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洋 《军事史林》2013,(2):35-38
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东北王张作霖。正在关内处理撤兵事宜的张学良化装赶回沈阳,很快接掌东北大权,及时稳定住局势。此后,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张学良,看透了日本侵略者的图谋,经过反复缜密的考虑,张学良决定与南京国民政府达成妥协,改旗易帜,实现全国统一,以此来与强大的日本势力抗衡。  相似文献   
22.
卢庆洪 《军事史林》2013,(11):16-23
东北抗日联军是由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由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组成)余部改编而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武装。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在没有兵员和军需补充的情况下,牵制了数十万El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Ft战争。现将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历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3.
正1982年出生的孔令媛,是八师、石河子市石总场北泉镇银龄养老院的创办人。2004年,孔令媛从沈阳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幸运地被国家最大的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设计院聘用,做了一名让很多年轻人梦想的白领。但是没过多久,她便辞去了这份工作。25岁那年,孔令媛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开始了创业历程。回到新疆的第3天,孔令媛就在石河  相似文献   
24.
创刊于“大办民兵师”年代的《东北后备军》杂志,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从1958年到2008年,《东北后备军》杂志历经了50年风雨。  相似文献   
25.
法库县秀水河子镇,北临内蒙古,西接阜新市。因辽河支流秀水河流经此处而得名。这里曾是打响东北解放战争第一枪“秀水河子歼灭战”的主战场。当年的秀水河子人民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冒着生命危险送粮食、运弹药、抬担架、救伤员,人人争当支前模范,为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6.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一生参加过无数次的座谈会,可以说今天是最高兴的一次。结婚50年人们称为“金婚”,创刊50年有什么称谓呢?没人说,我也想不好,细琢磨一下暂且叫“金庆”吧。不管叫什么,可我觉得今天就是我们新老办刊人的一大节日,可以说我比过年都高兴。  相似文献   
27.
能够爬格子做文章,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记得那次是10年前,我跟随首长到基层编兵单位检查营连部建设情况,一名乡镇武装部部长拿出他发表的文章让我们看,都出自《东北后备军》杂志。可就那么一眼,让我对这本杂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返程时还特意带回了几本。那是我第一次结识《东北后备军》,内心深处便多了一份向往,梦想着能让自己的作品也能登于杂志之上。  相似文献   
28.
东北因其独特的战略位置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抗战胜利初期 ,国共两党围绕着东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整个斗争过程中 ,国共两党的斗争策略有明显的区别 :一、国民党对苏判断失误 ,行动迟缓 ,依赖“外交”争夺东北的企图破灭 ;共产党高瞻远瞩 ,决策果断 ,行动迅速。二、国民党政策微调 ,重心偏向“军事接收” ;共产党艰苦作战 ,阻敌进犯 ,顽强坚持东北斗争。三、国民党战略重点不定 ,对东北问题转为消极态度 ;共产党面对新情况 ,不失时机地制定新方针 ,因势发展。由于共产党斗争策略的正确和灵活 ,最终挫败了国民党占领东北的企图。  相似文献   
29.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最先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民主联军从吉林以东、长春以西、郑家屯以北、梅河口以南及辽南、热西、冀东等七个重点方向上同时发动进攻,其势如潮涌,纵横关内外。大战结果,民主联军于战略上贯通南北满,一举扭转东北战局,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迫使东北国民党军转入战略防御,有力地支援了关内战场作战。  相似文献   
30.
凌志安 《军事史林》2008,(11):23-28
最近几年,国内许多报刊和网站都转载了一篇《“加农”重炮功垂青史——忆我军第一个重炮团的成长和战斗历程》(简称《加》文)。该文据辽宁省军区铁岭干休所兴万涛同志的回忆,描写了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的若干战斗片断。文中说:1946年冬天,东北我军炮兵第3团的干部战士,在绥芬河地区日军遗弃的重炮防御工事周围,搜集到日军败退时拆散的加农炮残体和零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