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鸿章无奈东渡1895年2月12日,当威海卫失陷、北洋舰队全军覆火和日本政府驱逐张、邵回国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慈禧求和的心情更加迫切,她以光绪病体不能临朝为由,亲自出面召见军机大臣,商定对李鸿章“开复革留处分,披还黄马褂,任命为头等全权大臣”,并下旨让李“星速来京请训”。此时李虽万分的不愿意,但接到圣旨后也只得硬着头皮进京了。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在《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写道:“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此话不为夸张。同样,研究近代战争,尤其是十九世纪后三十年的对外交涉和战争,都离不开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外战争中方关键人物之一的李鸿章,他是清政府国防战略的主要制定者。本文仅就其守势战略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雷颐 《政工学刊》2015,(1):90-91
洋务运动是清廷学习西方器物以图自强的一场自救运动,但是清政府有心理障碍,觉得夷狄的东西我们不能用。李鸿章187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来,跟恭亲王说要修铁路,他觉得修了铁路对运兵很有好处。恭亲王也觉得应该修,但是阻力太大了,不敢提出来,后来李鸿章提了,结果一片反对之声,谴责他的说他是"汉奸"。但李鸿章有经验,他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建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需要煤,朝廷同意他挖煤。李鸿章后来也没打报告,他挖了煤之后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他在上报给朝廷的时候用一些中国人最熟悉的  相似文献   

4.
清光绪年间,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进京,带给太后一只印度鹦鹉,慈禧夸李鸿章把这等小事都挂在心上,李鸿章则连连称道:“太后之事无小事”。正是把太后之事当成头等大事,所以当慈禧力主修颐和园时,李鸿章也从一个坚定的反对者转为挪用海军经费修园,自1888年后六年间竟未添船购炮,终致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帝王的喜好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哪头大,哪头小,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李鸿章等的为官之道不仅古已有之,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有些同志唯领导是从,曲意逢迎,妄言“领导之事无小事”,时时事事只把领导放在心上,挖空心…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朝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1853年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统抵抗太平军,后入湘军曾国藩幕。1861年组建难军,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后历任署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武英殿大学土、文华殿大学士、两广总督等显职。李鸿章是清廷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主要决策者和推行者之一,对晚清政局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李鸿章自镇压太平军而起家,是晚清洋务运动最主要的首领之一。他自1861年组建难军起,便对筹建近代化军队,采用西法练兵,发展近代军事教育…  相似文献   

6.
雨青 《宁夏科技》2002,(3):90-90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掌管军事、外交、经济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李鸿章也成为国人唾骂的千古罪人。这个历史责任到底是由李鸿章来负还是由清政府来负,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相似文献   

7.
目前,史学界对李鸿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各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李鸿章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过去对其评价是毁多于誉,尤其在政治、外交方面更是如此,即使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因甲午战败而受到责难。近几年在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人们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化联系起来,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关于李鸿章研究的论文发了很多,但是涉及他的军事自强思想的还颇为少见。笔者认为,研究和探讨李鸿章的军事自强思想于研究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大有择益,笔者不揣疏陋,愿就此问题与史学界的学者或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海防问题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的关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建立近代海军问题被清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从而拉开了筹建北洋海军的帷幕。 北洋海军始建时,其舰船从阅沪等地抽调(如“镇海”、“操江”两舰分别为闽沪两厂制造),以后主要从英、德两国购买。1875年.李鸿章花费45万两银子从英国购买了4艘炮舰——蚊子船,这批炮舰于  相似文献   

9.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海军过程中,因海军基地选择在旅顺口,引起了中外人士的议论。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肤浅的评析。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直接担负拱卫京畿的任务,因而较之南洋、福建、广东海军更为重要。清廷特别关注和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并委直隶总督李鸿章筹办北洋三省海防,创办近代海军。中法战争后,设立海军衙门,统率全国海  相似文献   

10.
晚清军事,以对太平天国用兵费时最长、战争最烈.在这场战争中出力最大、对清朝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因胡林翼早逝,也有把曾、左、李三人与稍后的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70年代以后,边疆危机纷至沓来。中国应如何对付外国的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巳成为头等紧迫的大事。对于身负军事、外交重任和力倡自强、御侮的李鸿章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严峻的考验。遗憾的是,由于李鸿章在战争与和平、御侮与自强、进攻与防御等重大问题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而在反侵略战争中扮演了一个颇不光彩的角色。现就以下问题进行论述。 一、明是和局,阴为战备,以保和局为关键 早在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时,李鸿章就主张以武力作为外交的后盾,提出“盖严兵卫正所以保和局也”。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他进一步提出:“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以清政府遭受海上进攻开幕。百余年间,千年文明古国在任人宰割的屈辱中抗争,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战败的硝烟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清政府在其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中,一度致力于海防建设,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他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探索尝试,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但如昙花一现。后人评说,晚清海防,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是清统治者在“未有之变局”中应付“未遇之强敌”的海防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其海防思想产生的条件、内容的变…  相似文献   

13.
今年9月17日,是中日甲午海战110周年纪念日,以现代眼光来回眸这场大海战,有许多东西值得深思。纸糊老虎只为摆设李鸿章曾洋洋自得:“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北洋海军可以雄视一切。”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李鸿章才说了实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或可敷衍一时。”  相似文献   

14.
骆秉章是晚清湘军的重要将领,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冀满红清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2月),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根据淮军将领周盛波和周盛传的建议,在天津创办了一所武备学堂,这就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李鸿章之所以创办这所军...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唯一的个人政治生命与这一运动同始终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中兴”“自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兴办军事工业、筹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参加了近代海军建设的全过程,是晚清建设近代海军的实际组织者。关于这方面的功过是非,许多论者、包括台湾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论述。本文仅从他在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船与造船的一些情况说点看法。一、李鸿章在海军舰船装备建设上从造到实有一个发展过程(一)60年代他积极地倡导了造船制器,但在具体造船行动上持谨…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一部分重臣大员萌发了一种彻骨寒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八旗、绿营和练军、防军日益腐朽衰败的严酷现实,促使他们痛苦思考,探索着摆脱困境的出路。1864年,李鸿章首先发难,要求“变易兵制,讲求军实”“废弃弓箭,专精火器,”  相似文献   

18.
徐平 《军事史林》2016,(2):53-55
军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标志,是一支军队的荣誉所在.清朝最初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水师战船上挂什么旗也没有统一规定.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当时的总理大臣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  相似文献   

19.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实业救国、立宪救国论者,同时又是近代中国军事改革的热心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对于前者,史学界论述颇多,而对于后者,史学界几乎无人论及,这无疑是“张着研究”中的一个缺憾。鉴于此,本文拟对张謇的军事主张作简略论述。张謇虽为一介书生,但他于1882年曾涉足军事,充任淮系庆军统领吴长庆幕僚,东渡朝鲜,办理庆军前敌事务,对中国军队状况有所了解。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之际,在京参加甲午恩科会试的张謇,耳闻中国陆海军的败绩,便上书弹劾李鸿章。在弹劾李鸿章的奏章中,张謇在抨击李鸿章立和误国的同时,揭露中国…  相似文献   

20.
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所以越战越弱,最后全军覆没,除了其他原因外,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以至在作战遭受损失后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造成这种情况则又和清政府在备战问题上的失策以及李鸿章的措施不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