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华 《环球军事》2011,(2):56-58
死魔室是二战期间苏军反间谍的重要机构,这一名称来源于“让间谍去死”的俄文音译,也称为除奸部,是苏维埃红军反间谍机构的延续。1917年12月苏维埃成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特别处。  相似文献   

2.
贺炎夏  李斌 《环球军事》2009,(23):58-59
在战争中,交战双方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兵戎相见之外,它们的军事间谍机构也会在隐蔽的战线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较量。战争的规模越大,这种较量就越残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谍报局就策划了无数起恐怖破坏活动,旨在使苏军的后勤供给和军事指挥系统陷于瘫痪。苏联的反间谍机构则竭力还击。双方在隐蔽的战线上上演了战争史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场暗战。  相似文献   

3.
高金虎 《环球军事》2014,(21):22-25
2014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修订草案首次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实施21年的《国家安全法》要修订为《反间谍法》,这说明我们对国家安全的认知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反间谍领域,修订《国家安全法》,使其名实相符,是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4.
于洋 《环球军事》2011,(18):54-5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反间谍机构曾组建了一支专门渗透到敌方前线从事破坏行动的特工部队,为大部队的大规模开进作战开山辟道。这支部队就是鲜为人知的“布兰登堡突击队,作为敌前开路先锋队,这支特工队为德军的步步开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5.
28年来,以色列反间谍机构守口如瓶,埃及军事情报局只字不提,当事人从未向外界透露过只言片语,以至于这桩当年被以色列埃及两国媒体炒翻了天的“埃及军事间谍奇案”如同云中雾里,谁也不知道个中真相。现在,80岁的当事人死了,以色列反间谍机构松口了,以色列和埃及的媒体总算可以说这桩奇案的事实真相了。8月12日,以色列《国土报》和埃及的《金字塔报》大篇幅报道了塞谬尔·布拉赫间谍案的全部真相。 不平凡的“埃及军事间谍”,非常平静地死了  相似文献   

6.
杜希国 《环球军事》2004,(22):58-59
奥莱斯特·平托上校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反间谍英雄。他从1914年就开始反间谍生涯。在长期的反间谍工作中,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敏锐嗅觉,能够注意到别人无法注意到的细节,在反间谍战线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连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也不无赞赏地说"平托上校无疑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反间谍权威。" 不详的"13"给平托带来好运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迅速占领了平托上校的祖国  相似文献   

7.
卫国战争中的苏军总参谋长,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被誉为“战时苏军总参谋部的真正代表”歼灭远东日本关东军的苏军统帅.  相似文献   

8.
1943年12月,同盟国有一个精心策划的间谍网和一个拥有大约1500名(或者他们相信是这样)破坏者的地下组织,在被德国占领的荷兰活动。但实际上,那个向伦敦发回报告的“地下”电台由德国的操作人员工作了近两年之久。英-荷特工机关通过近200次空投送到荷兰来的特工人员和大量的武器炸药均在降落时受到了德国“接收委员会”的“热情接待”。54名伦敦训练出来的秘密间谍人员被投入监狱,而德国反间谍机构却编造这些英国间谍仍在进行活动的神话故事向英国报告。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场“秘密战争”中使同盟国落入圈套的一个最大的骗局。本文作者H·J·吉斯克司是当时纳粹德国在荷兰的反间谍机构头子,正是他亲自指挥了整个“北极行动”。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哪些将领“一战成名”,保卢斯当属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典战役,不仅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也使参战双方一批战将名声大噪.苏军战将崔可夫,就因守城之功,名声远扬.而他同城的死对头、纳粹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也在此番恶战中“一战成名”.他率领纳粹第6集团军在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崔可夫等一批苏军名将麾下的百万苏军搏杀5个月、攻入斯大林格勒城内进行了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之后,终于束手就缚.就在行将被擒的前一天,竟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被希特勒“突击”晋升为元帅军衔.  相似文献   

10.
《当代海军》2007,(10):3
为防范其他国家对日间谍活动,统一管理各省厅的机密情报,日本政府8月9日在首相官邸召开了“加强反间谍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强化反间谍机能基本方针》。10日,该基本方针提交内阁会议并获得通过。根据该方针,日本政府将于2008年4月在内阁情报调查室下增设“反间谍中心”,就涉及国家安全及外交事务方面的重要情报设定统一标准,并将于2009年4月起正式执行。  相似文献   

