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主动应对新形势新要求.  相似文献   
212.
<纲要>是新世纪新阶段基层建设的根本法规.学习贯彻<纲要>是事关部队全局的大事.要学深悟透,掌握基本内容,把握基本要求,领悟基层建设的特点规律,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进基层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13.
基于应急运行的核动力装置一回路小破口失水事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船用核动力装置运行的特殊性,指出基于应急运行的事故研究对有效地维持机动性有重要意义.选用不可隔离的小破口失水事故进行分析计算,重点研究破口大小和不同处置对反应堆运行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若破口尺寸在某一范围内时,可以保证反应堆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应急运行,并且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降功率可以延长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214.
针对联合火力打击中目标价值的特点,运用BP神经网络理论对目标价值进行分析,并建立了联合火力打击目标价值分析指标体系,设计了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定义学习代价函数、确定函数输出信号、修正函数信号、网络初始化等改进BP算法对目标价值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目标打击序列分类.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合理、高效、稳定,在联合火力打击中目标优选分类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15.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兵临大渡河畔。在前有大渡河天险、后有国民党军追兵的危急时刻,红1军团第2师第4团临危受命,担任左纵队先锋,两天两夜长途奔袭160公里,以强攻手段飞夺泸定桥,占领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成为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例之一。特别是由22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迎面射来的弹雨,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岸冲去,穿越守军在东桥头燃起的火墙后,胜利占领大桥,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216.
217.
认知无线电能够智能地感知频谱并在授权用户没有使用的时候伺机(opportunistic)利用其频段,从而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频谱检测是认知无线电系统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协同检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整个网络的资源,获得高的分集增益,使网络性能更稳定。文中简述了协同检测的基本原理,并对协同频谱检测技术进行了讨论。仿真结果表明协同可以提高检测概率、提供捷变增益(agility gain),对频谱利用率的提高有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18.
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教学要求 ,探讨武警学院边消警部队政工学研究生教学的政策依据 ,研究生教学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以及研究生教学的可行性 ,并论述了武警学院边消警部队政工学研究生教学的专业特点、参考培养方案及要求等。  相似文献   
219.
基于用户意愿的文件访问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访问控制是保护计算机上文件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文件攻击,提出一种量化的评估方法,对主流访问控制策略进行了量化评估,指出主流访问控制策略的脆弱性在于赋予了程序访问用户能够访问的文件集合的权利。提出一种基于用户意愿的访问控制策略,其风险远远小于主流访问控制策略,能够防御未知文件攻击,证明了策略的安全性质,并讨论了其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220.
ABSTRACT

The cessation of military confrontations rarely coincides with the end of war. Legal and political matters continue after the last shot has been fired, civilians driven from their homes try to rebuild their houses and their lives, veterans need to adapt to their new role i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ruggle to define the histor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ast events only begins.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 th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warfare have created uncertainties a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about how to identify and conceptualise the end of war. It is therefore an opportune moment to examine how wars end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at combines enquiries into the politics of war, the laws of war and the militar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war. This approach enables both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end’ as a concept informs the understanding of wa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 history an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the field of war studies as su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