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堂姐: 得知我坚决要求到被称作“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山守防时,您来信说我傻。其实,您的心情我十分理解,因为您是我的再生父母。 记得我不满周岁时就失去了母亲,5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我成了孤儿,幼小的心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信     
父亲来信了一句句鼓励的话儿语重心长信里有谆谆教导也充满几多期望读罢信我仿佛看到父亲期待的目光读罢信我感到有一股热血在心头回荡父亲的信教我不再想家父亲的信让我变得更加坚强父亲的信教我堂堂正正做人父亲的信让我有了抱负和理想父亲的信使我感到重任在肩父亲的信给了我奋勇前行的力量父亲的信@李珂$65575部队72分队~~  相似文献   

3.
难忘父爱     
二十年前,我有幸亲历了南疆边境的最后一缕硝烟,捧回一枚二等功奖章。但令我常常萦怀于心的却是和奖章并存的5元纸币,它一直沉睡在奖章盒内,伴随我东奔西走。因为它浸渍着父亲的汗水,是拳拳父爱的见证。高中毕业后,我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也带着父亲满腔的期望参军。入伍刚一年,部队就奉命开赴云南老山前线遂行防御作战任务。临战训练快结束时,一天,突然收到父亲来信,说可能来看我。我并没在意。记得当初部队还驻重庆大后方时,他就说过要来看我,但后来听说来回路费要好几十元后(那可是庄稼人一年的总收入啊),父亲终究没有来。而今,我远在千里之遥的边关,父亲却说要来,而且是"可能",认为当然是不可能来的。可是第二天,父亲居然就到了,同行的还有老乡的父亲李叔。父子见面,悲喜交集。喜的是在我即将出征之际,还能与父亲相聚,该有多么的难  相似文献   

4.
老山烟雨     
我原本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今天,收到父亲的来信时,看着那一行行蘸满朴实、真爱的文字,我脆弱的情感一发不可收拾,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相似文献   

5.
问:我现在正加紧复习,准备报考军校,可父亲来信让我退役后回去继承家业,经商挣钱。其实我挺喜欢军人这个职业,它充分体现了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但经商又能给我带来富裕。这也是许多人所渴求的。我不知该怎样选择?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转变     
弟弟来信说,他已经参加了部队征兵的体检,初检已经通过了,还说这是母亲的决定。我的父亲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兵龄的老兵,母亲自打结婚便在担心和牵挂中度过了近20年的生活,受够了那种孤独与寂寞的煎熬,好容易才盼到父亲转业,我却又萌发起参军的念头,自然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7.
父爱     
高中毕业后,我毅然穿上了军装,告别父亲和家人,来到西藏高原。 父亲在旧社会只念了两年私塾,尽管识字不多,但对儿女的深情厚爱却深埋在心底。在西藏边防,每封家信总是寥寥数语,“天冷了莫忘加衣服”、“晚上要盖好被子,小心着凉”。多少次,父亲反复叮嘱家人:“家事小,国事大,不要让孩子分心……”由于父亲的谆谆教诲,我进步很快,两年后,我考上了军校,春节回家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我为家争了光。当干部后,父亲的来信总是鼓励我要奋发向上,团结同志,勤奋工作,改掉坏脾  相似文献   

8.
去年冬天,我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叫《邓老太爷的文化观》。说的是乡下文盲的父亲非同小可的文化感受。稿子才脱手,妻子就坚决反对发表,说:“你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你老子是农民。” 我觉得无所谓,毛主席的父亲还是农民呢!我照例把稿子寄出,不想文章见报后,父亲首肯,乡亲称道,同行们也小有赞许。近来小妹来信说:“你们部队正在开展人生观、价值观讨论。你若把老爸的价值观写写,说不定更有意思。” 小妹,这“将令”我就领了。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写这篇文章吧!  相似文献   

9.
平安是福     
高原 《政工学刊》2001,(2):48-48
“平安是福”这普普通通的四个字,是一辈子和黄泥巴打交道的父亲崇尚的至理名言。父亲是个木匠,他用斧头劈开冬天,和母亲一块给我和姐姐撑起了温暖的晴空。只念过小学一年级、现已年近花甲的他在经历了穷苦岁月后,对“平安是福”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常对我们说,人一辈子的挫折很多,能够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气。然而,前不久姐姐来信说,父亲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想起正在经受病痛折磨的父亲,想起他为我“平安”成长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只觉得眼睛一片潮湿……记得8岁那年,正上小学的我喉结上长了一个瘤,大如苹果,吃不下饭,连喝口水也很…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4月 5日 星期三 晴家里来信 (一 )今天 ,收到娟的来信得知她还在娘家住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娟家离我家二里地 ,我们前年认识并确立恋爱关系 ,去年底 ,在双方老人的一再催促下我们在老家结了婚。婚事办得并不隆重 ,因为我是一名士官 ,每个月的工资不过几百元。娟在家务农 ,我父母都 6 0多岁了 ,娟的父亲去世很早。虽然没有多少钱 ,但婚后的一个月我们在一起过得十分开心 ,父母和岳母看到我俩关系很好也十分高兴。然而 ,一个多月的假期转眼就到了。临走前的晚上我们一夜没睡 ,恨不得将一辈子的话都说完。天不知…  相似文献   

