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军嫂,她默默支持丈夫的军旅事业"我热爱部队,所以我当了一名军人;我热爱部队,所以我选择一名军人丈夫;我热爱部队,所以我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这是刘洪兰与人聊天时经常说的话。1992年,经人介绍,刘洪兰与方明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和丈夫于1990年结婚,丈夫于1990年从部队转业,带回转业费、医疗费共6000元。现在我们由于感情破裂,正准备去镇民政办公室办理协议离婚。涉及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他坚持认为这6000元是他从部队带回  相似文献   

3.
6年来,李咏红每年寒暑假都会到部队给孩子们上课,而写信,则成了李咏红探亲结束后每个星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询问孩子们的学业,鼓舞孩子们的信心。虽然很辛苦,但李咏红乐在其中,她说:"这是我与大山的一个约定!"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已经是深夜十二点了,刚刚备完课的李咏红拿起纸和笔,准备给那群孩子写信。那群孩子,不是大学校园里李咏红班上的学生,而是远在千里之外丈夫所在部队工区偏僻山村的小孩,还有丈夫十几名战友的孩子。他们是李咏红的一群特殊学生。难忘那座山2005年的夏天,李咏红带着儿子任彦铭第一次到部队探亲。之前,丈夫任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单县时楼乡时楼村小学教师许福荣,在丈夫常年瘫痪在床、婆婆重病在身、家庭负债近万元的情况下,竭尽全力支持4个儿子安心部队服役,报效国家。 许福荣今年54岁,1963年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已在三尺讲台上奉献了34个春秋。她和丈夫时维操都是老民兵英雄的后代,为把祖辈保家卫国的传统延续下去,先后把大儿子时圣利和二儿子时岩送到部队。1992年3月的一天,丈夫时维操不幸患脑溢血致全身瘫痪。面对厄运,许福荣坚强地挺住了。1993年、1995年又将三儿子时冠军、四儿子时振送到部队。从此,家庭生活的  相似文献   

5.
她平凡得像一朵山茶花,朴实无华。她是一名军嫂,结婚20多年,分居近12年之久,随军到部队以后,她心系丈夫国防事业,心向绿色军营,任劳任怨挑起家庭重担,全心支持丈夫工作。甘心当好家庭的贤内助,成为战士的“知心人”。她就是黑龙江省某预备役高炮团政治委员朱连春同志的家属边芳。  相似文献   

6.
王群 《政工学刊》2003,(10):59-60
赵金丽和樊守功是医大同学,同样的志趣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可毕业时,赵金丽被分配到小樊入校前所在的驻宣化红一师,而樊守功却分到了小赵原来所在的西藏某部。天下事就是这么巧,统一分配,却又使他们天各一方。再苦也要撑起这个家1994年6月,樊守功回到内地休假,一对热恋的军人喜结连理。婚假刚刚过半,樊守功却意外地收到了部队的催归电报。这一天,赵金丽寸步不离地陪着丈夫。夜深了,她对丈夫说:“守功,部队那边肯定有情况,你又是医生,明天一早你就坐火车走吧。”“我走了你咋办?”“我也是军人,你就不用操心了。”赵金丽实在舍不得丈夫离…  相似文献   

7.
于秀英是人民教师,丈夫是部队汽车司机。这对恩爱夫妻,每月都在“两地书”中畅谈工作和生活,给对方以精神鼓励和安慰。然而,1973年6月以后,于秀英却再也没有收到丈夫冯石头的来信。她焦躁地等待着,心中忐忑不安。终  相似文献   

8.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军警人员对外接触少,适龄官兵婚恋难,一直是部队的一件“老大难”事情。昆明下岗女工、“军嫂”兰菊芬,专职在军地青年之间牵“红线”、搭“鹊桥”。部队领导说,兰菊芬做了一件大好事,她为部队稳定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要好好宣传。 功臣求援信 触动“军嫂”心 4年前,“军嫂”兰菊芬丈夫手下的一名优秀学员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到  相似文献   

9.
丈夫是部队机关的一名干事。可能是因为天天坐在办公室摇笔杆子的缘故吧,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便拥有了人家老板们的“专利”——啤酒肚。看见他每天上下班连骑自行车都感到困  相似文献   

