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纸上谈兵”这一成语,是从赵括“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生平故事中引伸出来的。它着重指出的是,赵括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态度和方法是错误的。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蔺相如语)。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和蔺相如、廉颇地位相同。  相似文献   

2.
提起赵括,人们不免想起“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但却徒能空发议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他在将兵守长平时,死搬教条,结果几十万大军为秦军所败,自己也被秦军射死,成为天下笑谈。其实,这只是赵括兵败的原因之一,是他思维方式的机械性所致,属于智力、能力方面的缺陷,赵括的失败还有另一重要的原因,这在赵括母亲给赵王的信中讲得很清楚,当赵括带兵将要出发时。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因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①括母之言道出了他思想品德上的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傲慢自负。他一旦当上将军,就面东坐着接受部下的参见,军中官  相似文献   

3.
长平之战中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作为战国时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起因源于司马迁之“反间说”,认为赵国换将是因秦间之谣言所致,千古因袭.综合各种史料重新考量之,其实并非如此.以赵孝成王为核心的赵国领导层临阵换将,其原因有三:经济状况是迫使赵国换将的根本原因;军事抉择是赵国换将的直接动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是赵国换将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潘守勇 《国防》2005,(12):74-74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妇幼皆知,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就不多了。据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侵犯,所以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可是,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大举进犯赵国,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御敌,不料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拔剑自刎。这说明,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上阵打仗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用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才使用上要取其长而避其短,确立能级用人的原则。当前,在部队一些基层单位,类似“毛遂不堪重任”的例子并不鲜…  相似文献   

5.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妇孺皆知 ,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就不多了。据记载 ,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 ,挫败了秦军侵犯 ,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于是 ,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 (公元前 2 5 6年 ) ,当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时 ,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 ,结果昌都一战 ,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 ,“拔剑自刎”。古兵书《六韬》曾精辟地指出 :“将相分职 ,而各以官名举人 ,按名督实。选才考能 ,令实当其名 ,名当其实 ,则得举贤之道也。”意思是将相的职责要分开 ,文武百官各以不同的官位等级所应…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不想让长安君赴齐为质,但大臣又都相逼,因此心情十分郁闷烦躁,情绪极度低落,茶饭不思,对大臣态度也不好。赵国有位士大夫,名叫触龙,他求见赵太后,开导太后说:"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换来齐国出兵救赵,实际上是为赵国立下了大功。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占住脚呢?为人父母,应  相似文献   

7.
徐青林 《政工学刊》2005,(11):53-53
以前总认为赵括不能带兵主要是他只会熟读其父留下的兵书,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却不知道灵活变通的缘故。然而近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发现赵括不能带兵的原因并非仅仅如此。赵括之母在赵王派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即将带兵出征时,曾上书劝谏赵王:“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从赵母的谏言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括不能带兵…  相似文献   

8.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9.
作为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黄帝四经》既述治国之本,亦言兵学之要,可视为一部兵书.在战争观上,它认为战争性质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主张慎战重战、不得已才战;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兵法三道、 “王术”制胜、因时秉宜等有价值的观点;在战争准备思想上,主张“政胜为先”.全书还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 《司马法》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著名兵书。《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全书共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这部兵书的许多篇章都已佚失,今本仅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等五篇,共三千三百余字。《司马法》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问题。历史上人们对《司马法》这部兵书  相似文献   

11.
《兵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书。作者尹宾商,又名白毫子,明代郢中人。他把前人用兵经验浓缩为36个字,又对每一个字做了言简意明的阐述。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记忆,这里取其精华缩写为“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借鉴古今中外战争的经验、教训,很多干部战士想多读点兵书,但不知道有哪些兵书可读。现为您提供一些目录:——您想探讨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将帅修养和指挥艺术方面的问题,可选读《吴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 ,将《道德经》视为一部兵书且予以系统言说的 ,只有唐代的王真一人。在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 ,虽然有论及兵事之细微末节者 ,但其探讨的重点在于“不争”、“无为”。王真认为 ,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用意就在于“劝人君无为于上 ,不争于下。”王真将老子的“无为”和“不争”观念融入于他对兵战之思考 ,而极力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清《兵镜》说:“骄即败之机,愧即胜之本。”此话言简意赅,道出了古今中外许多兵家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的赵括,自以为熟读兵书,尾巴翘天上。结果,长平一战,一败涂地,40万大军被秦军活埋,自己也丢了小命;三国时的马谡,自恃才高,既不听孔明嘱咐,又拒绝王平劝谏,结果丢失街亭,落了个依律问斩。曹操倒是写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可胜利时也骄傲,居然对本是前来献图的张松大加奚落,这下倒好,“魏武一矜,天下三分”,原本要献给他的西川地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墨家的军事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渗透着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以“非战”和“反战”为自己对战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与儒、道、墨截然不同的是法家的军事思想:执著的功利原则,崇尚实践、菲薄空谈的特色,既“主战”又“慎战”。  相似文献   

16.
军事纵横     
我国古代的兵书卷帙浩繁无比。远古的不说,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许多兵书被中外政治家、军事家誉为“圣卷”,其思想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兵书大体分为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史的。如明代茅之仪《廿一史战略考》、清代胡林翼《读史兵略》等。 二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其中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 三是研究军制的。如宋代傅良著《历代兵制》、宋代钱文子著《刘汉兵志》  相似文献   

17.
应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挑战 ,军队政治工作的参照系不是历史 ,而是未来 ,政治工作的实际内容必须随着形势发展而发展。要研究信息化战争中的政治工作 ,当然不能离开信息化战争本身的新特点纸上谈兵 ,我们必须把西方国家的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纳入研究视野 ,把学习借鉴与保持我军特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 ,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 ,走进计算机机房。开展智能化基础上的信息战战时政治工作“预实践”研究 ,虚拟将要推开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我军政治工作如何应对的真实景象 ,包括建立战时政治工作自动化指…  相似文献   

18.
队长姓周,跟周星驰一个姓,是学院里的战术教员出身,熟读兵书。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学员,他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把你“修理”得服服帖帖的,保管你下次不敢再犯。因此,看过周星驰演的《整人专家》之后,我们背地里就叫他为整人专家了。记得那一次元旦期间,学校指派我们队为战备值班分队。队  相似文献   

19.
许路 《国防科技》2005,(5):80-81
从冷兵器时代至今,信息获取在军事斗争中就一直有其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今,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的信息化战争,信息获取技术更是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技术基础。回眸世纪之初的美伊战争,不难看出战争中的“信息获取”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留给了世人许多的思考和启迪。一、夺取“信息优势”,谋求作战的先机以往的战争哲学是“以大吃小”,今天的战争哲学则是“以快吃慢”。在美国国防部1999-2002年财年《国防报告》对“信息优势”作了这样的界定:“信息优势是指保证己方不间断地收集、处理和分发大量信息,在把正确的信息以…  相似文献   

20.
说服的艺术     
金健 《政工学刊》2010,(12):33-33
说服,就是在交谈中通过寻找双方的需要交集,使被说服者接受说服者的观点,从而实现双赢的一种思想认同过程。"触龙说赵太后"是一个著名的说服故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死后,赵太后临时执政,秦国趁机攻赵。危难之际,赵求救于齐,但齐国要求赵国以长安君做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心疼幼子,执意不肯。众大臣直言劝说不仅无效,反而惹得赵太后"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要朝他脸上吐唾沫"。国情紧急,触龙甘愿冒险说服赵太后,终令太后心悦诚服地将长安君送去齐国做人质换回救兵,最终保住了赵国。那么,触龙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倔强的赵太后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