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应从政府、军队和人大三个层面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以及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着手,由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人大常委主要领导人组成精干高效的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各级地方政府及各级战区武装力量联合指挥部下设合署办公的国防动员办公室,以形成稳定、开放、高效的国防动员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全国人大对军队国防动员需求的提议进行审议,对各级国防动员办公室国防动员准备与实施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2.
征文启事     
《国防》2014,(1):13-13
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国防和军队改革理论研究,为国防和军队改革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事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制分会与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拟以征文的方式,组织"国防和军队改革理论研究"研讨笔会。现就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海峰  史小平 《国防》2007,(10):19-20
目前,国家虽然对军队和地方组织国防动员建设的基本职能进行了明确分工,提出了"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总要求,但在国防动员建设实践中,仍然沿袭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军队为主、地方为辅、上军下民的做法,这已成为现阶段制约国防动员建设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着眼有效履行新的使命任务,抓紧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防动员建设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舒玉泰 《国防》2008,(4):32-33
党的十七大对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议大事,解难题,在调整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防和军事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顶层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应改革国防和军事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包括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国防资源配置组织领导管理体系、武装力量组织领导管理体系、国防事务监督组织领导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征文启事     
《国防》2013,(1):49-49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推动全军和武警部队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理解,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制分会与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拟以征文的方式,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研讨笔会。现就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相似文献   

7.
征兵工作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近年来出现的"当兵冷、征兵难"现象,集中暴露了征兵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对完成征兵任务提出了挑战,又为推进征兵工作改革提供了机遇。新形势下加强征兵工作,必须站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更加注重工作质量,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  相似文献   

8.
习主席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改革,围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阐明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要求,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论述,必须在推进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敢于啃硬骨头,正确把握改革目标和指导原则,在解决重难点问题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其中关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军队职责使命的内在联系,对新世纪新阶段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 ,系统地阐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体现和展开 ,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加强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针和基本依据。军队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 ,科学组织 ,系统学习 ,抓好落实 ,大力推进党委班子建设和部队全面建设。一、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把方向 ,确保部队政治合格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 ,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  相似文献   

11.
王永平 《国防》2012,(9):35-36
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是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国防动员是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重要举措,必须与军队建设发展相适应,加快推进国防动员能力生成模式转变,为军队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推动全军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2008年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制分会与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以征文的方式,组织了"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研讨笔会.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 ,在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军情的基础上 ,着眼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 ,提出并解决了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开辟了一条和平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道路 ,形成了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刘沈扬 《国防》2008,(9):11-14
党的十七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科学筹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反映了全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  相似文献   

15.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统计,是国防动员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国防动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不断深入,国防动员潜力调查要紧跟改革步伐,在体制机制和组织程序上进行重新规范、重新设计,切实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精确高效动员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6.
张金柱 《国防》2006,(10):9-10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国防动员建设必须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加紧实质准备,进一步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确保形成与军事斗争准备相适应的动员保障能力。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国防动员建设的统筹指导国防动员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宏观筹划和科学指导。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坚持在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国防动员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方面,必…  相似文献   

17.
郭银锁  胡宁华 《国防》2006,(3):54-5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国防教育工作,全民国防观念普遍增强,人们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大为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健康发展。但也应看到,一个时期以来,一部分人对国防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经济建设、轻国防建设的观念一度颇有市场,致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防教育没有跟上,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较为淡漠。因此,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加强对国防教育的组织…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国防战线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在巩固国防与建设军队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工业》2012,(3):25-26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推进现代化事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提高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我党运用军事创新理论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总结其成功经验;剖析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阐发了胡锦涛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提出的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及其对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运用党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应把握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