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王哲荣院士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装甲事业!回想起与他一起工作的日子,其音容笑貌仍浮现于眼前。他为人低调,生活简朴;他矢志装甲事业,关注国之重器;他高瞻远瞩,倡导国家装备力量提升。与王院士在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习近平立根于陕北高原,他的初心就孕育在梁家河那片深厚的黄土地中。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用双手搞建设,用智慧谋发展,用真意换民心。他脚踏实地,深入人民群众,品百姓之疾苦,念百姓之所需;他仰望星空,牢记着人民的嘱托,站立在时代的潮头,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己任。  相似文献   

3.
此人于一战后图谋重建德国军事效能,正是在他置下的基础之上,后来庞大得多的力量才得以崛起……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最大的德国将领于一战前7年退休,于一战前1年去世。此即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他系波罗的海沿岸之梅克伦堡人氏。正是他设计了入侵法国的卓越计划,为之准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著文论及鸦片战争较少提到镇江战役,提及镇江战役则多避而不谈主要指挥者海龄,盖因他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且是一位满族将领。前人论及贬多褒少,甚至贬而不褒,魏源称他为“庸缪人”,法芝瑞说他“罪重邱山;令人评价亦褒贬参半,且几乎众口一词地将镇江城失守的责任推给他个人。这种评判是否公允?本文愿就镇江之战中的海龄谈点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钱大昕写过一篇《弈喻》 ,说的是一天他在朋友家看下棋 ,见一位客人屡次输 ,就讥笑他失算 ,总想指点几招 ,以为他不如自己。过了一会 ,客人请他下棋 ,刚下了几个棋子 ,客人就占了上风 ;快到中盘时 ,他就难以招架 ,而客人却轻松自如 ;终局结束 ,客人赢了他十三个子。从这件事中 ,引起了钱大昕一番感悟 :“人固不能无失 ,然试易地以处 ,平心而度之 ,吾果无一失乎 ?吾能知人之失 ,而不能见吾之失 ;吾能指人之小失 ,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 ,何暇论人哉 ?”细细想来 ,非但下棋如此 ,用在做人上 ,亦是如此。俗话说 :“金无足赤…  相似文献   

6.
<正>悼当年之晚暮 恨兹岁之欲殚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全集》在渊明年谱中将《闲情赋并序》一文定为二十七岁时所作。理由是该赋描写爱情的炽热特征表明它应为陶渊明未婚时的作品。逯立钦诠释的《陶渊明全集》(1979年版)以为该篇是以追求爱情的失败表达他政治理想的幻灭,应为彭泽致仕以后所作,还有的年谱将它系于三十岁丧  相似文献   

7.
食指[1]诗歌的主题是苦难和宿命,其中最动人的部分是纯朴而高贵的诗质,他忠实于内心的呼唤,表达个体生命体验和对未来的坚定信仰;对苦难和宿命的抗争,建立在美好天性和本质向善的道德信仰之上,诗成为生命的内在抒发。与之相适应,是他的诗歌传统形式美的内核,以节制和内敛的美学追求,更新了一个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如果一个国家的命运系于虚假的战备上,他将发现自己一开始就被别人毫不留情地抛在后面。”美国空军创始人威廉&#183;米切尔,在他的代表作《空中国防论》一书中写下的这句话,反映了这位伟大的战略家远见卓识、居安思危的崇高精神。他在和平时期潜心研究未来战争,考虑国防良策。从飞机这一新生事物中看到它们的发展前景,对过时的传统观念进行挑战,不畏艰险,并终身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9.
徐青林 《政工学刊》2005,(11):53-53
以前总认为赵括不能带兵主要是他只会熟读其父留下的兵书,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却不知道灵活变通的缘故。然而近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发现赵括不能带兵的原因并非仅仅如此。赵括之母在赵王派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即将带兵出征时,曾上书劝谏赵王:“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从赵母的谏言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括不能带兵…  相似文献   

