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比喻是一种密切联系着作家生活和思想的修辞手段。不同的人运用比喻会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能造成作品的不同色彩、气氛、境界和格调,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正是构成作家语言风格的诸方面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从运用比喻对,对喻体材料的选择、对比喻类型的选择以及产生表达效果的不同,可以分析出它们对形成作家语言风格起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罗兰·巴尔特是20世纪法国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家。由于他在很多领域都有过探索,加上他复杂的思想,因而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本文试从他的“零度写作”理论入手来阐述他的辩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3.
秦川 《中国民兵》2007,(6):38-38
我是《中国民兵》的老读者,也是名业余作者。那是20世纪80年代,县人武部聘请我任民兵通讯员,部长王盛荣对我热情地说:“我在省军区政治部工作时,知道你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优秀民兵通讯员和业余作者,在1965年参加省军区‘四好连队、五好民兵’的征文活动中,你的诗词《玉楼春·库畔》经画家徐小昆配画后被评为优秀奖。”  相似文献   
44.
在十九世纪初和二十世纪初,有两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分别创作了两部展示青年追求梦想至毁灭的作品,这就是法国司汤达尔的《红与黑》与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两位作家和两部作品虽然相距约一个世纪,但他们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于连和克莱特的思想经历以及奋斗与毁灭的历程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5.
徐志摩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总是毁誉兼有。80年代以来,我国长时期存在的比较单一的文学理论模式大为改观。真正理智与理性的文学批评代替了政治式的战斗,对作家与作品的重新定位也成了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46.
心灵的暖春     
李作昕 《兵团建设》2010,(12):45-45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相似文献   
47.
2010年10月1日晚,"嫦娥"2号从西昌发射场翩然升空。西昌再次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对于军旅作家李鸣生来说,西昌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兴奋,还有着许许多多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别样滋味——  相似文献   
48.
《东北后备军》2006,(9):F0004-F0004
刘东元1951年生于黑龙江省。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书画名家艺术创作中心理事,辽阳市文联名誉主席,辽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阳军分区政治委员,大校军衔。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书法大展,书法作品曾荣获第二届“吴道子美术基金大展”银奖,获全军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书法展优秀奖。  相似文献   
49.
一九八0年四月,巴金在访问日本东京时的一次讲话中说:“我的生活中充满矛盾,我的作品里也是这样。爱与憎的冲突、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理智与感情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切织成一个网,掩盖了我的全部生活、全部作品。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这是作家巴金对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深刻概括。  相似文献   
50.
多年前,大作家艾迪初次到纽约旅行。作为同行,家住纽约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请他到自己家中赴宴。那是一场非常盛大的宴会,光是陪客就不下50人,而且都是当时的显贵。看到这种情形,艾迪紧张得连叉子都快拿不住了。"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马克·吐温见状关切地问道。"哦不,我只是怕得要死。"艾迪颤抖着回答道:"我想一会儿他们肯定要我演讲,到时我一定会紧张得站不起来,即便站起来脑子也会不听使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