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我军之所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动力在于国家安全环境的逐步改善,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我军使命任务向巩固政权、保卫政权转变,党对军队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苏联对我军的帮助和支援。  相似文献   

2.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对我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信息化,在这种情况下,军队要不要抓意识形态建设,如何抓意识形态建设?江泽民密切关注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动向,深刻总结了我军建设的经验,就我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为我军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建国后人民军队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军为适应战略环境和世界军事发展的变化,适时进行了军队精简整编。历史进入2l世纪,正当我军推进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时刻,军委江泽民主席向世界宣告,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20万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参军不仅是国家《宪法》、《兵役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且是广大普通高校毕业生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方式之一。直接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军队干部,是我军的光荣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军队建设对干部素质不断发展的要求,我军逐步加大了直接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力度。1997年后,有近2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被吸收到军队工作,为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议,确立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两头兼顾,同步发展”的方针,给军队后勤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90年代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这10年,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10年,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0年。军队后勤建设将随同军队整体建设一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对90年代我军后勤建设作局部的预测与前瞻,供各级决策者和关心后勤建设的同志们参考。一、军费投入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经费偏紧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之际,回顾我军在党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军保持无产阶级性质,做到政治上永远合格,充分发挥在反侵略、反颠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军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的指引下,经历了22年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代化建设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军建设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总结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21世纪,我军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21世纪,我们要认真总结75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认清新的形势和任务,为加速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8.
研究和掌握世纪之交军队后勤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是把一个什么样的军队后勤带入21世纪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影响目前军队后勤的建设与改革,而且影响军队后勤下个世纪能否进入知识形态后勤的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世纪之交军队后勤建设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纪之交我军后勤建设的四大特点和三条规律。  相似文献   

9.
王晓蒂 《国防》2005,(5):1-4
20 世纪末期以来,世界强国军队纷纷加速推进信息化,谋求率先实现军队转型。江泽民同志敏锐 把握趋 势,及时 调整 战 略,将 我军 现代 化建设转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轨道上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 设双重历史任务,实现 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装备系统作为作战系统的重要构成,如何贯彻这一战略思想,以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谋求实现装备建设整 体跃升的目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现 实问题。 一、充分认清武器装备信息化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领域任何带…  相似文献   

10.
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指导军队建设不断发展和发挥最佳战斗力的必要条件,是赢得战略主动和争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我军建设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先进的军事理论都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和军队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贏得下世纪的战略主动地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军事的重大调整和改革,这对我军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