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景东彝族自治县开南民兵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组织连队民兵参治参建。森林防火、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先后被景东县委、思茅地委和成都军区评为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32.
治国方略的认识和定位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是我党治国方略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 ,是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一种理论创新 ;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抓手。始终不渝地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警卫依法执勤和文明执勤,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做到依法执勤和文明执勤。  相似文献   
34.
雷明 《中国军转民》2024,(5):145-147
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了人类文明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从大历史观的长程视角、全球视野与全局观念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在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孕育并以中华文明为底蕴;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为本质,在对传统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中实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跃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文明发展大趋势来回应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35.
预备役部队所具有的“接受双重领导、履行双重任务、实行双重保障”的特点,成建制组织广大预任官兵参加“三个文明”建设,对于扩大预备役部队影响,推动驻地全面达小康具有重大意义。总结以往经验,我觉得,在这项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36.
我部是一支驻守在天山脚下、伊犁河畔的英雄部队。近年来,我们针对官兵立身做人方面经常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着眼构建和谐警营目标,努力加强官兵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官兵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了部队全面建设健康和谐发展。2004年,我部被四总部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今年又被国务院、国家民委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先后涌现出了“基层建设标兵团”和“全军学雷锋标兵”的所属团队8663部队、第三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李明康、全军基层建设先进个人许兴虎等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7.
近年 来,黑龙江 省军区认真 贯彻 落实 “ 三个 代表”重要 思想,在完成好战 备、训 练、执勤 等任务的 同时,以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为内容,以开展多种 形式的 共建 共育活 动为 载体 ,紧 紧围 绕黑龙 江省 委、省 政府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 标,积极组织现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地方经 济建设 和重 点工 程建设 ,树 立了 人民 军队 威武之 师、文 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一、发挥部队整体优势,把提高战斗力和促进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努力为驻地经济发展做贡献 省军 区部队牢 固树立 “驻地 不富 裕,驻 军不 光荣 …  相似文献   
38.
39.
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8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2个“中国志愿者服务日”。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充分展示学院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迎接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3月5日上午,学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  相似文献   
40.
筷箸     
筷子,古称箸。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筷箸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便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箸变成为今日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之意,故反其意称箸为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