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6篇
  免费   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血性     
血性,一直都是军人的"胜战密码",这种精神气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军人并非上了战场才有血性,而是带着血性上战场的。"盘踞"在中原腹地的铁军猛虎师,历来注重培养官兵的战斗精神,通过严格训练将官兵锤炼成"小老虎"。图为该师侦察兵正在进行高强度的比武集训。  相似文献   
42.
当前,网络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如计算机犯罪、重要信息失密、个人言行失控、个人形象失真、自我人格扭曲、虚拟与现实判若两人等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因素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对青年官兵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部队各级对构筑网络道德防范体系的关注,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主动有为。  相似文献   
43.
担当是一个人精神、底气、激情和境界的鲜明反映,也是一个人品格、素质、责任、韧劲的综合体现。敢于担当,于个人可以强党性、正品行、育浩气,于部队可以刹歪风、清浊气、促发展。  相似文献   
44.
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统一、百姓幸福安康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5.
工作是享受     
什么是享受,每个人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把欣赏山野的烂漫、绮丽的风光当作享受;有人把与家人欢聚一堂、纵情天伦之乐当作享受;有人把美味佳肴、衣着光鲜当作享受………如此享受观,无可厚非。但,热心工作也是一种享受,而且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享受。热心工作,不仅可以彰显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方法,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46.
马乾 《政工学刊》2010,(8):57-57
书是记录社会发展和人类思想的珍贵印记,是智慧与情感的沉淀,是时间与空间的凝结。读书,可以使我们丰富阅历,从容面对人生;拨开迷雾,了解真实世界;净化灵魂,坚定前进决心。过去,有识之士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而今,读书更是我们增长才干、加强修养、成就事业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47.
有一种力量是精神,有一种内核是文化。百年军工铸就了江麓的铁骑文化特质:"汉阳造"传人的顶天立地、勇往直前、拼搏精进、创新超越的铁骑精神,还有新一代军工人特有的感恩情怀、服从  相似文献   
48.
陈瑶 《国防》2010,(2):60-61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大众传媒等机构共同承担着传播各类信息的职能,在推进全民国防教育进程中,应当有所作为且天地广阔,特别是在传播国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依托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国防教育中的配合作用,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工程,也应当成为公共网书馆的分内之责。  相似文献   
49.
黄彬国 《国防》2010,(6):44-45
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力量源泉。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恐怖活动、严重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0.
邵玉宏  王福泉  马闯 《国防》2010,(10):76-76
自7月下旬始,吉林预备役某师工兵团转战2000余公里,参与吉林市多地域抢险救灾。在视度不良、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安全转移受灾群众5000余人,完成了打捞化工桶、监测水情、清除行洪障碍、排除事故险情、重建家园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为进一步弘扬抗洪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