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本文比较了几种常见的语音编码系统客观质量评估方法,得出 LPC CD(法线性预测编码倒谱距离法)是一种最接近主观评估结果的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的结论,并对 LPC CD 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72.
本文以排队论为工具建立了紧耦合多处理机系统存贮器的排队模型。通过对存贮体忙期的分析,得出了存贮器有效频带的解析表达式,研究了在保证存贮器有效频带最大的情况下,处理机的访存请求率λ、存贮体的服务率μ和存贮体数m 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3.
磁悬浮列车悬浮电磁铁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日本HSST-03磁悬浮列车的悬浮电磁铁结构形式,并应用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对该悬浮系统电磁铁设计的主要公式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对设计中的气隙磁密、磁铁长度、气隙大小等主要参数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进而归纳出了该悬浮系统电磁铁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此外,本文还给出了应用该设计步骤和方法设计完成的750kg悬浮电磁铁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曲线。  相似文献   
374.
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脉宽采样数字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脉宽采样数字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了此类控制系统的时宽输入模型,讨论了系统的稳定边界和无波纹响应条件,指出了影响动静态响应的关键因素及其与一般比例反馈控制的区别,并分析了发动机试车时动态特性随工况大幅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5.
为适应航天飞行任务对推进系统高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的需要,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方向和新领域。比较集中的研究领域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状态) 监控和智能控制。本文介绍液体火箭发动机控制的智能水平演变趋势,健康(状态) 监控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的框架、结构,以及与这些系统直接相关的故障模式、传感器技术和故障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376.
本文从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过程,分析了第三代自动测试系统的结构模式,提出了建立在IBM-PC总线基础上的新型实用结构模式,且利用这种模式,组建并实现了鱼雷自动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377.
本文通过对地面几类目标运动特性的统计研究,利用线性预测的方法进行目标特征的提取,进而用模式识别的理论对地面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取得了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378.
本文根据隐蔽锥扫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从方向性函数出发,分析了接收状态下高频馈电网络中,和差信号的幅相特性与隐蔽锥扫波束交叉点电平的关系,从而对不能自动跟踪的隐蔽锥扫雷达,从天馈系统方面分析了原因,并为设计和部队维修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9.
380.

As we enter the 21st Century, technologies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efense purposes such as computers an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ppear to have become a driving force behi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adoxically, almost all previous econometric models suggest that the largely defense‐oriented federal industrial R&;D funding that helped create these technologies had no discernible effect on U.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rowth.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paradox by stressing that defense procurement as well as federal R&;D expenditures were targeted to a few narrowly defined manufacturing sub‐sectors that produced high tech weaponry. Analysis employing data from the NBER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Database and the BEA’ s Input Output tables then demonstrates that defense procurement policies did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of disaggregat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ecause of a process of procurement‐driven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