11.
那年夏天刚刚结束的高考让我彻底地放松,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今后的大学生活不做任何计划,我是一只自由的鸟儿,随心所欲。父亲是一名飞行到最高年限的战斗机飞行员,他希望我上军校,在革命的熔炉里接受锻炼。我不肯接受父亲的安排,还告诉父亲他的观念早已过时,现在谁还讲"革命"这样的话。父亲在我一句"老土"  相似文献   

12.
愧读家书     
当又一次收阅父亲的来信,才猛然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给家里写信了。是啊!很久了。是工作的忙碌?是疏于手懒?抑或是无暇顾及?我说不清。当兵在外,聚少离多,偶尔回乡,家的感觉尚未找到,便又匆匆忙忙奔向下一个站台。惟一能与父母好好倾诉的就只有这片书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从小在军营里听父亲讲部队故事长大的。虽然后来父亲转业到地方了,但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父亲那独特的军人气质、雷厉果敢的军人作风使我从小就产生了从军的想法,特别是上高中的时候,那种感觉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4.
又是一个月了,我回到了家里,父亲赶马车拉蜂窝煤还未回来。 父亲的一生是很苦的,当他十岁的时候,艰难的岁月夺去了双亲的生命,父亲成了孤儿,一个人流浪到他乡,幸得一位慈善的老人收养,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硬凭自己的肩膀建起了一个家。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供我们读书,父亲起早贪黑干起了在城里赶马车的活。刚开始,人地生疏,找不到货拉,父亲很着急,挣到的钱几乎只能够当天的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找到了专拉蜂窝煤卖的活,钱挣锝多了些,但父亲更辛苦了,每天当我还在睡梦中,便听见车轮伴着嗒嗒的马蹄声消失在远方;夜晚当我已进入梦乡时,恍惚中听见拉车马咀嚼干草的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几乎看不上父亲一面,父亲是匹拉车马,烈日和暴雨炼就他坚  相似文献   

15.
怀念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20年了。这些年来,父亲却常在梦中回来看我。每次与父亲见面,我都泪湿枕巾。 父亲走的那年,我当兵在外。那天上午,通信员给我送来一封电报。我的心一紧,赶忙拆开,啊!“父病危,速归。”还没来得及动身,第二封电报又到了我手上:父病故。顿时,我泪如泉涌。在回答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那是一个空气清爽的午后,我到邮局给远在北方农村的父亲寄钱。 正当我在柜台前填写汇款凭单时,一位50多岁的老人小心翼翼地将一份同样的单子推到了我面前,“你好,麻烦你帮我填一份吧!”他用和蔼亲切的目光望着我,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让我隐约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那双满是  相似文献   

17.
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听母亲说,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之后,第三胎生了我这么个宝贝儿子。父亲高兴得要命,说他这辈子有指望了。我小时多病,父亲经常三更半夜地去找医生,连脚都跑起了茧。虽然后来母亲又超生了小弟,但父亲却总是宠着我。父亲凭着无师自通的石匠手艺负担着我们姐弟几个的学费。尽管父亲干得很辛苦,可我看着越来越惨淡的家境,还是一个劲儿地说父亲的不是,埋怨他没有别人的父亲精明、能干。父亲只是经常叹着长气,一声也不吭。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工作分配没能如我所愿,被分到了全区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我把这件事又归咎到了父亲…  相似文献   

18.
守岛父女情     
地处渤海深处的长岛,烟波浩渺,碧水蓝天,阳光沙滩,万鸟腾空,翠竹青青,素有海上仙境之称。20年前,我就出生在这里。那时,父亲是驻岛连队的指导员。从我一两岁起,父亲就经常带着我到连队。每次,大家都会买来各种好吃的,逗得我咯咯直笑。也是从那时起,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对绿色的军装有着无限的憧憬。在我7岁的时候,父亲调到济南工作。这一别,就是十年。父亲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拿出相册,不厌其烦地讲述每张照片背  相似文献   

19.
1956年8月底 ,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当父亲见到毛主席时 ,即整装立正 ,响亮地喊了一声 :“报告!”并向主席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毛主席满脸笑容 ,伸出双手同父亲紧紧相握 ,说 :“海东同志 ,你好呀!”父亲激动地说 :“主席 ,您好呀!”接着 ,父亲怀着惭愧的心情说 :“主席 ,在延安您交给的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感到十分惭愧。”主席笑着说 :“海东同志 ,不是你没有完成任务 ,是你病了嘛!”父亲参…  相似文献   

20.
父亲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生养他的那片土地上耕作着、收获着,不辞辛劳。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家里很穷,吃顿饱饭都算是奢望。一天晚上,父亲带我到村里看皮影戏。突然,爷爷过来从衣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钞票,硬往父亲手里塞。父亲却是坚持没要。当时,我很不明白,家里那么缺钱,父亲怎么就是不要呢?长大后,父亲念叨起此事,总告诫我们:人可以穷,但志不能短。 搞生产队的一年,父亲负责看菜园和卖菜。一次,大姑买菜没钱,便对父亲说:"姐就买一点点,就别记账啦!"父亲答应了。大姑走后,父亲悄悄从口袋里摸出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