10.
四川广安军分区针对军分区人武部"家门口"干部多、家庭因素对干部思想冲击大、影响深的特点,在认真抓好部队教育的同时,坚持把家庭教育与部队教育相合,对促进部队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队家属下岗在家待业的越来越多,"无事生非"的规象日渐凸显:干部加班加点多回家晚了她们有意见,下基层多回家少了她们有想法,工作担子重压力大与自己说话少了她们有疑心,有的甚至认为可能丈夫在外面"有人"了。于是开始对丈夫大加看管,查哨电话不断,出门加班不让,  相似文献   

11.
杨咏华是95156部队的飞行副大队长,刘娟是95095部队的干事,他们是一对典型的双军人夫妻。像许许多多的军人夫妻一样,在妻子刘娟分娩的日子里,丈夫杨咏华因飞行任务而不能陪伴在妻子身边。但是,杨咏华的“等你”和刘娟的“思念”,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家园”里一对温馨浪漫的相思树。  相似文献   

12.
“下岗不失志,自强渡难关”,是王政花作为一名下岗再就业军嫂所走出的一条自谋职业的成功之路。现将王政花的事迹整理如下。自立自强闯市场为了支持丈夫安心部队工作,我放弃了在老家的职业,于1994年3月从广西南宁市随军来到海军驻三亚部队。随军那年,正赶上这个...  相似文献   

13.
在沈阳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人们传颂着军人妻子单颖的先进事迹。单颖一家四世同堂,上有三位老人,下有孩子,丈夫在部队,她成了家里的支柱。她有繁重的本职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还要跟班到深夜。态了使丈夫安心服役,她既照顾好老  相似文献   

14.
正丈夫是战鹰的守护神,她则是丈夫的守护者因为她是护航军人的妻子,相隔几千里,她学会了独自面对寂寞。"放心巴,注意安全,我会等你回来"这是刘丽认识周祥亮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周祥亮珍藏在心底最温暖的话语军嫂档案:刘丽,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某飞行团机务大队副大队长周祥亮的妻子,三亚市某公司销售员,为了  相似文献   

15.
出场人物丈夫:张景亭某试飞团团长妻子:董源电视台播音员儿子:张逸飞学生,电脑迷 [画外音] 空军某试飞团团长张景亭,在部队是领头雁,回到家里是妻子的好帮手,无论是配菜还是掌勺,都样样精通,深得妻儿的爱戴。这不, 又一个周末,张团长一回家,家里就热闹开了。  相似文献   

16.
吉林阜新、梨树两个预备役坦克团去年结为友好团队,定期对部队各项工作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王伟)上海市静安区人武部从1985年起,在全区退伍军人中开展了《闪光的军徽》活动,调动了他们“为四化多做贡献,为军徽再添光彩”的积极性。年前已有2340人获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省平阴县平阴镇,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为了让丈夫安心部队工作,义无反顾地承担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别人争先恐后从乡村挤进城市的时候,她却从城市来到了乡村,照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的丈夫常年在海岛工作,每年探家20余天就返回部队。儿子从小跟着我长大,现在都上初一了,胆子还很小, 什么都依赖我,更让我心酸的是:他和父亲的感情一直很淡漠,寒暑假都不愿意和我一起去看望他爸爸。编辑同志, 部队两地分居的孩子是不是都这样呢?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增进他们父子间的感情呢? 部队家属:赵淑琴  相似文献   

19.
你,乔建美,黄海前哨那座小岛军营里常常闪动着你的身影,脚步总是那样急急匆匆。丈夫汪元泉是位40多岁的老志愿兵了,在岛上当兵25载,人称“海岛第一兵”,你也赢得了“海岛第一军嫂”的美誉。为了让丈夫在部队安心服役,你不顾亲友的劝阻,从鱼米之乡把家搬到小岛上。从此,  相似文献   

20.
海训之前     
李芳 《国防》2005,(6):68-68
明天就要出发了,预备役军官崔对妻子说:“这次海训要一个多月才能回来,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了。”妻子小月以前听说预备役部队要搞海训的,可内地没有海,也没有湖,怎么搞啊?听丈夫这么一说,小月知道这次海训是真的了,丈夫他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参加海训去了。临行前,她恨不得把丈夫需要的东西都给他带上,还有她自己一颗饱含深情的心。丈夫的背包打得很规范,横三竖二的背包带松紧有度地把叠得方整的绿军被缠绕出一个个好看的方格子;崭新的迷彩服缀上了中校军官的软肩章,只是在肩章的下端多出了一个英文字母“Y”。作为预备役军官的妻子,小月心里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