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山东省安丘市马家庄村,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有这样一个家庭。她的公公曾是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有名的支前模范,她儿子的个体出租车被官兵们称为“爱心拥军车”,她的孙子一个光荣参军,被评为“优秀士兵”,另两个分别被市和学校评为“爱中华、爱国防、爱军队”之星和国防之声小记者。她,先后被表彰为“市拥军模范”、“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全国拥军模范”,她的名字叫徐凤英。  相似文献   

2.
她是一位母亲,心里惦记的却是更多人的孩子、更多人的母亲,被福建省评为“十佳母亲”;她是一位企业拥军志愿者,心中常挂念部队、挂念和自己孩子一样年纪的战士,她就是泉州市企业拥军协会会长张富英。  相似文献   

3.
“拥军大姐”王丽珠,是云南蒙自县华光酒楼的经理。“拥军大姐”这个称渭,足驻蒙部队官兵冠予她的。提起王经理,官兵都会发自内心地交口称赞,夸她是视部队官兵如兄弟的好大姐!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淮安市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全国双拥模范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悠久拥军传统的土地上,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双拥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始终保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双拥之花越开越艳,香飘三淮。越是发展经济越要抓好拥军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在鞍山市,提起张敏,人们就会联想起她“情系国防、爱洒军营”的感人事迹,这位曾获省“模范武装部长”荣誉称号的立山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长,先后被总政群工部和沈阳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获军区学雷锋金质奖章;而提起她创办的拥军“110”,百姓们更是津津乐道,称赞拥军“110”是社区绽开的文明之花,是军烈属和居民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6.
贺维静  但昭军 《国防》2005,(2):47-47
江苏省铜山县拥军模范杨洪珍今年54岁,她从36年前开始支持未婚夫报名参军,到3个子女步入军营(目前均为现役军官),再到办企业设立拥军优属奖励基金,都显示出了她对人民军队的忠诚和挚爱。杨洪珍坚持数年拥军的精神,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赞誉,曾多次被评为县、市“关心国防建设十佳公民”和“拥军优属先进个人”。拥军模范杨洪珍设立拥军优属奖励基金@贺维静 @但昭军  相似文献   

7.
燕山深处,当嘹亮的军号刚刚把群山唤醒,杨立丰就骑着她那辆“拥军号”自行车来到了军营。 杨立丰,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10年来,为了提高驻军“菜篮子”的质量,她义务为军营传授蔬菜新技术种植方法,赠送资料设备,培训战士技术员、“种植能手”约320名,帮助新建或改建大棚、温室、种子场23个。她骑着自行车,走遍了驻车部队的每块菜地,每个温室和大栅,她和她的自行年也因此被官兵们誉为“永不停歇的‘拥军号。  相似文献   

8.
40年拥军路     
被誉为山东省“新时期拥军模范”、“十佳兵妈妈”称号的王文真,是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西关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她是一名生在旧社会,8岁丧母,9岁丧父的孤儿;她是一名在老红军的教导下,19岁入党的基层干部;她是一名40年如一日,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拥军的模范;她是一名有着全国、全省60多项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9.
沂蒙,不朽的红色经典。沂蒙,永远的精神家园。——题记蒙山,无私的山;沂河,奉献的河。“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儿子送战场……”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临沂人民倾尽所有拥军支前,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灿若繁星的爱国拥军典型美名传天下;和平建设时期.临沂人民大力弘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以博大无私的胸怀,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续写出新的辉煌——先后涌现出了“沂蒙新红嫂”戚洪桂、“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一大批拥军典型。临沂市所辖的12个县(区)先后全部被表彰为  相似文献   

10.
她家里先后走出12名共和国军人她为140名军人搭起鹊桥她无偿接待过往军人万余人次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拥军协会”  相似文献   

11.
王学伟  王西峰 《国防》2002,(2):54-54
元旦前夕,陕西预备役某步兵师高炮团会议室 里座无虚席,一场“现代科技与军事革命”的报告会正在进行。看着官兵们听讲的专注神态,坐在最前排的一位中年妇女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她叫张娟娟,是咸阳市医疗器械厂的一名下岗职工,该团组建近三年来,这是她第十一次自费邀请专家来部队智力拥军。我们有幸采访了她,并被她坚持15年如一日拥军的事迹所打动。  相似文献   

