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也许有人要问: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科技精英甘愿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奔赴茫茫戈壁,隐姓埋名,义无反顾?为什么在那么艰苦的年代,在条件那么简陋的地方,却创造出"两弹"奇迹?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却无怨无悔?在多元选择、追求个人价值的今天,为什么那里的人们仍然甘做基石、默默奉献,对国防事业痴心不改?当你从文化、从精神层面去深入探究以后,就会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徐焰 《国防》2014,(2):76-78
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雄壮的歌声与今天的人们虽已渐行渐远,但东邻半岛那片"三千里江山"以及长眠在那里的十几万志愿军烈士,却一直牵动着亿万国人的梦里情怀。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上曾庄严地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辉煌胜利,终于把这种"站起来"的口号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3.
2001年11月我从北京大学来到兵团石河子大学工作。两年来,随着对兵团了解的加深,我对兵团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主要是因为——兵团人保卫祖国的奉献精神令人振奋兵团的前身是解放大西北的人民解放军,这些军人为解放国土而进疆,为保卫国土而留疆。50年来,兵团人在戍守边疆、抵御外敌、平息内乱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他们成为新疆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中流砥柱。兵团人终生定居边疆的这种持久卫国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其他省份或其他群体所没有的。兵团人建设边疆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动兵团人不仅在解放西北,戍边保国上成为一代优秀军人。而且在铸剑为犁,"解甲归田"的生产建设上也是新疆的开路先锋。哪里环境最艰苦,条件最恶劣,哪就有兵团人开垦的足迹。他们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广大民兵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主动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民兵历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在3年多的时间里,民兵参加大小战斗11.4775万次,参战民兵228.4861万人次,歼敌20.4727万名。民兵组织在战火的洗礼中迅速发展,从解放战争初期的220万人,发展到解放战争末期的550多万人,此外还有几千万农民自卫军。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是随军转战南北的数百万民兵支前大军滚滚车流声在耳边回荡,"父送子、妻送郎"参军参战的动人情景还历历在目,民兵的英雄形象和英勇事迹还在记忆深处浮现……  相似文献   

5.
老兵工精神的丰碑──深切怀念老所长吴运铎王吉文吴运锋,我仰慕和敬佩的陕西机械电器研究所第一任老所长、“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离别我们已经5年了。5年来,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件件感人的往事总使我难以忘怀。早在中学时期我就读了他的书:《忠诚献...  相似文献   

6.
河北乐亭县胡坨乡西黄村民兵张文礼,擅长果树栽培。1981年,他在自家三分地的小院里栽了十架葡萄,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葡萄长势很好,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家庭收入。1983年第一次结果就产葡萄一千多斤,收入五百多元,1984年产果三千多斤,收入一千五百多元;1985年产果四千斤,  相似文献   

7.
注解一——神码不是浮云"熊坚强"之名声乍起,自"神码"始。南国长沙,仲夏夜正浓,沉睡的校园里,黑漆漆的实验楼亮着一角。电子技术实验室里,各种仪表不停地闪烁着,戴着黑框眼镜的"熊坚强"端坐在电脑前,紧紧盯着屏幕上一行行跳过的程序代码。突然,他从椅子上弹起来,"找到了,找到了!"手指在键盘上轻盈地敲了几下,重新连接电路,示波器波形显示终于正常。四天三夜,"熊坚强"担任组长和软件技术负责人的三人小组圆满完成了竞赛设计任务,他们无  相似文献   

8.
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见金牌就夺。近3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武部先后从省军区和军分区捧回"先进团级党委"、"先进人武部"、"全面建设达标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等12块奖牌,全面建设不断实现新的跨越。新华区人武部过去一直是军分区全面建设的"老先进"。然而,前两年发生的两次"意外",却让人武部"栽了跟头"。一  相似文献   

9.
宅在家时,你会做什么?近日,微信名为"时间主人"晒出了自己居家隔离一周来的收获清单:读书43.6小时、书法练习1 6.4小时、力量训练1 0.5小时。在一台跑步机上挥汗如雨的照片下方,"时间主人"勉励自己并告诉大家:"宅着,但别让时光虚度。"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时间因为某种原因而宅着。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有的人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加紧学习、刻苦锻炼、弥补亲情……而有的人过得颓废而无聊:睡懒觉、打游戏、追网剧。劝他做点有意义的事,他还振振有词:"难得闲着,还不让人歇几天?"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让无形的显形,让隐藏的思想浮现,需要有科学的方法。笔者感到,把握官兵思想脉搏与中医把脉看病不无相通之处——都是由表及里、了解内情,遂试借用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四步骤,探讨如何掌握官兵思想实情。望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的思想也是如此,有所想,自觉不自觉会体现在行动上。因此,掌握  相似文献   

