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介绍了智能C320 Turbo/PCI多串口控制器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规格以及串行通信工具Pcomm等,并给出了它们在点对点通信数据录取设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工程需要设计了消息基器件数据低寄存器定位监视电路,满足了总线和本地CPU对数据低寄存器读写时的时序关系,给出了部分实现电路和状态转移流程图。  相似文献   
13.
PS/2键盘接口由于采用标准PS/2协议通信,易于控制,在嵌入式系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针对如何使用这种接口,介绍了其物理接口及通信协议,重点对工作时序和部分命令字进行了说明.在应用中,给出了PS/2键盘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及通信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接口通信程序.  相似文献   
14.
对应用于光通信系统的原始turbo码提出了改进方案:用BCH码做外码、turbo码做内码组成一种新的串行级联卷积码(SCCC).提出了相应的全面迭代最大后验概率(MAP)译码算法.推导了级联码的不可检测错误概率.对SCCC码的误码率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SCCC码在高信噪比时降低了通信系统的误码率,可适用于军用光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级联失效对互联网性能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由多自治系统关联的现实,模拟自治系统间的负载均衡,建立了多自治系统关联的级联失效模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分别由强连接关系和弱连接关系组成的2种多自治系统关联网络,并分析了域间流量引起的级联失效对网络性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引发级联失效的域间流量比例临界值;级联失效发生后,弱连接网络以吞吐量下降为主,强连接网络以负载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并发控制的数学理论,以此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以精确的术语定义并发控制方法的正确性;二是把并发控制问题分解成两个更容易处理的子问题:读一写同步和写一写同步。为后继论文对分布式并发控制的分析和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并行级联卷积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接近信容量极限的信道编码技术,而影响它的实际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它的译码复杂度很大。在本文中我们针对结合跳频抗干扰系统的turbo编码,用DSP实现阿上应的译码。文中给出了DSP实现的译码器结构,并分析了编译码的若干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级联失效下网络化信息物理系统的鲁棒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具有单向依赖关系的信息物理系统构建双层非对称依赖网络模型,综合依赖失效和过载失效设计级联失效模型,提出一种更贴近实际的非对称攻击方式,并给出一种资源限制下的节点容量分配方式.针对无标度子网构成的非对称依赖网络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网络鲁棒性与子网络平均...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载频、大带宽线性调频信号产生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级联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ach-Zehnder Modulator, MZM)的载频带宽同步倍频的高载频、大带宽线性调频信号光产生方法。理论分析表明,通过合理设置级联MZM的直流偏置点和线性调频信号幅度等参数,可产生载频和带宽同步倍频且倍频系数可调的线性调频信号。在此基础上利用光学系统软件进行相应的仿真验证,利用载频和带宽分别为5 GHz和2 GHz的线性调频信号产生了载频和带宽分别为40 GHz、15.07 GHz和58.25 GHz、19.5 GHz的线性调频信号。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也验证了产生的信号具有较好的压缩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泛探"雷达,提出了一种时-空级联目标检测和DOA估计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DFT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完成阵元空间到波束空间的转换,然后对协方差矩阵的迹做门限检测,最后采用多级维纳滤波的子空间分解法进行到达角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对比长时间相参积累和单脉冲比幅测向方法具有较好的时域检测和测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