12.
在太行山下、淇河两岸,“拥军模范”王利云,一个响亮的名字被当地军民广为传颂。王利云,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一名普通女工,一位全身心为子弟兵、军烈属播洒爱心的人。多年来,王利云下岗不失志,凭着坚强的毅力、执著的追求,战胜创业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坚定地走上了拥军之路,在这座美丽的山城,掀起了一股生生不息的爱军拥军热潮。王利云的家庭被评为全国“心系国防的好家庭”;她被省评为“双拥共建先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军分区授予“拥军模范”称号。坚定执着——“今生今世我虽不能从军,但还可以拥军!”王利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并光荣负伤的转业军人。受家庭的熏陶,王利云从小就非常  相似文献   

13.
田杰 《国防》2000,(12):37-37
河南省社旗县晋庄镇刘老家村一位普通农家妇女,每到农闲时,便要为部队官兵缝鞋垫、打毛衣、织手套,然后通过邮寄或亲自赶到部队,把她亲手缝制的慰问品送到部队官兵手中。她就是被称为“兵妈妈”的河南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拥军模范”杜金芬。 杜金芬热心拥军的故事还得从1993年说起。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闻名的石刻之乡—一四川省大足县,一位76岁老人拥军的故事传遍四方。她就是多次被省、市、县评为“爱国拥军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拥军标兵”、”优秀共产党员” 的大足县龙岗镇居民徐培忠。 徐培忠老人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事街道工作,先后担任过街道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90年底,除培忠老人因年迈体弱退休。老人从小生长在一个贫苦人家,在旧社会以帮人做针线、当奶娘为生。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5.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半个世纪过去了,庄印芳这位敢为天下先的老妈妈那一片爱军之情却始终没有改变。去年“八·一”建军节之际,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庄印芳等10名同志“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面对荣誉,这位65岁的老人并未止步不前,而是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她想到了百年之后,把目光投向未来:为了使拥军优属工作持续发展,她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拥军优  相似文献   

16.
巍巍太行山,一方用鲜血染红的热土。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巾帼英雄,50年前被华北《新华日报》大力赞誉的“太行女杰”李才清,新时期闻名全国的“爱国拥军模范”刘金鱼和“太行拥军五大妈”,都是她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也是在这方热土,也是在那个年代,还诞生过一位经历“三死一生”、威震敌胆的女英雄,她那传奇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太行山的  相似文献   

17.
郑军 《华北民兵》2003,(5):50-51
在塘沽区召开的双拥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全区树立“十大典型”。其中准备树立一位爱国拥军的好妈妈。好妈妈该是谁入选呢?当提出这一问题时,与会人员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塘沽有个吴妈妈”。在大会上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郝随亮、民政局局长张玉刚都说“兵妈妈——吴雅静的爱国拥军事迹感人,我们大家应该向她学习。”后来,我才得知吴妈妈原来是一名下岗女工,今年53岁。她于1994年四处找人借钱在塘沽区新华路立交桥旁开了一家酒店,店名为鑫裕酒店。  相似文献   

18.
高文俭 《政工学刊》2023,(12):64-66
<正>习主席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做好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要理解拥军支前的历史、内涵和特征,廓清对拥军支前的模糊认识,充分认识拥军支前的重要作用,把握拥军支前的着力重点,形成拥军支前最大功效,充分发挥人民战争优势,确保战之必胜。  相似文献   

19.
夏为民 《国防》2006,(6):33-33
为了营造“幸福不忘拥军。致富不忘国防”的浓郁氛围,井冈山市党政领导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双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为重点的活动。该市市委、市政府、人武部联合举办了“井冈山精神代代传”宣传活动,专门设立了“军人联系站”、“军人参观咨询站”,配备了“拥军联络员”、“拥军服务员”和“拥军导游员”。  相似文献   

20.
“张大妈来了,又挑着一担豆浆”。张大妈名叫张翠黄,是麻栗坡县猛硐乡瑶族村民,今年74岁,身高才1米4几,看上去肩上的担子已超出了她的体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拥军模范”,曾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荣获的锦旗、奖章、证书多得数不清,她从不向任何人谈这些光荣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