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从魏征的政治目光与伦理人格两个不同角度切入,对魏征的精神内涵作了概括性的开掘,并对古代良吏的概念进行初步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2.
通过对传统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说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且是第一和决定性的独立要素的观点,并论述了确立这一观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3.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辩证法,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观。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有以下几种矛盾的联结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4.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各单位把每年的3月份作为“学雷锋活动月”.积极地组织学雷锋活动。这对弘扬雷锋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5.
历史的创造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都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作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自党的十八大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策略,以更有效的方式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研究新时代人民群众观对于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较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6.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普遍提高,但由于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等一些因素,部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塑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培育环境等途径,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87.
人的问题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站在唯物历史的立场上,从人的本质、发展、需要和价值四个方面阐述他的人学观点,为人学的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方向。马克思人学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解决人的问题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其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88.
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奋斗、美美与共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在新时代维护这一格局、强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纲要与主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分析这一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9.
军事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教学设计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立足点,教学目标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学说,其教学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赓续。基于此,军事理论课理应成为培养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上好这门课程就要做到通史——讲好故事讲清道理、通情——师生互动,增强学生获得感、通心——培育新人,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0.
新时代关于劳动问题的论述是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重要指导纲领,新时代劳动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论创新与科学发展的结果,其理念的生成历程需要从思想来源、科学内涵、实践途径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