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12月至1983年6月,日本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高科技数控机床。由于有这枝磨砺兵器的“利剑”,使苏联潜艇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可以在水下横冲直撞地游弋巡逻而不被人发现。美海军声呐“敏感的耳朵”变成了“聋子”,美“反潜”潜艇甚至发生与苏联潜艇“接吻”事件。这引起美海军的极度恐慌和震惊。1985年参加当时日苏秘密交易的熊谷独向“巴统筹”告发了日苏贸易中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突破禁运,从而引起了日本同西方国家的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2.
1945年9月30日是苏联元帅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的生日。正是在这一天,他得到一份特殊的生日贺礼——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颁发的“战胜日本”勋章,同时他第二次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这是对他作为苏联远东方面军总司令亲率163万名红军官兵一鼓作气歼灭百万人的日本关东军的最高奖赏。华西列夫斯基能够创造这一历史性功绩不是偶然的,这是他毕生爱军尚武的必然结果。 战后,华西列夫斯基继续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第一副部长、部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等职。1977年,这位功勋卓著的苏联元帅与世长辞,享年82岁。  相似文献   

3.
“关特演”即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是日本侵略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准备进攻苏联的计划。过去中、日史学界对这个计划研究不多。研究“关特演”的制定与放弃,有助于深入探讨苏德战争初期的日本军事战略以及日本南进、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本文对此略述浅见。一、“关特演”计划的制定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两国签订中立条约,表面上看两国关系已经缓和,但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却在考虑新的对苏战争。1941年4月10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会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里宾特洛甫说:“由于苏联的所做所为,使德国可能在今年内对苏联发动进攻。”(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第5卷第305页)4月16日大岛浩电告东京,然近卫文(?)内阁以此情报真假难辨为由予以否定。5月15日,日军参谋本  相似文献   

4.
北冰洋 鸽灰色的天底,流冰四伏的海面。 一支庞大的船队蹒跚地开行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PO-17护航队。美英盟国拼“血本”组织的一支北极航线船队,斯大林和苏联寄予很大希望。 希特勒入侵苏联后,作为反法西斯盟国,英国首相丘吉尔宣布给予苏联支持和援助。 运送战备物资给苏联的途径共三条:一是通过波斯湾和伊朗的铁路;二是通过日本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的太平洋航线;三则是北极航线。主要物资只能通过北极航线运往苏联。  相似文献   

5.
“巴巴罗萨”是十二世纪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菲特烈·巴巴罗萨一世的名字。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背信弃义发动了侵苏战争,扬言三个月内要将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为把侵苏战争涂上圣战的色彩,他将“弗里茨”侵略计划命名为“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总的战略目标是以“闪击”式战役击溃苏联。苏联为了抵御德国的侵略,艰苦而又卓越地  相似文献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稳固其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并与德国法西斯相呼应,伺机夺取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沿中苏、中蒙边境先后构筑了 17个筑垒地域,形成了总长达 1000多公里的防线。这条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防线并没有能够挽救日本帝国主义覆灭的命运。 1945年 8月 9日凌晨,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东北,只十余天的时间,日军苦心经营达十余年的筑垒地域就被彻底粉碎。 一、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概况   日本帝国主义在完成对东北的占领之后,鉴于当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对伪满政权和日本政府的态度,以及苏联在远东地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部分史学家公开发表文章否认在二战期间日本曾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他们诡称,日本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是一种防备苏联进攻的防御性措施,日本在苏德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场.但从解密的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日本政府及其它军事机构的秘密文件都驳斥了这一观点.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日本在苏德战争中是如何保持中立立场的?  相似文献   

8.
6月18日,小泉政府正式决定,驻伊拉克的日本自卫队将参加伊拉克移交主权后组建的多国部队。由此,日本自卫队终于完成了海外派兵“三步曲”的最后一步——迈出国门,走向战区,成为“占领军”。这是日本自卫队首次参加多国部队,也是对日本和平宪法的重大突破。至此,日本的武装力量实现了真正的质变。 小泉内阁轻松拍板,驻伊自卫队参加多国部队 6月18日上午,日本小泉内阁会议正式作出决定,对《伊拉克重建援助特措法》的实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历史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英明的。人民海军初创时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在装备和技术上都给予了非常及时、宝贵的援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表彰对国家和社会建立功勋的个人和集体,1934年4月16日,苏联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关于设立“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命令。“苏联英雄”是苏联最高等级的奖赏,“苏联英雄”的获得者不但要被授予苏联最高级别的勋章“列宁勋章”和特别奖章苏联英雄“金星”奖章,而且两次获得这一称号的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还要在其家乡为他树立带有题词的半身青铜塑像,以表彰其功绩,  相似文献   

