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党辉  尹云霞 《国防科技》2018,39(6):008-014
快速航天发射以其响应快、成本低等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军民商快速太空进入的需求。概述了快速航天发射军用牵引、商用助推的发展特点,分析了未来军民商领域对快速航天发射的新需求。归纳了快速航天发射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分析了美军太空军事演习对快速航天发射的促进作用。基于美国在快速进入太空的需求评估、技术发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教训,探讨我国快速航天发射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美国新太空战略威慑和太空霸权,为我国快速航天发射力量建设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太空系统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快速响应航天发射是将装备系统快速送入太空的有效手段,快速进入太空战法创新也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快速响应航天发射战法创新需要,主要通过分析美军航天发射作战相关法规变化与战法创新实例,从快速响应作战任务要求、航天装备技术发展和信息化体系化联合作...  相似文献   

3.
航天发射测控力量作为航天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遂行航天器发射,圆满完成返回航天设备的回收,确保航天器快速进出空间,在航天力量备战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航天发射测控力量的特点规律,分析了发射测控力量的备战使命任务,提出了体系化建设方法,为航天力量建设与应用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建设实力雄厚、现代化、技术一流的航天发射中心,不断推进航天强国战略发展步伐。本文辨析了世界一流航天发射中心的概念和所具备的特征,并从先天优势、发展实力、组织管理等方面分析了航天发射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现役航天发射中心转型发展对策,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战争行动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目的,太空快速响应发射已成为重要的解决手段。总结传统航天发射场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太空快速响应活动对航天发射场的需求,从发射场建设需求体系、发射场测试能力推进、发射场改造和补充建设、天地一体测控通信体系、快速机动发射模式等提出了发射场建设发展途径,为满足太空快速响应发射场系统建设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快速发射航天器进入空间,完成信息获取、导航与通信等任务已经成为突发事件背景下确立空间优势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发生灾害时进行灾情勘测、指挥通信、救援导航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未来航天应急发射体系建设需要,重点从体系结构、体系运行模式、组织机构设置和测试发射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航天应急发射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可为我国未来航天应急发射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各方面均取得快速发展,“大航天”概念得到广泛认同,载人航天不断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稳步提升,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更趋完善,航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带动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空间技术水平实现跃升,载人航天成就辉煌“十五”期间,长征系列火箭完成了24次成功发射,将23颗卫星和5艘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完成15颗民用卫星的立项研制,开展了21颗卫星研制工作,已有…  相似文献   

8.
智慧发射,固液混动―― 航天发射谱写新篇章 2022 年 3 月 29 日 17 时 50 分,我国首型固液混动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建设的首个"智慧发射场"首次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航天发射史上的重大突破!她具体体现为两大突破:即实现了"智慧发射"——从火箭加注到发射过程的远程操控和无人值守;实现了"...  相似文献   

9.
庞之浩 《环球军事》2009,(13):62-63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5月19日19时55分,美国空军的战术卫星-3发射升空。战术卫星-3是美国“快速响应航天”计划中的第2颗卫星,第1颗卫星是2006年12月16日发射的战术卫星-2,此后还将发射战术卫星-1、4等卫星。战术卫星3的成功发射,使美“快速响应航天”计划雏形初具。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航天发射任务与高技术武器系统技术发展的需求,航天与军用测试系统在航天发射与武器系统试验、操作及维护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内外航天与军用测试系统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介绍了今后航天与军用测试系统发展的几项关键技术—VXI总线,虚拟仪器,机内测试(BIT),故障诊断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我委航天发射与武器系统试验任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闫志明  李文  杨莹 《国防科技》2018,39(3):005-009
快速响应发射是太空作战背景下实现快速进入、反击作战及重建太空信息支援作战能力的重要保障。立足未来太空作战需要,本文提出构建全域机动测控力量的设想。该测控力量以快速响应发射、应急航天搜救以及商业航天发射为目标,并具备全面对抗条件下全域范围内机动作战、独立遂行测控任务的能力。文章研究分析了测控力量作战编成,并对后续作战应用进行探讨,以完善现有测控力量体系、提升测控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2.
概况 2010年,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空局国家、日本、印度、以色列和韩国进行了航天发射。这些国家共进行74次航天发射,其中有23次商业性发射,占总发射次数的31%。2010年的航天发射总次数比2009年少4次,降低约5%。 2010年74次航天发射有4次失败。4月15日,印度“静地卫星运载器”(GSLV)2型火箭发射“静地星”4通信与导航卫星失利;6月10日,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国航天发射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及以美国Space X公司为代表的私人公司争夺航天发射市场,现在比较火箭发射次数也逐渐成为网上一个颇受关注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各国火箭发射数量的对比就好像看一场比赛,中、美、俄三国的航天发射数量交替上升代表了它们航天领域实力的对比,因而极具观赏性和代表性。但这里要说的是,火箭发射次数不是说一点意义没有,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出各国在航天领域的某些态势,比如航天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SpaceX以其低廉的发射服务价格、高效的履约能力及先进的公司运作模式,为国际发射服务市场带来了巨大震动,使得传统航天企业不得不审视各自的运载火箭发展路线。我国商业航天服务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责无旁贷地需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航天发射技术难度大、系统庞大复杂、可靠性高,是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在阐述航天发射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航天智能化测试、发射控制与决策系统,研究了航天发射智能测试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未来的航天测试发射与控制系统将是高度自主的测试与控制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6.
<正>航天保险是指为航天器制造、运输、组装、测试、加注、发射以及发射后的变轨、在轨运行等活动可能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各项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航天保险是航天发射的"避风港",是防范航天风险、开展损失补偿、保障航天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0月,国内首枚搭载商业卫星的民营火箭"朱雀一号"发射升空,但卫星未能入轨,发射任务失败。而在稍早的9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枚实验用小型商业火箭"双曲线一号"。火箭将2颗立方星试验载荷依次释放进入亚轨道进行验证飞行,用于验证星箭分离和数据传输技术。这两次发射吸引了各方面的关注。因为这既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在国家发射场完成的发射任务,也是首次实现由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的商业发射任务。两次发射使用的火箭与实验卫星全部由民营企业自筹资金研制。虽然遭遇了一定挫折,但标  相似文献   

18.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具备完整的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技术开发和研制生产体系.长期以来,其产品和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空间领域的重要力量。在这次”天宫一号”研制发射工程中,航天科工集团取得了多项产品技术突破.为成功发射精准入轨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虽然年轻,但是我们已经能够在世界的航天舞台有一定的话语权,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自主创新。中国航天用实践证明,产业发展依靠别人是不行的,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航天一院作为我国运载火箭设计研制的大本营,承担着不断提升我国航天运载技术水平和发射能力的战略重任。从1970年4月24日首次使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  相似文献   

20.
术雷鸣  匡乃雪 《国防》2000,(1):36-37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名的我国第一艘载入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日凌晨3时41分,飞船经过21小时11分钟的太空试验飞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在这次飞行试验中,我国在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首次投入使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组织了发射试验的跟踪、测量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