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解放军军兵种的建立和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军兵种编制指挥体制,加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始终是军队编制体制建设的重点.面对当今和未来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我军肩负的使命,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关于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军情的军兵种编制体制,使我军军兵种编制体制不断完善、优化,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军事斗争和作战指挥、部队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是人民解放军强军历程重要阶段,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从规模强军、质量强军、结构强军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大幅度扩充军队数量规模,不断提高人和武器的质量,适时调整军队体制编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3.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解放军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人民军队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并在革命战争中经过不断斗争得以坚持;新中国成立后,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文全面考察分析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形成、发展与坚持,从而得出结论: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必然关系,是人民解放军的建军之本、立军之本、强军之本,是人民解放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已走过60年的光辉道路。由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取得了武装斗争的胜利。党指挥枪始终是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原则,是人民军队的本色。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建  相似文献   

5.
王盛槐 《国防》2014,(10):45-47
军队联合作战体制,是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内核与中枢,是战时指挥、整合、维护作战力量系统运转的关键。因此,军队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指挥体制的改革,而指挥体制的改革可以说是军队改革成败的核心所在。我军从一江山岛战役后,虽然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搭建与运行作了不懈探索,在重大军事活动中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与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平战结合不够紧密。我军当前平战结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尚未完善,还存在按战时指挥需要指导平时指挥建设融合不够、按战时要求运作平时工作融合不够、平战一体的军政和军民指挥体系融合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国防战线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在巩固国防与建设军队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徐飞 《军事历史》2016,(2):45-48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军事制度进一步成熟发展,特别是在军事领导和指挥体制、部队编制编成、政治工作制度和后勤体制制度等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创新发展,不仅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军事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历史坐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2009年,根据“建设创新型军队”的方针,俄军对领导指挥体制、军队规模、军兵种结构、编制体制、院校体制等进行了全面改革。到2009年12月1日,“武装力量新面貌”改革的大部分举措已基本完成,军队面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已开始由准备打大规模战争的苏式军队向打赢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俄式军队进行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和一系列边境自卫作战,主持了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战略转变,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直接领导国防科技和尖端武器装备研制,极大提升了中国国防实力。周恩来同志为人民海军、空军和兵种建设发展,以及"两弹一星"等尖端武器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洪学智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而这个贡献主要表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领导的志愿军后勤工作:一是创造性地解决了作战物资运输补给问题;二是创造性地解决了适合志愿军作战需要的供应体制问题;三是创造性地解决了物资管理、储存问题;四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后勤组织机构;五是组织指挥后方战斗。洪学智将军领导志愿军后勤工作,不但彻底扭转了后勤工作一直被动的局面,有力地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而且实现了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历史性的重大转变,为人民解放军建设现代后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建立了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西方军事强国大力推进新军事变革,对印度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一直认为军队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为其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服务.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是:以实力为后盾,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干涉,巩固其在西亚的既得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军事强国.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适当控制数量,重点加强质量,进一步提高战斗力"(转引自尹承魁、刘映国:<新军事革命对印度军事发展的影响>,载<教学研究资料>1999年第12期)这一未来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积极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大力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印度军事变革的经验,值得汲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群众运动和政党建设,没有对军事工作投入必要的力量。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开展武装斗争,进入创建人民军队新时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南昌起义时发端,在三湾改编中奠基,在古田会议后定型。  相似文献   

13.
14.
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政治工作制度。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任弼时确立和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健全政治工作机关;加强党对政治工作的领导,防止对政治工作传统的破坏;建议恢复八路军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保持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对我军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吴琼 《军事历史》2003,(2):46-51
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后,全面展开了正规化建设,对这一重要历史进行考察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摸索其发展规律,对于推进人民解放军今天的正规化建设、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1950~1953年:探讨摸索,打下制度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12月7日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是军队正规化建设打下制度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的转型时期,军队正规化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依据中国国防工业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提出了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国防工业、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并举、正确处理基础工业与国防工业关系、合理安排国防工业战略布局等重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改变中国国防工业落后面貌、促进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提高国家防卫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ontribution of military publishing to the nineteenth-century military revolution leading to the Great War. The subject is addressed in four contexts. The first is informational, analyzing the role of military publications in making available data and ideas that increased military effectiveness. The second is syncretic,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military publications on cohesion within increasingly large, complex armies, and between armies and their societies. The third is internal. It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s to professional insecurity generated by print, and by its electronic extensions the telegraph and the telephone. Finally,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print revolution's influence on actual war-figh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