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进进 《国防科技》2010,31(2):31-36
文章指出打破军民技术资源界限,实现国防技术双向转移常态化,在国家范围内谋求技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我国国防工业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考察国防技术双向转移常态化及效益的概念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了影响国防技术双向转移常态化及效益的三个主要因素,并对目前国防技术双向转移常态化及效益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确保国防技术双向转移常态化、提升效益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防经济具有鲜明的特点,文章从国防需求、国防消费、国防科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国防工业企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有条件的。分析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分别考察经济运行中的两种状态。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潜在的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但低水平的国防开支也并非一定能导致经济的高水平增长;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提高国防开支的水平一般将导致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促进经济的增长不能仅限于抑制包括军事消费在内的社会消费,根本出路还在于开发和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于改善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防经费保障主要有以下特征: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灵活调整国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力进行精简整编,压缩军队规模,走精兵之路;大力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合理调整军费分配结构,提高军费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苏强 《国防》2014,(7):14-15
正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是新形势下我党指导国家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方针的精髓要义,就是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统筹利用国防资源与社会资源,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资源合理配置到国防与经济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和现代国防对资源的占用量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范围越来越宽,对资源的需求内容越来越交融。一国的绝大部分资源既可用于经济,产生经济效益;也可用于国防,产生国防效益。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资源的价值总量、实物总量及结构是既定的和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国防与经济对资源需求的矛盾。国防需求资源与经济需求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防和经济需求资源与资源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一般指人、财、物、科技、信息、生态、气候、生物、水、土地、矿产、能源等。《美军联合动员条令》中将可配置到国防领域的资源为分12个领域,即人力、原料和…  相似文献   

7.
文章所指的国家资源为国家财政资源,国防资源为从国家财政资源中支出的货币部分。从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国防资源与国家资源协调配置,应高度重视国防预算,适度增加国防经费,提高军费占GDP的比重。另外,还要优化国防资源内部配置,以使国防资源与国家资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风险投资已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强大资本驱动源,而且其国防溢出效益十分明显。风险投资的国防溢出效应机制与传统的国防效益投入产出机制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当前,我国风险投资面临着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使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低效、乏力,阻碍了科技进步,特别是减弱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动力,阻碍了风险投资国防溢出效益的产出。改革国防经济领域的高技术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要认真解决问题,排除障碍,与经济改革进程相协调,发展风险投资,不断完善其国防溢出效应机制,促进其国防溢出效益的产出。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具有特殊的保证、调节和促进功能,分别从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方面对经济产生作用。这一功能是通过计划与市场等手段,以军民结合的形式实现的,并以法律与政策为保障。与国家经济改革进程相适应,当前应当适度加大国防投入,重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改革国防经济体制,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互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技术预警是对技术突破和由此引起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预测,是从国家安全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保持己方军事优势、防止敌人"技术突袭"为宗旨的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回顾了国内外技术预警研究历程,从前期准备、预警清单、技术调查、分析评估等四个主要环节,全面分析国防领域技术预警的具体流程,为国防领域技术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包括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注重提高综合效益、坚持“十六字”方针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组成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是我国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国防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国防经济建设应当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即走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郭建伟 《国防》2009,(11):38-38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效益,是指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投入与取得的有效成果的比较,是能力生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的综合反映。讲求成本效益,是世界主要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共同做法。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指出: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质量效益观念,  相似文献   

13.
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国防现代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是邓小平国防经济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主要论点是:科学技术进步是国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国防科技水平是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科技强军”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全盘照抄国外的某一种发展战略模式,而应当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发展战略,从各个侧面促进经济的全面振兴,为国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防经济学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国防建设问题的一门学科。从对国防经济学的演变过程、研究现状及对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防经济研究的根本目的都是保证国家安全,为实现其国家战略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目前我国国防经济及其研究的走向是:压缩规模,优化结构,注重效益提高;依靠科技,依靠人才,走集约化的道路;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向深度广度发展;加快立法,健全体系,走向法制化。研究国防经济学还应注意方法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时代。从国防经济的角度考察,新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国防建设、军队构成、战争样式以及国防、军队、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国防经济学领域进行理论创新,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国防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应立足国家利益,围绕军事与经济这一基本矛盾,拓宽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从总体上把握国防经济的特点和属性,揭示与研究其运行规律和机制;研究国防经济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装备经济、军队经济、战争经济互相衔接的供求“链”;研究国防经济国际化这一新的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建立新国防经济学,应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积极整合军地资源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创新后备力量建设发展模式,提高后备力量建设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应以长效融合社会人力建设资源、积极聚合军地装备物资资源、有序衔接国家危机管理资源和科学统筹区位特色优势资源为突破,培育专业常态的国防后备力量组织结构基础,完善多边联供的国防后备力量行动保障体系,搭建双应一体的国防后备力量动员使用平台,形成系统完备的国防后备力量全局任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防经济面临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前后,影响我国国防经济的四个基础性因素呈现出新的特点,由此带来我国国防经济领域一系列重大变化: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改变着国防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引起了国防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多极化趋势替代冷战格局产生了新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从和平发展轨道向军事斗争准备轨道的转变对国防经济造成全面影响。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到国家的防务、技术、工业等方面的战略和政策,也在呼唤国防经济理论观点和学科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防动员潜力、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军民融合观念,完善军民融合机制,提高军民融合层次,增强军民融合实效,努力促进动员潜力随经济实力同步增长、动员能力随需求拓展不断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国防效益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国防经济的规模、结构、布局、体制和效益五个方面入手,对构建国防经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综合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防无形资产是国防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国防无形资产认识不够,导致国防无形资产受损严重。文章从国防无形资产的界定、国防无形资产流失分析、国防无形资产依法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