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与扶贫工作结缘,还是在2013年,当时我在山东省军区机关工作。为响应习主席号召,省军区决定实施支援老区建设“六项工程”。从策划到组织,我全程参与,深入了解扶贫情况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用真心、靠良心去扶贫。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的纪念日。从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夺取政权开始,整整四代共和国的军人为鲜红的党旗、军旗奋战,建立了卓越功勋。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批包括大学生、复转军人在内的年轻人响应党和军队的号召,来到了军工企业,开始了另外一番有歌、有笑也有泪的历程,以下记载的一组小故事,就是近六十年来.军工企业和献身这里的两代人的悲欢事儿,折射的其实是国家军工经济在每一个重大转型期的深厚背景。  相似文献   
13.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举国欢腾。当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运送任务。虽然47年过去了,可当年驾车拉核弹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4.
王春华 《军事史林》2008,(12):51-54
一 1958年9月10日,一位神秘男子走进了上海市公安局,向值班的公安人员反映了这样的情况:上午11时,妻子在里弄传呼电话间接听了一个使她吓得差点昏过去的电话,那竟是9年前随同国民特务机构一起撤往台湾的女儿薛鸣琴打来的。“女儿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今生今世已经没有可能再在父母面前出现了,希望父母多多保重身体,希望弟弟妹妹努力工作……”这位神秘的男子名叫薛钟铭,他说的话让人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相似文献   
15.
王春华 《环球军事》2008,(20):20-22
1972年,中国的老百姓连黑白电视都极少见到,当然无法知道大洋彼岸的电视屏幕上传出一个与本国有关联的重大信息。  相似文献   
16.
我1968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市赵屯镇陈家堡村。1987年11月入伍.曾在某团神枪手四连当战士、班长.1990年9月考入大连陆军学院,1993年7月毕业,历任某集团军排长、作训参谋、政治指导员、连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基干民兵,今年26岁,家住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彭家村,说起这件事让大家见笑。我家原先共7口人,是村里典型的超生户,父母共生了我们姐弟5个。父亲很固执,秉持着古旧的传宗接代原则,不顾国家政策,非要母亲生个男孩不可,于是我就有了4个姐姐。由于人口众多,为孩子上学、家庭生活、全家花销的事,父母没少吵架。  相似文献   
18.
我是742艇前主炮班班长。我一直坚信"事在人为"这句话。新兵下连时,因身材瘦小,性格内向,战友们都开玩笑喊我"假"海军,我也因此被安排当上了炊事员,顿时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我天生好强,战友们的玩笑话激起了骨子里不服输的韧劲。为了证明我这  相似文献   
19.
在农三师四十三团机关办公楼里,悬挂着一幅极其珍贵的题词:“叶河之畔的希望之花。”那是王恩茂将军于1990年9月为四十三团题写的。每当我们看到这幅题词,就好像又回到了刚创建军垦农场的那段峥嵘岁月,又想起了初创时期王恩茂将军几次来到叶尔羌河畔的那段难忘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1965年5月,我们整个连队从塔里木集体迁到米兰农场,新建基建二队。朱常文任连长,马栋任指导员。当时米兰农场周围都是沙包,胡杨树和红柳很多,没有住房,没有道路。大家便在胡杨树下或红柳丛中,找一块合适的地方放下自带的被褥安顿下来,东一家西一家的。全连只有少数几家有蚊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