10.
<正>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年代,毛泽东从未中断过对中国历史典籍的研究.他熟读经史子集,精通诸子百家,小自圈点注释,大至宏篇巨制,无处不显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谙熟与厚爱.他提倡:“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一思想不仅贯穿于他的美学思想之始终,而且还直接体现于他的审美创造实践之中.探讨毛泽东美学思想形成的历程,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学思想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海耶克先生(F.A.Hayek,1899—1992)是当代“自由主义”的大宗师。他于197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被誉为仅次亚当·斯密(资本主义之父)的人物,是“资本主义的马克思”。所以,他的地位超过一般的“诺奖”者;著作数十种,最具代表性的首推《自由之宪章》一书,于1960年出版,即引起各界人士的议论纷纭,有褒有贬。但是,无论赞同或反对;大家承识它的崇高学术地位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三国名将关羽,世人称之"武圣",自桃园结义起,久经沙场,胜多负少,以"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之威名著称于世。但三国鼎立后,他坐守荆州,对大势估算错误,贸然出兵打襄阳,败走麦城,丢了性命。对后人来说,关羽是英雄,对英雄来说,人们更愿意唱赞歌,喜欢看威武的一面,不愿看狼狈的一面;喜欢欣赏胜利的一刻,不愿观望失败的苦楚。于是乎,"过五关"辉煌无尽,常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搬到荧幕之上大演特演;而"走麦城"则是问题,是失败,少人问津。  相似文献   

13.
陈鲁民 《政工学刊》2018,(10):76-76
曾国藩是个既爱琢磨事又爱琢磨人的人。他一生广交朋友,但并非滥交,而是有自己的严格交友原则。他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为此,他归纳了交友之道的"八交九不交"。先说"八交",即"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曾国藩交友最重"胜己者",他的好友胡林翼,在用兵打仗、运筹帷幄上比他  相似文献   

14.
一代将星粟裕 ,倥偬一生 ,战功卓著 ,从井岗山到抗日战场 ,无不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5年 10月 2 7日 ,当他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的时候 ,他给党中央发了下述电报 :“我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 ,分任正副司令之电示 ,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 ,实不能负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 ,均远较职为高超。……为慎重并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见 ,特再电呈 ,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 ,职当尽力协助 ,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从这一封电报里 ,我们读到了一位开国元勋是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执着于事业的浩然正气和…  相似文献   

15.
他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也是抓军事训练的行家。自2004年上任团政委以来。他与团党委“一班人”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练打赢之功,谋打赢之策,钻打赢之道。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预备役团队。  相似文献   

16.
文锋 《当代海军》2006,(5):73-74
中国近代史上的海军陆战队,最早始自清末。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出国考察期间,受到外国海军陆上部队的启发,于1910年4月上奏朝廷:“查英国有海军警备队之制,平时保卫本国海疆,以补陆军所不逮;战时占据要地,以助海军之进攻;而整饬舰队纪律等事,亦归管理。中国从前办理海军,尚缺此项制度,现拟采用其制”。清廷批准了他的奏章,随后即在烟台东山组建了海军官卫队。以旗人博顺为统带(团长),邱振武为教练官,编成步兵1个营,炮兵1个营,马队1个队。这就是中国近代海军陆战队的雏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警卫队一部分人员自行散去,剩  相似文献   

17.
"啊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当年流传于中央苏区的"红色歌谣",如今成为江西省安远县人武部政委郝才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扎根老区干事业的生动见证。 他从繁华都市走来,恰似扎根红土地的一粒种子,在不断汲取红色资源的滋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之树;他不断赋予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熟参”、“妙悟”、“兴趣”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熟参”汉唐以来名篇,经“妙悟”而达于“兴趣”,正反映了诗人学诗与品诗、作诗、诗而入神的三种审美境界.严羽以禅喻诗,深得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之奥妙.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如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所云:“仆  相似文献   

19.
当黎以冲突再次陷入紧张时,在阿拉伯人眼里,他是一位超级民族英雄,但在以色列人和美国人眼里,他是“另一位本·拉登”。以色列最近连续采取3次“斩首”行动,希望灭他于无形。可是,他3度重新出现在电视上,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极尽嘲讽之能事。他的隐身术之高连无孔不入、屡创奇迹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都在他面前碰得灰头土脸。他就是哈桑·纳斯鲁拉。“斩首”,以军连挥3板斧在过去3周,以色列空军采取了3次秘密“斩首”行动,目标只有一个——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以色列人的制导炸弹将被怀疑是纳斯鲁拉藏身之处的“目标大楼”…  相似文献   

20.
他是国民党空军少将之子;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他是草原上拎着药箱巡诊的赤脚医生;他是唐山大地震里拯救伤员的先锋军;他是医生心中的权威;他是病人眼里的希望。行医61年,如今已78岁高龄的张新生仍坚守在手术台前,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