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高分专项用于加快中国的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发展,通过建设一个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一方面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中国遥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广泛应用,中国迈向"感知"大国,遥感应用步入了"黄金期",遥感技术在中国国土监测、环境监测、交通等各行业都有应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遥感卫星系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  相似文献   

2.
2001年,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航天局(ESA)共同提出了欧洲联合空间战略,并将在2002年年底之前达成一个新的框架协议。除“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之外,“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卫星网络是这项战略的重要内容,关键是研制一批新一代小型、高性能的遥感卫星。遥感卫星(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察的卫星,包括气象卫星、资源(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也称为环境卫星。文中涉及的遥感卫星主要是对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3.
4月22日10点55分,春风拂面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轰鸣声起,久经战阵的“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托举中国遥感卫星六号飞向茫茫太空。中国遥感卫星六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八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防灾减灾、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将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副部长李安东、张建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副总经理袁家军及用户方领导亲临发射现场.精心决策、精心部署、精心组织、精心指挥,指导此次发射。参加这次发射活动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国家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胡亚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冬成等。  相似文献   

4.
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突破了我国遥感卫星的诸多技术瓶颈,实现了卫星遥感图像质量最高、数据传输速度最快、低轨遥感卫星寿命最长、立体测绘成功率百分百等多项国内第一。其投入使用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采购国外商用卫星影像数据进行测图工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抗震救灾中的中国遥感群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河 《现代军事》2008,(9):29-32
在四川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大陆和台湾的遥感卫星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使用这些卫星对地震灾区进行密集成像.同时迅速调集过去卫星对灾区成像的图片.灾情监测和评估的效果得到了加强。这些遥感卫星包括“资源-1”、“资源-2”卫星.“遥感-1”、“遥感-2”雷达成像卫星.“北京-1”号小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以及来自台湾的“福卫-2”遥感卫星等。  相似文献   

6.
走向业务服务的中国卫星——中国卫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推动了我国卫星事业的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研制并发射了50多颗各类卫星,其中包括返回式遥感系列、实践系列卫星、通信系列卫星、导航卫星、气象系列卫星、海洋卫星和资源系列卫星等。我国卫星已经从卫星技术试验、应用业务试验,逐步向全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国防科工委成立以来,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总结航天事业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提出了中国航天发展思路,规划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中国航天包括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为我国卫星持续稳定的发展、服务于国民…  相似文献   

7.
8月1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高分二号卫星,这是我国高分专项的第二颗卫星,开启了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高分专项是我国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被誉为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天眼工程",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应用工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卫星数据的民事应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1999年7月24日,“伊科诺斯”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完全商业化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展进入高潮。此后,美国、以色列一批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相继升空,卫星的分辨率很高,尽管是商业卫星,但也承担了诸多军事监视和侦察任务。  相似文献   

9.
《国防科技工业》2012,(3):12-13
该卫星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将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一号卫星相互配合,实现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相结合,完  相似文献   

10.
我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卫星侦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发展侦察卫星.提高卫星侦察能力。日本已建成第一代军用侦察卫星星座——“情报搜集卫星”(IGS)系统,并寻求发展分辨率更高的下一代军用侦察卫星。印度不断提升民用遥感卫星性能,加快“国家预警与反应系统”的构建步伐韩国制定长远规划.逐步实施本国的侦察卫星计划。台湾地区也丝毫不放松在侦察卫星方面的努力,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卫星侦察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前夕,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卫星的技术特点和研制情况。他表示,我的心愿就是希望继续开展深空探测,让中国人走得更远一些,走到太空探测的最前沿。问:"嫦娥二号"卫星与"嫦娥一号"主要有什么不同?答:"嫦娥二号"卫星继承了"嫦娥一号"的备份设备。根据探月工程的规划,"嫦娥一号"的成功就代表探月一期工程已圆满完成;"嫦娥二号"就是为了把这些备份设备利用起来,把它划到探月二期工程,作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工业》2012,(3):12-15
该卫星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将与已在旅途运行的海洋一号卫星相互配合,实现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相结合,完善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高分三号是我国首颗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能提供最高1米分辨率的遥感成像,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C频段多极化SAR卫星。高分三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说:"高分三号卫星的发射和应用,把我国高分系统建设由可见光、热红外、远红外带入到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来,卫星遥感成为我们观察、分析、描述地球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中,陆地观测卫星由于应用领域最为广泛,应用需求最为紧迫。已在各国航天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2002年5月15日9:50,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洋一号A(HY—1A)卫星由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升空,808秒后,卫星与火箭正常分离,到达870公里初始轨道,按计划在经过7次变轨后到达798公里的预定轨道。 2002年5月29日上午9:50,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所属北京、三亚卫星地面站成功地接收到第一轨卫星数据。 2002年9月18日上午,在国防科工委主持下,国家海洋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HY—1A卫星在轨交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字仪式。 2003年5月15日上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三亚卫星地面站接收到HY—1A卫星下传的遥感数据。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三号卫星送入太空。自此开始.采用多项新技术、实现遥感卫星领域多项第一的资源三号卫星.以其独特而出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6日12时13分04秒,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一号"卫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装载于荷兰研制的两个卫星分配器中的三颗微小卫星,三颗微小卫星分别由土耳其、阿根廷、厄瓜多尔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  相似文献   

18.
8月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到发射现场指导发射,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王双林、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张建华分别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导发射。  相似文献   

19.
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创造五个“第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月1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发射升空。记者16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创造了五个“第一”:国内第一颗获取海洋动力环境数据的卫星;我国第一颗高精度航天器;国内第一颗定量观测的微波遥感卫星;第一次搭载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  相似文献   

20.
认识宇宙、探索新知、造福人类,是中华民族长久牵系的情结:"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到发射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从实施国际宇航商业发射到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从开展月球探测到北斗及高分组网,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中国航天事业一路凯歌,硕果累累。44载"长征"路上的一次次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