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671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635篇
  2010年   749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767篇
  2007年   685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587篇
  2004年   531篇
  2003年   452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45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爆发突然,进程快速,消耗巨大,后勤运输补给任务异常繁重,仅靠军队的运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未来局部战争民用车船的征用动员准备工作。 一、平战结合,建立民用车船动员征用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在上层可由战区运输指挥部负责,省以下应由地方政府、兵役机关、驻军领导负责,地方政府分工1名领导总负责,并由交通、交警、运输、水产、公  相似文献   
32.
预备役部队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是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的关键。当前,针对未来局部战争特点,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高预备役部队整体合力,必须加强成建制训练 军事训练关系着部队建设的质量。军事训练的手段必须瞄准未来局部战争的景况,针对部队的实际而定。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平时大部分时间分散战斗在生产岗位上,官与兵、兵与兵、上级与下级、现役与预备役人员之间联系较少,相互了解不够,甚至互不相识,整体合力较现役部队差。预备役部队的这  相似文献   
33.
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任务是由保障全面战争、核战争需要转变为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其主要特点是:必须以局部经济动员为重点;必须突出高技术动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变力;必须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中心任务。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对管理体制的要求是:把健全组织机构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虚实结合”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把协调四个关系作为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提高动员效率的关键环节;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强有力的调节体系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国防》2003,(2):23-24
本刊记者最近获悉,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对2003年的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3年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着眼巩固国防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关系,拓展教育渠道,丰富  相似文献   
38.
刘永才 《国防》2003,(2):32-33
当前,世界军事革命正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日益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而与战争发展过程相适应的战争动员,也正朝着以信息动员为主的转变。信息动员已逐步成为战争动员的核心。近些年来,虽然军用信息系统发展较快,但与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充分利用战区民用信息资源,建立军地结合的动员机制,实现“市场”向“战场”的转  相似文献   
39.
沈海潮  王继龙 《国防》2003,(2):36-3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要赢得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仅靠现役部队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力量作补充,这就需要充分做好信息动员准备。信息动员准备的内容很多,但当前应把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规划、资源储备作为信息动员准备的重  相似文献   
40.
细读谢冕、洪子诫两位导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深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一直影响着中国40-70年代的文艺政策、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在四十年代的影响,主要是出现了解放区文学,出现了以表现农村和农民为主,符合农民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的一批文学作品,这时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