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洮儿河畔,鹤乡白城,科尔沁草原上的一颗明珠。滔滔的洮儿河水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爱武、兴武之人。中共白城市洮北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季委同志,以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认真履职尽责,使武装工作连创佳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委书记的尚武情怀。  相似文献   
22.
葫芦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这片炽热的沃土上.有着深厚的爱国拥军光荣传统。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陈晓琨.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躬身实践、认真履行党管武装职责.紧紧抓住新形势下武装工作的特点规律.在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中不断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跨越。2006年.他被沈阳军区政治部评为党管武装模范书记。  相似文献   
23.
美丽的本溪满族自治县有一高山,名曰关门山,每逢秋日。满山红叶映红山峦,红叶遍染之处,美轮美奂的九顶铁刹山、本溪水洞与之构成了神奇的自然景观。近几年,在本溪县驶入旅游经济快车道的同时。  相似文献   
24.
在河南省南阳这个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要冲,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中国乐凯胶片集团第二胶片厂.该厂自1965年筹建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现已发展成为拥有3200名职工,年产值达5亿多元的中国最大的印刷感光器材生产基地.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第二胶片厂党委"一班人",特别是厂长李相权,继承发扬党管武装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企业生产与武装工作协调发展,双拥工作、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年年受到上级的表彰.去年,厂武装部还被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基层标兵人武部"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5.
唐怡忠  钟启红 《国防》2001,(5):33-33
广西玉林市委副书记韦克义虽然没有行伍经历,但他对国防建设却热心似火.1999年,广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玉林市组建预备役团,他被任命为第一政委. 万事开头难.预备役团组建伊始,工作千头万绪.韦克义在其位谋其政,他首先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预备役团租了3间平房,安装了一部磁卡电话,装上了热水器和煤气灶作为临时团部,把官兵安顿下来.接着,他又与团党委成员一起研究部队的全面建设发展规划,并提出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一流团队"的口号.  相似文献   
26.
石人 《国防》2001,(4):50-51
回首人生的一个个驿站,哪一段经历最令人久久流连?中共河南省确山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张杰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当兵的岁月." "从军十年,受益终身",周围的同志也常常听到他如此感叹.红五星、红领章、国防绿的圣洁之光,将永远照耀着他为人、为官的人生之路.的确,从士兵到县委书记,张杰把他对军旅生涯的深深眷恋,默默地化作了情注国防、拥军爱兵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27.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号称精锐的日本关东军。此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地区。从物质基础角度来看,东北面积辽阔,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28.
陈凤尤 《环球军事》2013,(21):55-57
55年前,由于局势需要,中共最高领导层决定“炮轰金门”。同样出于战略考虑,共和国最高统师部不希望看到美国人在炮火中丧生。这个难题最后是谁用怎样的方式解决了的呢?  相似文献   
29.
吕传彬 《环球军事》2013,(3):113-115
抗日战争时期,施亚大先后在抗战支队、特务总队、新5军战斗在抗日一线。1942年受党的派遣,施亚夫打入汪伪部队,任伪7师中将师长,伪34师参谋长、副师长,后成功策划了反正起义。受命打入汪伪1938年3月,日军在南通登陆,施亚夫拉起了队伍,成立中国工农守土团,并与党组织接上关系。1941年6月,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施亚夫将队伍更名“绥靖军第七师”。消息传到南京,正愁枪少无法向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汪精卫异常高兴,立即派心腹严济南到南通收编施亚夫。  相似文献   
30.
我罗斯处置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教训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怀强 《国防科技》2004,(12):51-53
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发生大规模劫持人质事件,经过50多个小时谈判,俄被迫采取武力解救行动。据9月9日俄官方的公布,行动中共击毙恐怖分子32人,生擒3人;人质至少有326人死亡,191人失踪,443人受伤;参战官兵牺牲10人,受伤18人。此事震惊世界,人们强烈谴责恐怖分子的暴行,这一人质事件为我们上了一堂“血淋淋”的案例课,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到预有准备,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属个人观点,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