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35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61.
不解的书缘     
我虽并不怎么会写书,但却爱读书,正如我虽不会烹调,却爱享受美味佳肴一样,书与佳肴都堪称为食中精品,只不过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而已。昔日读书为的只是在同龄人中炫耀,为了追求心灵上  相似文献   
6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63.
士兵是强军之本,制胜之源,打赢之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高素质兵员.高校毕业生是高素质青年的主体,也是今后征兵的重要兵源.然从近几年征集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入伍的积极性不高,每年应征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64.
征兵制度改革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满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优质军事人力资源需求.然而,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的形势相比,征兵制度的改革力度还应继续加大.笔者认为,目前重点要从树立新型服役观、发挥利益机制杠杆作用和完善相关法制规范的角度,对征兵制度进行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65.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推动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是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客观选择。一要发挥地方人才资源优势,提高民兵预  相似文献   
66.
刘灏 《国防》2002,(3):44-45
征集在校大学生对提高新兵的整体素质,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今后征兵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2001年是试点的第一年,对许多具体问题政策规定不明确,加之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普遍现象是咨询的多、报名的少。同时,由于没有足够和明确的政策依据作支撑,兵役机关的同志对于许多学生的咨询,也不好回答。虽然各省(市、区)和试点院校都相继做出了  相似文献   
67.
杨明 《国防》2002,(8):52-52
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统计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在研究英、法、德等国不同阶层的家庭调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愈大,反之,其比重愈小;对一个国家而言,其愈穷,每个国民平均支出中购买食品支出的  相似文献   
68.
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在信息时代,人的因素将更加重要,军人素质的高低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新的时代呼唤着军队建设与作战的高素质的指挥人才、参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理论人才及教学人才。许多西方军事未来学家预测或论述了信息时代军事人员,特别是军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归纳为“五种素质”和“四个能力”。  相似文献   
69.
70.
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关乎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民族进步、国家兴亡,自古到今,莫不如此。古罗马曾是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但后来腐化奢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它的土崩瓦解;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但由于统治阶级贪图享乐,留恋于声色犬马,从18世纪中后叶便开始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