪东中华开工的2004年12月15日,已足足过去了40多个月;而距离沪东中华最早开始进行LNG船研究的1997年,则已长达十余个春秋。  相似文献   

17.
《指挥控制与仿真》2006,28(4):58-58
美国海军雄心勃勃地计划扩大舰队规模,不仅要承担巨大的开销增长,而且要承担舰船程序的制作和执行的基本转移。 在未来30年期间,美海军计划把舰队从281艘增加到313艘,每年在造船上比现在要多花费50亿美元。造一艘舰需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与造船俱进的是,威胁也在同步增长,因此总想要最大、最新的舰。  相似文献   

18.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骨干企业,公司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现有员工7000余名。公司设有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一支由2000余名各类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产品研发、设计、管理队伍;同时,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近年来,公司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以发展先进造船生产力为第一要务,以“绿色造船、数字造船、科技造船、高效造船、标准化造船、文化造船”等一系列理念为发展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是沪东中华重组的第一年…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工业》2009,(5):36-37
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以中小型民营船企为主的浙江造船行业的发展受到威胁和挑战。对此,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组织多次调研,对浙江省内造船行业的骨干企业的经营环境、自身特点、面临的困境等情况进行了摸底分析。调研认为,浙江船企虽出现一些完工的船舶无法找到买家或明后两年无订单的情况,但截至目前企业生产经营仍在正常进行,只要应对得当,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与措施,就有可能在国内外造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世博会涌动世界,中国船舶馆让上海世博会更精彩。7月6日,围绕中国船舶馆的设计建造、船舶工业的未来发展等问题,记者有幸采访了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副馆长、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龚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