11.
学习是富国强军之基,是青年官兵成长成才之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官兵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时刻保持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学习决定前途命运。学习应该贯穿于一个人的终生,要"活到老学到老"。但年轻时是学习的黄金阶段,正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年轻时期就是夏长期,"夏长"贻误了,"秋收"怎会有硕果呢?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我以前服役的部队里,就有一个不能貌相的班长,人称"鲁班长"。"鲁班长"并不姓鲁,只是他的"型"太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了——虎背熊腰,还偏偏有个同样光溜溜的脑袋。于是,"鲁班长"就这样被叫开了。但是,别看"鲁班长"一身顸实,他可是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先说"鲁班长"的绝活——篆刻。说起篆刻,还得从他读士官学校时说起。当时正值学校组织一个板报评比,"鲁班长"所在队实无良将,  相似文献   

13.
兵团有5个师的60个团场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就像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熠熠生辉。崛起在戈壁荒原上的军垦新城——奎屯和北屯早已为世人所瞩目;诞生在可克达拉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更是唱遍全国,走向世界,使人们对伊犁垦区有着挥之不去的向往。兵团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辉煌历史的部队。半个世纪以来,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伊犁垦区的兵团人,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生产队,充分发挥了"四个力量"的作用,以"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执著精神,在伊犁地区建成了独具一格的经济带,为伊犁的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4.
叠伞     
一般的人提起空降兵,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一朵朵雪白的伞,像雨后天晴新长出的蘑菇,星星点点的飘挂在蓝蓝的天上……伞似乎是空降兵诗意浪漫的道具。其实伞对空降兵来说是沉重的。至少不像一般人眼里的那样轻松。空降兵不上天的时候,在陆地上有一项训练课目叫做叠伞——就是把打开的伞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入伞包。如果伞叠不好,在天上伞就不好打开。打不开伞的后果是什么,你们自己想吧。老兵对新兵说,  相似文献   

15.
抠,真是抠,采访了两天,几乎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这样说。西藏军区总医院把"抠门"这项"技术活"发挥得淋漓尽致,"抠"出了建院64年来的"抠门"最高峰,"抠"出了每年为两藏贫困牧民免费治疗的4000多万元的费用,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没错,我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大抠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他们的民间描述版本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关于他们的官方态度是"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关于他们的媒体叙述为:追梦人、航天人。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五一期间,参观军工旧址,不胜感慨。国之强大,须国防强大。国防强大,须军工强大。为造保家卫国之利器,军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献青春、献终生、献子孙。集十万军工,匿深山老林。拼一腔热血,造国之利器。与良禽为伍,与猛兽作伴。舀山泉煮茶,砍茅草蒸饭。沐风霜雨雪,任季节变换。看云卷云舒,赏山花烂漫。  相似文献   

18.
谈起女特工,在很多入的心目中也许马上就会浮现出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里女特工的形象:身着花旗袍,烫头发,再配上一双高跟鞋;或者是穿着一身漂亮的美式军服,歪戴船形小帽。走路一扭一扭,而且大多数都会喝酒。手里常常夹着一根香烟,讲话轻言细语,极为温柔动听,稍不留神,这些女特工还会对着镜头抛出令媚眼来,惹得银幕外的观众一阵骚动。本文讲述了一位真实女特工为国除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工业》2013,(10):51-51
2010年10月1日,正值国庆,"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圆满成功。为了庆祝发射成功,向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航天人献一份赞礼,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决定将中国传统酒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制作一支"嫦娥酒瓶"。景德镇市爱新礼品贸易公司的董事长方拾胜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有一种无尚的荣誉感,紧张则是一种压力,因为这项任务不同于方拾胜以往接到的任何一项任务,这是瓷都人通过陶瓷艺术表达对祖国航天工作者的敬意  相似文献   

20.
悬物示廉     
《兵团建设》2012,(8):37
古代官员为政清廉者"悬物示廉"传美名。历史上第一个悬物示廉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他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官员。有一次,"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羊续碍于颜面,不好当面谢绝下属(府丞),故"受而悬于庭";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