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9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7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452.
基于可测度分析的雷达系统误差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多部雷达情况下的系统误差观测模型,分析了系统的可观测度,得出可观测度不一定随观测数据的增多而增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筛选的方法,可以获得一个使系统可观测度增大的观测子集,用于误差估计。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的方法,可确保估计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53.
采用规范不变分子轨道方法,计算了D_2—C_(76)、C_(2v) ̄-和D_3—C_(78)、C_2—C_(82)、D_2—和D_(2d)—C_(84)以及C_2—C_(90)的л电子磁化率。其结果表明这些纯碳原子团簇分子具有较大的抗磁磁化率。反映出这些分子具有一定的芳香性及其л电子有较大的共有化运动程度。 相似文献
454.
455.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相位滤波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块局部最佳维纳滤波算法。该算法是加性高斯白噪声下的线性最小均方误差估计,利用目前图像滤波最前沿的技术——非局部技术,来联合估计图像的一、二阶矩。针对干涉相位中噪声的空变性,在应用中提出了两点改进:估计噪声的标准差时,用均值代替中值;根据噪声标准差的最大值和均值的比值,自适应地确定类的数量。仿真和实测数据表明,改进后的分块局部最佳维纳滤波算法是有效的,并优于其他三种算法。 相似文献
456.
杨润泽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1994,(2)
本文提出利用增广加权范数把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标量优化问题,证明了转化后的问题与原问题完全等价,同时给出了目标函数值与权系数的关系,建立了以目标函数值作为交互媒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最后给出了应用该方法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57.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及其交互作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及其交互作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我们采用实验设计方法对某大学60名学生进行研究,选用自尊量表(SE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内隐测验程序(IAT)施测。结果显示:一是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存在低相关;二是外显自尊在积极、消极两种应对方式上主效应显著;三是不同外显自尊水平下,内隐自尊对积极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影响。即高外显自尊水平下,高内隐自尊者比低内隐自尊者应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低外显自尊水平下,内隐自尊水平不影响积极应对方式的应用。由此可见,自尊类型影响个体应对方式,要培养个体安全的高自尊以促使个体在压力面前更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58.
负折射介质有着特殊的电磁特性,将其应用到现代微波系统设计中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系统的带宽和增益特性,因此对它的仿真算法研究也备受人们关注。在传统时域有限差分算法模型下结合Drude等离子体计算模型来仿真负折射介质,并将其拓展到三维,研究散射体在涂敷该介质时的近区场特性,修正电流磁流的剖分方法,并比较修正前后的误差。 相似文献
459.
本文介绍59-03指挥仪故障监控系统的原理、方案、数学模型及实现方法,本系统用于有效地保护靶机安全,由于设计并使用了Watchdog模板和自诊断程序,因此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相似文献
460.
通过对38CrSi材料的电子束焊接性工艺技术探索及分析、试验,掌握了38Crsi材料在调质状态下采用真空电子束焊的焊接技术,对不同结构采用不同工艺参数的性能进行探索、试验比较,提出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工艺参数,解决了原先焊缝“脆裂”现象,获得了满意的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