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This article studies flexible capacity strategy (FCS) under oligopoly competition with uncertain demand. Each firm utilizes either the FCS or inflexible capacity strategy (IFCS). Flexible firms can postpone their productions until observing the actual demand, whereas inflexible firms cannot. We formulate a new asymmetrical oligopoly model for the problem, and obtain capacity and production decisions of the firms at Nash equilibrium. It is interesting to verify that cross‐group competition determines the capacity allo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firms, while intergroup competition determines the market share within each group. Moreover, we show that the two strategies coexist among firms only when cost differentiation is medium. Counterintuitively, flexible firms benefit from increasing production cost when the inflexible competition intensity is sufficiently high. This is because of retreat of inflexible firms, flexibility effect, and the corresponding high price. We identify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CS is superior than IFCS.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flexible firms benefit from increasing demand uncertainty. However, when demand variance is not very large, flexible firms may be disadvantaged. We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ross‐group and intergroup competition 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of the firms. We show that as flexible competi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inflexible firm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cross‐group competition first and then by the intergroup competition, whereas flexible firm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ntergroup competition. Finally, we examine endogenous flexibility and identify its three drivers: cost parameters, cross‐group competition, and intergroup competition. © 2017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64: 117–138, 2017  相似文献   
642.
SBM是支持操作级并行的一种有效的同步机制。文中基于SBM对结点调度和barrier插入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开发操作级并行的方案。用一有向图G(N,A)表示指令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结点的临界路径为关键字将结点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按照排序后的结点顺序,描述了一种分配算法,将结点分配给各处理机。同时,描述了相关结点之间的barrier插入算法。  相似文献   
643.
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完全气体的Navier-Stokes方程,并将通量守恒的分区计算方法和B-L湍流模型修正结合在一起,捕捉到了间断处的分离涡、激波、膨胀波等流场信息  相似文献   
644.
加工中心的可靠运行是加工柔性自动化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人工智能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监视多种加工异常情况,采用多种控制策略,并行工作,进行实时知识处理,推理相应对策,并控制CNC系统,使加工恢复正常或停机,避免引起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645.
结合战场地形环境和战术MANET(Mobile Ad-hoc NETwork)业务特点,将链路质量预测引入路由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数路径损耗模型的战术MANET地理位置路由(Logarithmic Loss Geographic Routing,LLGR)算法,并通过试验对LLGR算法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路由算法能较好地满足战术MANET的需求.  相似文献   
646.
通过对影响油气受热着火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为发展主动防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系统的实验和分析,探究了快速氧化现象、热源加热速度、热源面积与爆燃空间比例对热着火发生时临界浓度、着火概率和着火延迟期的影响,提出了温升热源条件受限空间能否发生热着火的综合判据。该判据认为:如果油气体积分数低于2.4%,受限空间体积与热源面积比值小于0.64m,那么即使温度达到873K,湿度降低到18%~21%,着火也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647.
将Prony分析方法应用于断路器合闸于故障保护。利用Matlab软件对断路器合闸于输电线路故障和非故障情况下的暂态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对合闸后半个周波或1个周波输电线路保护安装处实测的电流数据进行采样,应用Pronv算法对其进行分析,提取出此暂态电流中包含的各次自振荡分量的各个特征量,识别出线路中是否存在故障。仿真证明:该分析方法可在合闸后半个周波或1个周波准确求出合闸操作暂态过程中各次频率的分量,从而正确识别线路的故障。  相似文献   
648.
利用TRNSYS软件对重庆夏季建筑屋顶太阳能光电热一体化系统进行瞬态模拟分析计算,得到系统瞬时发电量与一段时间内累计发电量,光电热模块瞬时进出水温度与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瞬时进出水温度,系统一段时间内光电热模块累计有效得热量与一段时间内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累计有效得热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光热转换效率以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建筑屋顶太阳能光电热一体化系统是重庆地区建筑太阳能光电热一体化系统适宜的型式。  相似文献   
649.
为了从能量均衡角度出发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延长问题,从而延长整个物联网生命周期,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遭遇"路由空洞"的时候出现路由中断和生命周期缩短现象,分析能量消耗原理,构建最优跳数模型和能量均衡协议,并提出采用能量均衡的思路减少节点能量消耗。实验仿真发现,应用能量均衡协议使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分布更加均匀,节点能量消耗时间明显变长,而个别节点能量消耗速度明显大于其他节点的情况得以减少,达到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的目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50.
传统知识观将间接知识理解为人类现有的静态认识成果,从而造成了问接知识的绝对化,使间接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反建构性。要实现间接知识与个人认识建构的有机统一,就必须打破传统知识观对间接知识的成果化理解,把间接知识理解为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使间接知识本身建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