11.
1979年末,在苏共中央政治局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苏军入侵阿富汗。1981年5月,长期在阿富汗作战的苏军指挥官们意识到,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国内战争中越陷越深,负面政治影响极大。为此,由苏军总军事顾问马约罗夫大将、苏军的阿军总参谋长顾问萨莫伊连科中将、苏军总军事顾问参谋长切列姆内赫中将三人主签,经土库曼斯坦军区司令员马克西莫夫上将和土库曼斯坦州军事委员会委员罗亭将军附签,五人联名向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致书面报告,建议"重新拟定政治和军事战略",暗示苏军应撤出阿富汗。虽然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和国防部副部长索罗科夫元帅也同意报告的观点,但乌斯季诺夫却否定了上述建议。此后,苏军又在阿富汗持续作战,直至遭到全面失败而被迫撤军。此报告对于人们全面认识当时的阿富汗形势和苏军的处境有一定价值。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2.
冷静 《军事史林》2006,(12):47-52
二战结束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苏联从维护本身的威信考虑,很少透露苏军在卫国战争历次重大战役中的损失数字,尤其对战争初期遭受惨败的几次大战役中的损失数字更是缄口不提.人们只好从德国公布的数字中去猜测苏军的损失.但是德国方面的数字常常十分离谱,有时宣称在某次战役中所歼灭苏军的人数,竟然比苏联官方史书公布的苏军参战兵力还多.苏联解体之后,1993年俄罗斯公布了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各战役中的损失情况.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根据苏联国防部的秘密档案资料.此时冷战已经结束,俄罗斯无需再隐瞒苏军在卫国战争中的真实损失,因此这些数字的可靠性是毫无疑问的.从俄罗斯方面公布的这些数字中,人们可以了解到苏军在卫国战争历次战役中损失的真实情况,并与德国方面声称的数字进行对比,看看德国的说法有多大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张晖 《军事史林》2016,(4):29-37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让苏军轻敌了一次,在哈尔科夫付出了代价.德军在哈尔科夫的胜利,亦让其高估了自己,又想在库尔斯克一举扭转战局. 完成对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的占领,德军正逼近北侧的库尔斯克.曼施泰因并不甘心获此“微利”,他更想趁热打铁,消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希特勒对曼施泰因和豪塞尔的装甲军更是青睐有加,对下一步在库尔斯克与苏军的决战,给予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14.
1943年7—8月苏德双方进行的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决定性会战之一,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库尔斯克战役之前,苏军完成了对情报体制的调整,使之更为适应大规模机械化兵团作战的需要;同时,积极开展谍报侦察和战场情报侦察,掌握了德军的战略意图,为苏军明确战略方向和定下作战决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44年4月8日8时,苏军近卫第3师在彼列科普地区向德军发起进攻,三百多门火炮对德军阵地实施了猛烈的炮火准备。9时15分,苏军发出冲击信号。这时,苏军的一半大炮停止射击,其余火炮向德军第二道堑壕转移火力,步兵在冲击出发阵地举起草人,高喊杀声,并用轻武器猛烈射击。德军见状急忙占领阵地还击。这时,苏军停止射击的炮兵突然开火,对占领阵地的德军急袭五分钟,使毫无防护的德军遭到重大杀伤。接着,苏军在炮火第二次转移后,又对第一道堑壕进行了一次急袭。由于炮火准备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战胜法西斯德国的主力,为欧洲摆脱纳粹奴役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苏德战争的初期,苏军曾经陷于严重被动,蒙受极其惨痛的损失.仅在战争的防御阶段(1941.6-1942.11),苏军的伤亡和失踪就达200万人以上,超过俄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在俄罗斯武装力量博物馆内,珍藏着一面长188厘米,宽82厘米,上面镶有五星、镰刀、锤子的红旗,这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帜,就是这面旗轵在60多年前,由苏军士兵挂在了德国首都柏林国会大厦的主楼顶上。那么,在当时紧张的战斗中,苏军的红旗是从哪来的呢?原来,早在苏军攻打柏林半月前,苏军就特制好了代表胜利的旗帜。故事还要从苏军攻打柏林前说起。  相似文献   

18.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大举入侵苏联。苏军全线溃败,到12月初就损失约七百万人。然而,在莫斯科城下,苏军却创造了奇迹,第一次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把德军击退一百至二百公里。战前,德军估计苏联陆军有一百八十二个师,能用于对德作战的足一百四十一个。苏军遭受惨重损失,仍有力量进行反击,这使许多德军将领迷惑不解。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过低估计了他们的力量,现在被我们发现和识别出来的师就有三百六十个!”当然,低估苏军实力  相似文献   

19.
如今面对外国间谍、恐怖主义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威胁,世界各国的情报机构看似都有些招架不住。如何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它们反间谍和反恐怖的双重任务已经成为现代情报机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鉴于此种境况,各国政府机构纷纷拿出各种方案,来为自己国家的情报机构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美国情报机构改革“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苏军撤离阿富汗20周年。那场持续10年的战争造成了约100万阿富汗人丧生,也夺走了1.5万苏军士兵的年轻生命。鲜为人知的是,苏联当局为了扶植阿总统纳吉布拉的傀儡政权,曾命令苏军在撤离前夕发起突袭行动,试图剿灭马苏德的游击武装。这次代号为“台风”的战斗行动造成大批阿平民死亡,也给临走前的苏军再添恶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