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基于多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和结构的几何方程推导出识别单一动态载荷的数学模型。并将此理论应用于枪击载荷的识别,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动载识别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2.
在平面问题中,如果已知边界某点处理的应力函数值和偏导数值为零,则可由边界上的外载荷来构造出Airy应力函数。文章利用虚拟载荷和坐标变换的办法,避免了在构造Airy应力函数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3.
《国防科技》2004,(8):95-96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4年6月报道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公开了一种侦察/监视装甲车——RAM-2000,该车以IAI公司拉姆塔分部研制的RAM III装甲车为基础,安装了IAI公司塔曼分部研制的“插入式光电载荷200”(POP200)光电传感器。  相似文献   
124.
为准确评估某型6×6轮式越野车行驶动力学性能,建立了该越野车的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振动固有特性和频率响应特性,并进行了特定工况下的行驶动力学特性仿真,计算了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值和车轮动载荷均方根值,分析了悬架与限位块的碰撞概率和车轮跳离地面的概率。结果表明:该动态工况下越野车的悬架设计工作空间满足使用要求,但行驶安全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5.
文章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道德风险"问题,分析了军方与装备承研承制单位一次委托——代理契约中,承研承制单位"道德风险"的临界行为;接着,分析了军方与承研承制单位长期合作条件下,承研承制单位"道德风险"的行为化问题;最后,针对承研承制单位"道德风险"行为化的潜在性和现实性,提出了抑制承研承制单位"道德风险"行为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6.
为研究预制破片侵彻靶板的临界跳飞角变化规律,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预制破片侵彻靶板的临界跳飞角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利用LS-DYNA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不同形状预制破片侵彻靶板的仿真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相对比的方式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分析了破片形状、破片形状比例系数、破片入射速度和靶板厚度对临界跳飞角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破片临界跳飞角按照圆柱形、方形和球形预制破片的顺序依次减小,随着破片入射速度和破片形状比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靶板厚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7.
128.
针对航空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需求,研究了飞秒激光逐点直写光纤光栅传感器(fsFBG)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集成时的传感特性。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表面及层间布置fsFBG,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静态载荷和低速冲击载荷加载实验,系统分析了表面和不同层间fsFBG对载荷响应的敏感性和差异性,得到了fsFBG中心波长偏移量与加载距离和加载角度的对应关系。实验表明,表面粘贴的fsFBG对动静载荷的敏感度更高,在动静态载荷作用下,fsFBG中心波长偏移量随加载载荷的增大呈线性递增,而随加载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fsFBG具有较好的载荷-方向敏感特性,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随加载夹角增大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29.
本文简要概述并发环境下页面显示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就页面切换出现的不同步 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0.
信息化时代,武器精确制导能力和战斗部装药量大幅提升,爆炸近场毁伤发挥作用越来越重要,爆炸近场毁伤参量的测量方法得到了更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主要从近场爆炸毁伤冲击参量的间接测量技术和直接测量技术两个角度出发,重点叙述了动量计法和压杆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以此总结近场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发现因爆炸近场过于恶劣的测量环境,测量技术发展缓慢,提出了当下近场测量技术的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克服近场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干扰,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