11.
木竽 《军事史林》2008,(3):36-40
20世纪70年代,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说道:“美国出口的是可口可乐,日本出口的是索尼。而苏联出口的是卡拉什尼科夫。” 确实,他的作品遍及世界。  相似文献   

12.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大力宣传神道教及进行奴化思想教育,积极营造"日满一体"格局。这是除军事强制外,日本能够把中国东北作为其备战苏联重要基地的基础。日本的大陆政策、全球战略以及苏联对东北由来已久的威胁,决定了其备战苏联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日本在伪满大力发展军事经济,其中对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领域的管控,特别是边境铁路的修筑,成为日本发展军事经济、积极备战的重要介质;对工业、农业及商业、金融的统制,是日本备战苏联的核心与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战”下败亡,英法联军被迫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基本一统除苏联领土外的欧洲大陆.1941年6月22号,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范围扩大.这时,在欧洲大陆,只有苏联军民与德国孤军奋战,独立支撑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史称第一战场.7月18日,为了减轻自己当面的压力,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给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第一封信中,就要求英国“在西方(法国北部)和北方(北极地带)开辟反对希特勒的战场”,是为第二战场提议之始.  相似文献   

14.
1927年12月14日,国民党政权对境内苏联领事机关发动挑衅性攻击之后,苏联与中国国民党政府最后断绝了外交关系。只过了一年多,1931年9月18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满洲”)之后,1932年12月1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裁军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颜惠庆同苏联人民外交委员M.M.李维诺夫交换了关于两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的信件。中苏外交关系长期断绝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敢于悍然侵略中国的原因之一。蒋介石最后明白了这一点。为回应中国社会各届的要求,南京政府被迫发展两国经贸、文化关系。1934年三月北京国立图书馆开设了俄文书籍处,并决定与…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炮火硝烟里,由退役将军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可谓家喻户晓,战功显赫。但是,早在美国的“飞虎队”之前,还有另外一去援华的外国航空队为抗击日本的侵略,在中国的领空上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先后击落击伤敌机近200架,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就是被后人誉为苏联“飞虎队”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  相似文献   

16.
出于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考虑,日本经过多年经营,已建立了包含雷达监测站和地面监听站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陆基预警系统。而该系统的核心则是其引以为豪的陆基预警雷达。人们常把雷达比作“战争的眼睛”,而日本陆上的“眼睛”则是越瞪越大。发展动机很明确日本陆荩预警雷达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见证国际形势变化的历史。冷战期间,美苏争霸,作为美国的坚定盟友,日本自然成为美国在东亚对抗苏联的“马前卒”。  相似文献   

17.
冰骏 《国防科技》2004,(1):91-91
自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以来,苏联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发生了许多事故,但许多事故的严重后果无一不被苏联官方掩盖了。现在,随着苏联解体,一些“绝密”内情被不断曝光。如1961年6月的“K-19事件”、1986年10月的Y级核潜艇在百慕大沉落事件、1989年4月M级核潜艇“共青团员”号在挪威附近海域沉落事件等等。进入新世纪,俄海军核潜艇沉溺事件似乎延续了前苏联的苦难,于2000年8月“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于巴伦支海,相隔3年之后的2003年8月30日,俄海军北方舰队“K-159”号退役核潜艇又葬身巴伦支海海底。这里讲的是发生在39年…  相似文献   

18.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实施了突袭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受到沉重打击。而在此前与英德的情报大战中,由于苏联大清选运动以及它各自为战的情报体制,使其在突袭前的情报大战中先输一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苏联潜艇对日本北部海域的威胁程度日益提高,针对苏联的反潜作战显得尤其重要。日本海上自卫队在1973年和1974年建成了2艘“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其反潜能力。然而,该级舰的建造数量太少,根据4个护卫舰队中每个舰队至少配备一艘直升机驱逐舰的要求,必须再建2艘类似的舰艇。于是在1972-1976年日本《第四次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中,确定了再建造2艘改进型“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的计划,“白根”级驱逐舰由此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的设计思想是为“八·八”  相似文献   

20.
谭顺谋  程刚 《环球军事》2009,(15):36-39
二战末期,以美国军队为首的盟军曾计划对日本本土展开一场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代号“没落行动”,希望借此迫使日本投降。后由于美空军先后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实施核轰炸,日本遭受重创,同时苏联对日宣战,最终日本被迫于1945年8月中旬宣布无条件投降,部署周密的“没落行动”也无疾而终,成为战争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